字級大小:

A-

A

A+

p096 一、《大智度論》

部派以前,佛陀的教義,都是流動性的,應病與藥。教義也是應機而設,律法更是隨因緣而制定。佛入滅後,為了要維持、保存佛的教法、規範,才結集而有了經、律、論三藏。到了部派佛教時期,各部派為了要強調、證明自派的權威與正統,所以編纂了許多聖典,使諸法偏向理論,而走向學術化、僵硬化、哲學化……,因此引起大乘教團的興起與諍論。為使佛教回歸佛陀出世本懷,大乘復興運動,最主要的角色就是龍樹菩薩。他著作此論,根據空、般若,來破除外道──數論、勝論派的學說。

《大智度論》梵名為‭ ‬Mahāprajñāpāramitaśastra,音譯為「摩訶般若波羅蜜論」,意譯為「大智度到彼岸論」,又名為《大智經》、《大智度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釋論》、《摩訶衍經》,略稱《大論》、《釋論》、《智論》。前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經》初品的行解,是《大智度論》的菁華部分。從三十五卷到一百卷,是補充前三十四卷的內容。

本論是龍樹菩薩(一五○~二五○)重要思想著作之一。內容是超越因緣、四諦、生死涅槃,以證一切法空的。龍樹菩薩的著作,促使佛陀中道思想,更為徹底、深入。其最大的貢獻是兩難、推理的方法論。翻譯此論者,也是文筆最流暢、最有名的翻譯家──鳩摩羅什大師。

在內容上,全論未作分類。前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逐條的解釋,廣含了佛教的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規定等。以「般若空」為基本立場,與《中論》的否定面作比較,廣泛肯定諸法實相,並深入解釋大乘菩薩思想、六度波羅蜜的宗教實踐。也引用了有關部派諸論書如:《發智論》、《六足論》、《舍利弗毗曇》等,及初期大乘的《法華》、《華嚴》等經,故被稱為佛教的百科全書。由本論可知在龍樹之前,佛教學說的大要,提供了以龍樹為基點,大、小乘相互交流的思想,及發展情形的重要資料。更進一步可探究《阿含》、《佛傳》、《律藏》等正統佛教思想。

龍樹菩薩也因著作此論,而被尊為「八宗祖師」。其理由乃:

(一)本書中的佛身觀,特別是法身觀,是密教思想的先驅。《大論》中的四十二字觀,是其真言陀羅尼的母胎。

(二)華嚴宗的集大成者──賢首法藏,根據其不共般若樹立別教,融合真空妙有,建立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

(三)天台的慧文,從本書把握「一心三智」的實踐理念,經過慧思、智者的傳承,而開展「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的教學思想。

(四)本書也散說對阿彌陀佛國土的稱讚,此為研究淨土思想者所不能忽略的。

(五)三論宗的思想,是依此論而來。破邪顯正,以顯緣起性空的真理。

(六)對於印度唯識思想的形成,本論是其重要的出處。

(七)有關禪宗的形成,本論所說「禪波羅蜜的思想」,對中國禪有很大的影響。

(八)本論中的「持戒波羅蜜」,提示了持戒真正的主旨及精神。

本論是徹底樹立佛陀的根本精神,以佛陀所說無常、無我的空義,來批判有部哲學的漏失,積極展開般若空的立場。此為大乘佛教發展的母胎,更是後世諸多思想的起源,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的三角標(轉捩點),因此被視為是佛教的總持、思想史的百科全書。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