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80 【科目四】佛教詩偈(6):《全唐詩》及諸禪師《語錄》等二十首

一、無題

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

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滿出人天。


(一)出自《全唐詩》卷八○七。

(二)作者:拾得,唐代高僧,與豐干、寒山禪師時垂跡於天台山國清寺,時稱「國清三隱」,著有《拾得詩集》一卷,今多附於《寒山子詩集》。

(三)雖言人之自性本湛然潔淨,原無處無所;其美如水精,其光滿人天。而勉吾等去妄破執,返璞歸真之意,總在言外。

二、古梅

火虐風饕水漬根,霜皴雪皺古苔痕;

東風未肯隨寒暑,又蘗清香與返魂。


(一)出自《全唐詩》卷八五一。

(二)作者:無名氏,唐僧,生平不詳。

(三)飽受火燒風吹水浸的樹根,樹皮為霜雪弄皺,樹身更著古苔;幾經寒暑折磨,東風卻再令古梅還魂,綻放清香。禪家修道要在剝去層層假飾後,大死一番,方許重生。

三、蠅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從前被眼瞞。


(一)出自《白雲守端禪師廣錄》卷三,《禪宗雜毒海》卷六。

(二)作者:白雲守端禪師(一○二五~一○七二),宋代高僧,弱冠之齡依茶陵仁郁禪師披薙,後嗣法於楊岐方會禪師。今有《白雲守端禪師廣錄》四卷、《語錄》二卷,及《白雲和尚語要》一卷行世。

(三)奮勇精勤佛道,不免落入空有,妄執兩邊不得出。亂竄紛飛際,忽然撞著來時路,原來執相以求被眼所欺,莫怪「趙州八十猶行腳」。

四、送胡居士

池上春殘碧草深,獨攜藜杖出雲岑;

梧桐菴畔三更月,識取風前一片心。


(一)出自《寶覺祖心禪師語錄》。

(二)作者:寶覺祖心禪師(一○二四~一一○○),俗姓鄔庌,宋代僧。初依龍山寺慧全禪師得度。後參雲峰、黃蘗,終止石霜,因閱《傳燈錄》而悟。逕回黃蘗,成黃龍慧南之法嗣。今有《寶覺祖心禪師語要》一卷及《寶覺祖心禪師語錄》一卷行世。

(三)歷經一番春殘碧草深的潛修,再度走出雲岑雲遊;領取的只是清風明月,何勞常住其境?法尚應捨,何況餘法?

五、新徙葵花

孤根尚淺發生遲,澹泊春光一兩枝;

不改寸心長向日,清香還在上林時。


(一)出自《寶覺祖心禪師語錄》。

(二)作者:同前

(三)葵花初移,根淺葉嫩,在澹泊春光中,綻開一、二枝;仍然向日,清香依舊。以喻求道之堅,超越時空,寸心不改。

六、無題

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

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一)出自《續古尊宿語要》卷四。

(二)作者:雲蓋智本禪師(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人,俗姓郭氏,北宋僧。出家後即於筠州慈雲院受具足戒,繼而遊參諸方,嗣法於白雲守端。嘗於潭州雲蓋山宣法,著有《雲蓋智本和尚語要》一卷傳世。

(三)春盡復來,野草山花謝又新;闇去天明,闇來月明,宇宙萬象本自然,不泥外因。參禪之道總在方寸用心耳。

七、無題

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十。

(二)作者:長沙景岑禪師(七八八~八六八),唐代禪僧,隨請說法,故時人復謂長沙和尚。其著以「遊山」公案,最詩情禪趣。

(三)佛道長遠,法海浩瀚,豈止百丈竿頭?待拆去藩籬憑借,猶上百丈竿頭;於盡虛空、遍法界處,始是自性全身,何來百丈竿頭?

八、漁人罷釣

日照青山積雪銷,漁人歸去自歌謠;

從他逐浪隨波者,時把長竿望海潮。


(一)出自《法昌倚遇禪師語錄》。

(二)作者:法昌倚遇禪師(約一○○五~一○八一),漳州林氏子。為人奇逸,有大志見。見《禪林僧寶傳》卷二十八。

(三)日照青山,積雪銷融,我心渾然坦蕩,罷釣而去;任他逐浪隨波,我且時時把牢長竿,靜心以待。塵勞五欲雲煙過,吾心悄然。

九、無題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一)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二)作者:靈雲志勤禪師(生卒年不詳)本州長溪人,俗姓許氏,唐代高僧。嗣法於溈山靈佑,嘗宣法於福州靈雲山、潭州大溈山。

(三)孜孜向道,花枯葉落幾多回,再見桃花,始知一般窗前月;世相生生滅滅,本自平常。行者從緣悟道,永不退失。

十、無題

孤舟夜靜泛波瀾,兩岸蘆花對月圓;

金鱗自入深潭去,空使漁翁執釣竿。


(一)出自《感山雲臥紀譚》卷上。(《卍續藏》第一四八冊,頁二四下)

(二)作者:法遠禪師(九九一~一○六七),宋代臨濟宗僧,河南鄭州人。師幼投三交智嵩出家,嗣法於河南廣教院之歸省,為南嶽下第十世。後住浮山,闡揚宗風,其特異之機法,世稱浮山九帶。世壽七十七示寂,諡號圓鑑禪師。(見《佛光大辭典》,頁三四二一上)

(三)本詩是顯示「色空不二」之理,故云:「兩岸蘆花對月圓」。倘若不明此理,則悟道無分,如漁翁空垂釣,白費功夫。

十一、寒山詩(一)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一)出自《全唐詩》卷八○六。

(二)作者:寒山大士(生卒年不詳),即寒山子,唐代高僧,與豐干、拾得禪師共同垂跡於天台山國清寺,時稱「國清三隱」,今有《寒山子詩集》三卷傳世。

(三)開悟者的心境,光明朗照,如秋月、似碧潭,皎潔澄靜,無物堪與比倫。修道的生活裡,能有過如此一番體會,對於人世間的順逆因緣,自能超越而不執者。開悟,是自性生命氣質的轉變,是自家受用的法樂,面對別人,這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心境啊!

十二、寒山詩(二)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

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一)出自《全唐詩》卷八○六。

(二)作者:同前

(三)因為常常靜觀萬物、思惟緣起「空」的真理,因此我的靈台日漸清明,心境倍加平靜。就像那碧澗裡的清泉水,純潔無染;又像那寒山上白淨的月光,千古常耀。這樣的心境,只有往自己內心中求,才能體證。塵世的虛名,職權的紛擾,乃是世間責任使然。至於生命終究的歸宿,還是在追求不生不滅的永恆真理啊!

十三、湖南蘭若示大乘諸公

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繫舟;

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


(一)出自《全唐詩》卷八一五。

(二)作者:皎然(七三○~七九九),盛唐僧人、詩人,俗姓謝,為謝靈運之十世孫。文章雋麗,初期禪宗祖師之碑文多出其手,常與顏真卿、韋應物相唱和。著有《杼山集》十卷,及《詩集》、《詩式》、《詩議》、《詩論》各一卷行世,為唐代著名詩僧。

(三)凡夫尚未開悟,尚未到達涅槃彼岸,因此,仍須依憑著如舟航般的法則修行。至於開悟者,心似白雲無所羈絆,縱在歲晚寒冬,依然無礙無著隨遇而安。

十四、偈頌七十八首之十五

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

白雲終日倚,青山總不知。


(一)出自《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二)作者: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會稽諸暨人,俗姓俞氏,曹洞宗創始人,唐代僧。幼歲從師出家,宿具異稟,參學訪道時常出驚人之語,後於出遊渡水,見自己水中倒影而開悟。今有《洞山悟本禪師語錄》一卷行世。

(三)「青山」代表如如不動的本體,好像白雲的父親;「白雲」代表流動的現象界,是青山的兒女。白雲整日依繞青山,青山總不知道白雲在依繞它。

(四)本體如如不動,縱然外在的萬象遷流變化,也不妨礙它的偉大崇高;正如人胸中有定見,縱然浪跡塵世滄桑,也不損它自性的光明與坦蕩。

十五、蠅子投窗偈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一)出自《禪宗雜毒海》卷六。(《卍續藏》第一一四冊)

(二)作者:古靈神贊禪師,姓氏及生卒年不詳,唐代僧。初於福州大中寺受業,後辭別本師,四處行腳,遇百丈懷海而開悟佛法,乃返本師之處(大中寺)。常藉機緣啟悟其師,此亦其中一公案。

(三)讀書、學道,最終的目在求事理的通徹、心胸的豁達。不了解這一點,一味地在故紙堆中鑽索,也只是徒勞無功、浪擲歲月罷了。

十六、夏夜

松室開孤定,褰幃納夜涼;

嬋娟依翠竹,無語過東牆。


(一)出自《參寥子詩集》卷七。

(二)作者:北宋妙總道潛禪師(一○四二~一一○六)於潛浮村人,俗姓何氏,號「參寥子」,生平不詳。嗣法於雲門宗系大覺懷璉禪師。哲宗豥賜「妙總禪師」之號。與蘇東坡交遊甚篤。東坡流放南方,師受連坐而還俗,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復僧位。

(三)本偈:禪師法樂中,松竹月等大地萬物,雖靜默卻禪機湧現。

十七、自贊

月色照山谷,泉聲落斷崖;

水光山色裡,一塊爛枯柴。


(一)出自《叢林盛事》卷下。(《卍續藏》第一四八冊,頁四二下)

(二)作者:南宋臨濟楊岐派公安祖殊禪師,貴州人,生平不詳,嗣法東林道顏禪師。為人骨梗,人莫能親疏。

(三)本偈:月照泉落,靜動不二;山色水光,物我雙亡。自此枯木槁灰,非無生機,而是對世間是非美醜相對待的妄執,一念不生。

十八、法王身

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

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


(一)出自《虛堂和尚語錄》卷三。(《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一○○五下)

(二)作者:本書又稱《虛堂智愚禪師語錄》、《虛堂語錄》,為臨濟宗重要語錄,內容乃集錄臨濟宗楊岐派虛堂智愚之法語、偈頌、詩文。本詩乃虛堂和尚(一一八五0一二六九)於語錄中,舉永明壽禪師(九○四~九七五)在天台韶國師會中接受普請,「聞墮薪有聲,豁然契悟,乃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另外,宋代覺範慧洪禪師(一○七一~一一二八)所撰之《林間錄》,此詩則記載為杭州興教洪壽禪師(九四四0一○二二)的契悟詩。其它另有《古尊宿語錄》、《大慧禪師語錄》、《宗門武庫外四部》、《嘉泰普燈錄》、《天聖廣燈錄》、《御選語錄》等等,多有不同版本記載。

(三)本偈:「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無情亦說法,山河大地皆法身。諦聽!諦聽!花香鳥語水流‭……別有一番清涼在心頭。‬

十九、入京舟中作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棹施。


(一)出自《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二)作者:石霜楚圓禪師(九八七~一○四○)全州人,俗姓李氏,宋太宗時高僧。先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後於汾陽善昭處大悟,遂嗣其法,為南嶽下第十世,屬臨濟宗之法系,豥賜慈明禪師。

(三)本詩偈之大意在說明,儘管求道之路渺漫如長江,即便吾人窮盡自力,也眺不見彼岸風光,但其實若能於千轉百迴、難行能行處,體得諸法實相,那麼心行念起處就是佛,何須以千番文字更指月。

二十、褒貶句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己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


(一)出自《雲門文偃禪師廣錄》卷下。

(二)作者:雲門文偃禪師(八六四~九四九),蘇州嘉興人,俗姓張氏,唐代僧。青原下第六世,雲門宗之建立者。宗風駿烈,主張以言語激烈指人迷津,斷絕情識意想,而語涉玄微,故能風靡一時名震叢林。

(三)蓋佛法重在心之自證內省,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然吾人不知,如此就與金屑、明珠雖無價,但若置於眼中、隱於衣內,「反成垢、亦如土」無異,那麼佛祖是何人,與我又有何關係?雲門一語截斷眾流,還歸本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