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2 三、九條衣

(一)定義

九條衣,又作「九條袈裟」,單稱九條,是僧團法衣中僧伽梨的一種,所謂九品大衣之下下品。

(二)說明

僧團有關法衣的制度略說。

1.糞掃衣與檀越施衣:印度地區,冬暖夏長,有關僧團衣的問題較好解決:若有人布施僧服,僧侶就穿布施的僧服,叫做「檀越施衣」;若無人布施,就在垃圾堆或荒塚間拾些殘布頭縫綴一下,便纏在身上,此即所謂「糞掃衣」。

2.三衣的由來:由於僧衣都是從垃圾推中拾來或由施主施捨,沒有選擇餘地,其顏色、質地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除了披著的方法及其式樣,與俗人和外道不同外,並沒有限制僧侶應該有多少件衣服。後來有一年冬季,佛與弟子們遊行乞化,佛陀看到弟子們得到許多衣料,有的戴在頭上、有的掛在肩上、有的纏在腰際,看來既失威儀又顯得累贅,於是考慮僧衣件數的限制。那時正值隆冬,當晚佛陀親自試驗,初夜時披一件就夠了;中夜時覺得冷,於是加上一件;後夜時,還覺得冷,於是再加一件。這三件衣服一件厚似一件,終於使其度過寒夜。於是佛陀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召集眾僧宣布,出家弟子不得超過三衣,這就是三衣的由來。‭  ‬

後來,佛陀更進一步地規定了三衣的穿著場合及製作方法。

3.三衣的種類:

(1)僧伽梨:梵語‭ ‬saṁghāti,又稱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入王宮聚落衣等,為外出及其他莊嚴儀式時穿著。如入王宮、聚落、乞食及陞座說法、降伏外道與諸時所著用,係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所縫製,因布之條數有九種類,故又稱為九品大衣。

(2)鬱多羅僧:梵語‭ ‬uttarāsanga,又稱七條袈裟、七條衣、上衣、中價衣(三衣之中位)、入眾衣等,乃禮誦、聽講、布薩之際所穿著,係用七條布縫製而成。

(3)安陀會:梵語‭ ‬antarvāsa,又稱五條衣、內衣、中宿衣,乃日常生活及就寢時所穿用,係用五條布製。

4.三衣的製作方法:三衣中各種衣著的布條數雖有不同,其製作方法卻都是一樣的。據《摩訶僧祇律》記載:一天,佛陀在帝釋窟前放眼望去,稻田畦畦分明,便對弟子阿難說: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此依此作衣相。於是在製作三衣時,便把割截下來的布片縫成田字形,使出家人穿著時可由善信來供養種福,故又稱福田衣。這種割截縫製的衣服還有其它三種功用,即:(1)杜防法衣之他用,(2)使僧尼捨離對衣服之欲心,(3)避免他人之盜取,又可稱為割截衣。

5.三衣的顏色:佛陀規定弟子們應該穿壞色衣,不能穿正色衣,這就是袈裟名稱之由來,因為袈裟(梵語‭ ‬kaṣāya)一詞正是壞色、不正色、染色之義。所謂壞色,諸律中各說各異,大體上皆贊同三種壞色之義,即以青、黑、木蘭等三色為三如法色。

6.二衣:制衣與聽衣。佛陀時代,除了三衣等為佛所制定之衣,稱為制衣外,佛陀也允許僧眾因地理環境及氣候、習俗的關係,隨緣增加衣服,稱為聽衣,以上二者合稱為二衣。

7.漢僧的三衣: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習俗與氣候的關係,三衣只在佛事法會穿著,平日則穿僧袍常服。

(三)結語

由三衣的沿革得知:三衣的功用不外具有保暖、莊嚴及宗教意義,有其存在的歷史和實質理由。但是目前社會無奇不有,怪象特多,竟有些附佛外道身著奇裝異服,人異之,則以隨緣度化之理來搪塞。究其實,出家人應以化俗為旨,而不應以俗化為榮。姑且不論其附佛之罪,就此異端邪說,即應以正見對治之。無怪乎八正道中,以正見居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