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2 【科目四】佛教詩偈(10):《無門關》二十首 

各位仁者:

本期的佛教詩偈取材於《無門關》。所選之二十首詩偈,取材頌曰部分,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一)《無門關》,全一卷。宋代僧無門慧開撰,彌衍宗紹編。全稱《禪宗無門關》。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卍續藏》第一一九冊。

(二)作者:慧開禪師,(一一八三~一二六○),俗姓梁,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字無門,世稱「無門慧開」。著有《無門慧開禪師語錄》、《禪宗無門關》。

(三)內容:本書係精選諸禪宗之著名公案四十八則,另加評唱與頌而成。全書旨在闡明「無」之境地,強調入悟應以「無」為門,「無門」即是門。

一、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本詩旨在說明,「平常心是道」,原是多麼平易、多麼親切之事,可是多少人卻不能從平常心處體悟,把「道」看得莫測高深,於是愈追求反離「道」更遠。如能了悟「燈就是火,我就是佛」,反觀內照,明心見性,豈不是現現成成的一個活佛,何必苦苦向外追求!

二、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無礙自性,乃絕對待,不可言說。

「麻三斤」看似答非所問,使問者不知所措,乃為截斷學人思路,使他不得於文字上求解,由此而反觀自心。任何有理路可循者,將愈求愈遠,直接了當的一個「麻三斤」,毫無文字脈絡可尋,豈非最親切?

三、識得最初句,便會末後句;末後與最初,不是者(這)一句。

禪乃心領神會,悟之於心。心法是時時處處用智慧參悟、實踐,非只唸句子而已。無論最初也好,最末也好,通則全通,悟則全悟。但真正悟入的境界,卻非這一句。畢竟有一句,仍是有文字啊!不作「前後」會,不作「最後」會,貴在於真正悟道後的自然流露!

四、天晴日頭出,雨下地上濕;盡情都說了,只恐信不及。

天晴了,自然日出;下雨了,自然地濕,這是多麼自然的事。禪亦如是,不假思惟,不假造作。然而,在我們周遭已然熟悉的事物當中,多少禪門意無盡,盡可垂攬入懷,一探其奧;又有多少人識得禪家親切、活潑的本來風貌呢?

五、叮嚀損君德,無言真有功;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叮嚀損君德」,是故禪宗默無言。直如南泉普願「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棒喝,使得趙州不再言說,禮拜而去,老實參證。所以,唯有徹底摒除吾人想要在語言文字上抓個心,求個佛,或找個物的葛藤,才得以蘊足照破山河萬朵的氣勢,參得「自性明珠」一顆!

六、諸方深與淺,都在掌握中;撐天並拄地,隨處振宗風。

「自性能生萬法」,因開啟了自家寶藏,則可任運自如,隨緣而住。禪門裡常以和尚行腳所用之拄杖代表自性,有了明心見性的拄杖,則佛法大海深入淺出無不自得,宇宙乾坤上天下地皆可撐住。

自性是需往內心探求而不假外物的,拄杖就是我們自己,唯有依靠自己、掌握自己,才能夠見性成佛,弘振禪門宗風。

七、過去墮坑壍,回來卻破壞;這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

此則詩是比喻一個修道人,不從真正的大道中去修證,而偏向文字、概念的窠臼中鑽,則如一隻水牯牛不在廣闊的田野中吃草休憩,反而欲穿過主人家的窗櫺進入室內尋找食物,如此的偏見、執著,正是見性悟道的一大障礙。

反之,如果能驚覺險道而尋得出離,亦即超然於文字、概念的尾巴子外,則不會騎牛而找牛,被自己搞得莫名奇妙了。

八、瞎卻頂門眼,錯認定盤星;拚身能捨命,一盲引眾盲。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原有一顆能悉見三千界的清淨眼,以及一個能量天秤地的大心盤,於是乎斤斤計較於秤桿上的基準星,執著於百尺竿頭上的孤峰頂,而不再進步。殊不知以自己本具的佛性,哪裡不能無憂無懼,縱橫自在地再翻身一躍呢?

能出能入,能取能捨,才不致有徒逞匹夫之勇,孤身處於峰頂上,飽受高處不勝寒的淒苦,而誤導群生以為見性,落入「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之譏了。

九、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攔腮劈面拳,直下會便會。

禪門之單刀直入,機鋒峻烈,直是任它語也好,默也罷,連個商量處也要破除的無住無執。若是同其語默對,只恐真我未證得,反而離道愈遠,倒不如「攔腮劈面拳」,直下領會來得乾脆!

十、不露風骨句,未語先分付;進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在吾人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使得語也好,默也好,一點出入的分別相也無?

本詩旨在說明,一個修道者若不離言詮,縱然賞得明媚山河,亦只是語言三昧的遊戲罷了。真參實證的工夫,唯有離卻言語,迴光返照,才能展露自性般若風光之美!

十一、描不成兮畫不就,贊不及兮休生受;本來面目沒處藏,世界壞時渠不朽。

不思善,不思惡,非道德意識;乃是停止分別,泯滅二見。本來面目非言詮之能及,唯有剔除觀念上之對立,丟棄毫無一用之破草鞋,所謂「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則本地風光可澄然透出。

十二、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此頌以瑞巖和尚自喚己名,復自應諾;無門和尚則藉以說明,學禪的人往往被自己的妄覺所欺瞞,誤認虛假的軀體為真我,以致常在欲望、生死中輪迴,忽略了向心性中下功夫,徒用呼名喚姓的方法啟發自性,也不過像瑞巖和尚般執著,以指為月。

十三、捲起明明徹太空,太空猶未合吾宗;爭似從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風。

什麼才是禪的真心呢?

如果只是自己投身在虛無中,乘著空靈自翱翔,其實那又是被外境所轉了。唯有老實放下對「空」的執著,返觀內照,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使得外空、內也空,「綿綿密密不通風」,才能完滿無漏,見禪真章。

十四、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覷破這一念,覷破如今覷底人。

自性本在當下一念,不是向外踏破鐵鞋苦苦尋覓可得;而其有如來常住不變之意,故能超越身心、無生無死;其輾轉自在,顯示無來無去的妙用。

能透得此兜率從悅禪師的自性何在?如何了生脫死?四大分離向甚處去的三關,則當下一念即可觀盡古今無量劫事;而萬法不離自性,無量劫事亦自收歸當前的一念。如此我們即可做自家主人,認識真正的本來面目了。

十五、未舉步時先已到,未動舌時先說了;直饒著著在機先,更須知有向上竅。

自性是來去自如的,故可高高山頂立,直上帝釋王天,俯瞰雲翻浪作;也可深深海底行,衝下東海龍宮,仰觀土簸塵揚。然而自性何處尋呢?乾峰禪師拄杖一指云:「在這裡」,即回答了此一涅槃自性路頭之問了。

「在這裡」表示就在你的足下,自性本來人人具足,未舉步,未動舌時,其老早就安然蹲坐。故儘管自認機智過人者,也不能忽略此向上一竅之路頭了。

十六、獅子教兒迷子訣,擬前跳躑早翻身;無端再敘當頭著,前箭猶輕後箭深。

禪師之假物說法,不先點破對方,讓徒弟自己去苦思,於錯誤中摸索、鍛鍊,由此而能解決自己的安心大事。猶如母獅教幼獅學習跳躍工夫,是讓牠在錯誤嘗試中練就本事。

十七、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閒;欲得撐門並拄戶,更須赤腳上刀山。

禪師的機鋒對答,表面言此,而意卻在彼。佛性的參悟,若錯過那唯一的機會,也無由得以傳授。修行者之時機若已成熟,師者再給予「悟」的動機,則啐啄同時,關係微妙,始得見「無位真人」。

十八、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本詩的重點,主要在說明禪宗的基本態度是「明心見性」。亦即如果能明心見性,則心身當處解脫,一切自在逍遙,這就是「本來面目」了,何必非向外執求一個「成佛」的名號不可!

十九、俱胝鈍置老天龍,利刀單提勘小童;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

俱胝從天龍禪師處學得一指禪,侍者小童也模仿乃師,客有所問,則豎一指。俱胝特意斷其指,童子負痛而走,俱胝趁此時呼之,童子回首,胝又豎指,童子因此而悟。

蓋吾人欲明心見性,必須「杜絕一切思慮,從心行路絕中去一趟直入」,非如小童子般只一味執著、盲目倣效可至。是故其師俱胝這適時一刃,猶勝巨靈之神手劈華山,大大振開小童子的迷執,當下領悟。

二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詩是平常心的境界,說明我們若能打破對待的差別,超越知與不知的執著,亦即擁有一顆活活潑潑的現成真心,則道無所不在、俯拾即是。

只是平常心雖是平常,但要達此境界,又豈是那麼簡單,還須痛下功夫始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