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20 九、六種散亂

(一)定義

據《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記載六種散亂即:

1.自性散亂: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之自性,馳逐外緣不能靜定。

2.外散亂:修善之時,心為五欲之境所亂而不靜寂。

3.內散亂:修禪定時其心動散,於諸塵生執著,退失靜定稱之。

4.相散亂:詐作修善之相,而其心已退失,稱為相散亂。

5.粗重散亂:修善法時,生起我、我所的執著,及我慢等,以此邪執粗重之力,故所修之善法不清淨,稱為粗重散亂。

6.作意散亂:依外教作意修習,不得證悟反生散亂,稱為作意散亂。

(二)說明

散,是分散;亂,是擾亂。使心志不能統一、妨害禪定的功能,名之曰「散亂」。它是唯識百法之中隨煩惱之一。

有關散亂的種類,諸經論記載不同(參閱《佛光大辭典》,頁四九七五),略舉如下:

1.《大乘莊嚴經論》卷八,列舉二種散亂:下意散亂及分別散亂。

2.《攝大乘論釋》卷九,列舉五種散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麤重散亂、思惟散亂。

3.《顯揚聖教論》卷十八、《辯中邊論》卷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列舉六種散亂(如定義中述)。

4.《攝大乘論》卷中,列舉十種散動:無相散動、有相散動、增益散動、損減散動、一性散動、異性散動、自性散動、差別散動、如名取義散動、如義取名散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