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0 二一問:佛教對宇宙萬法如何分類?

佛學分析宇宙的方法有二種:

(一)主觀的分析: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稱「三科」。

(二)客觀的分析:小乘《俱舍論》以五位七十五法,《成實論》以五位八十四法,大乘唯識則分五位百法。

1.主觀的分析:有三科。

(1)五蘊:蘊(梵語‭ ‬skandha,巴利語‭ ‬khandha),構成有情身心的五種要素。

*1色蘊:色,變礙義,有情的肉體。

*2受蘊:受,領納義,有情的精神作用。

*3想蘊:想,取像義,概念或表象的作用。

*4行蘊:行,造作義,經過內心思慮,而有動身、發語的行為。

*5識蘊:識,了別義,認識作用。



(2)十二處:處(梵語‭ ‬āyatana),舊譯「入」,有生長門的意思。根境相依,能生長識,故稱「處」。



(3)十八界:界(梵語‭ ‬dhātu),種族之義,指六根、六境(六塵)、六識。

以上蘊、處、界三科,都是主觀的分析有情身心,而其目的在於破凡我、實我的妄執。附上蘊處界「三科關係圖」、「色蘊表」、「十一色法表」(附註一)。

2.客觀的分析(附註二圖表)‬

(1)俱舍「五位七十五法」

(2)成實「五位八十四法」‭    

(3)唯識「五位百法」

客觀分析萬法,有以上七十五法、八十四法、百法等三說。這是相對的數目,僅為了說明的方便,依據一宗或一論的學說加以剖釋,並非一定之數。其中大乘百法之數,是唯識學對法相的說明,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

3.結語

三科分類法,是原始佛教至部派阿毗達磨初期所採用,到了後期阿毗達磨,則改以五位之分類法。於巴利佛教,則不說心不相應法,而採四位分類法:

(1)色法(二八)

(2)心法(八九或一二一)

(3)心所法(五二)

(4)無為法(一)

 即百七十法或二百二法。以下附「三科與百法的關係圖」。(附註三)。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