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9 四、拂塵如意

拂子,梵語‭ ‬vyajana,vāla-vyajana,巴利語‭ ‬vijani。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者,稱為拂子,又稱拂、拂塵、麈尾。在印度一般皆使用此物。

在佛門中使用拂子的起源,據《毗奈耶雜事》說:「佛在廣嚴城獮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比丘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癢,抓搔不息。俗人見已,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比丘蓄拂蚊子物。』」這就是出家人可以使用拂子的緣起。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拂子佛皆聽許。如較貴麗的白拂,即由白犛牛或白馬尾製成之拂子,皆不得執。

在中國的禪門中,尤喜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持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其時,拂子即為說法之象徵。次第執行秉拂之職務者,有: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等,稱為「秉拂五頭首」。從印度到中國,拂子由驅蚊蟲物件,一躍為上堂說法之象徵,至今仍沿傳此習。

此外,密宗以白拂作為袪除煩惱、去除障難之表徵。《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載,行者每出行時,常作一白拂,誦真言加持一百零八遍,若於行持中逢畜生,能令彼等離苦解脫。又《陀羅尼經》卷六載,觀音左手、普賢右手執白拂,以及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於佛右。

如意,原為印度古時之爪杖,梵語‭ ‬anuruddha(阿那律),係由骨、角、竹、木等所製,柄長三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為「如意」,又稱「癢和子」。

在中國,如意又成為一般持物,表示吉祥之意。在佛教中,法師於說法及法會時,亦持用之,猶如官吏之笏,用以備忘。此見於《禪林象器箋》所說:「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癢也?……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要時手執目對,如人之意,故名如意。」

據《釋氏要覽》卷中「如意」條載,齊高祖嘗賜予隱士明僧紹一支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明太子一支木樨如意。另據《佛祖統紀》卷六〈智顗傳〉載,智顗受慧思之命,代為講說般若時,慧思手中持一如意臨席稱讚之。

總之,拂塵與如意在佛門中被視為莊嚴儀節之法物,舉凡講經、傳戒、祭儀、論議、陞座……等場合皆可見到。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