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7 四、居士

(一)維摩居士──入世大乘的思想家、實踐家。

1.小傳

(1)維摩詰,梵名Vimalakīrti。又稱無垢稱、淨名。

(2)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恆河北面的毗舍離城之長者。

(3)維摩居士雖處俗塵,然精通大乘教義,其修為高遠,雖出家聲聞弟子猶有不能及者。所謂「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2.《維摩詰經》重要思想

(1)基於「般若空」之思想,闡揚大乘菩薩之實踐,說明在家信徒應行之宗教德目。

(2)強調世間和出世間「一如」的真理。眾生的「我相」是虛幻無實。而眾生「我相」之外的「法相」,亦應作如幻觀,建立了「法空」的思想。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于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

這種如幻的大乘佛教思想,即是對於現實的世間人生,充滿樂觀的氣氛,一掃小乘出世偏枯的沉悶,開闢一條入世的大道,做為人世間修行生活的指路碑。

(3)本經始終烘托出維摩居士是大乘思想及實踐的模範人物,更是人間淨土運動的中心人物,將苦惱的濁惡世界,化為清淨佛土,如維摩居士云:「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入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4)唯心淨土的建立,經云:「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又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3.參考資料

(1)《維摩詰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2)《註維摩詰經》卷一

(3)《維摩經講話》竺摩法師著(佛光出版社)

(4)《佛光大辭典》「維摩」條,頁五八九二

(二)傅翕大士──南朝禪宗著名尊宿

1.小傳

(1)生於南朝齊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婺州義烏縣人(浙江)。字玄風,號善慧。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烏傷居士。

(2)天資淳和,嘗與里人共捕魚,每得魚則盛於竹籠,沉入深水,並謂「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時人以之為愚。

(3)年十六,娶留氏,生普建、普成。

(4)年二十四,在稽亭塘下遇見梵僧嵩頭陀,有所感悟,乃在松山下雙檮樹間結庵,自號「雙林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5)與其妻妙光晝出為人傭作,夜歸而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屢屢感見異相,由此,四眾沓至作禮。自謂「從兜率宮來為眾說法」。

(6)大通二年(五二八),捨賣妻子,設大會救眾。

(7)中大通二年(五三○),四十四歲遣使詣闕,獻上中下三善之策,十二月到建康鍾山。翌年入禁內見武帝,對語異於常情,遂退居鍾山定林寺,以官資供養。

(8)大同元年(五三五)武帝在重雲殿講《三慧般若經》,大士亦列其席,同年四月再歸山。

(9)太清二年(五四八)欲焚身供養三寶,弟子堅留之,代師燒身者十九人,師乃止之,未久亂起,梁亡。

(10)陳太建元年(五六九)入寂,春秋七十三。

2.傅翕的信仰及思想根據

(1)傅大士無師自悟,自信彌勒化身。夢覺間,感見諸佛菩薩示現神異,而為緇素所崇信。

(2)其思想根基為般若空宗,大受僧肇影響。如《行路難》二十篇所題之偈「非斷非常,真照無照,心相實相,般若無諦,本際不可得,三空無性等」皆合三論之旨。

(3)傅大士上書梁武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亡相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上善是般若,中善是儒,下善是施政。

(4)《佛祖統紀》卷三十四載,傅大士憫世人多故,不暇誦經及不識字,乃於雙林寺創轉輪藏,以奉經卷。其誓曰:「有三登吾藏門者,生生不失人身;有能信之心推之一匝,則與誦經其功正等。有能旋轉不計數者,所獲功德,即與讀誦一《大藏經》正等無異。……」

3.思想形式

傅大士常合矛盾之二語為一,如: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猛風不動樹,打鼓不聞聲;日出樹無影,牛從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長伸兩腳眠。」


此譬喻無生之空理,極富禪意。古來禪家以「橋流水不流」一偈為公案,達至無臆想分別。

4.傅翕的禪偈

〈頌・八〉:

「萬類同真性,千般體一如;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尋渠; 四生同一體,六趣會歸余;無明即是佛,煩惱不須除。」

〈還源詩・六〉: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正自觀心; 還源去,心性不沈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收。」

〈頌・五〉: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5.傅翕撰〈心王銘〉亦為禪家之佳作

其中「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更是禪修者的宗門語。

6.參考資料

(1)《續高僧傳》卷三十四

(2)《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卷三十

(3)《善慧大士語錄》

(4)《神僧傳》卷四

(5)《隆興編年通論》卷八

(6)《禪學思想史》支那の部第二編第四章,日本忽滑谷快天著

(7)《中國禪宗史話》卷二第六節「保誌傅翕」,禇柏思著

(8)《佛光大辭典》「傅翕」條,頁四八五四中

(三)龐蘊居士

1.小傳

(1)字道玄,衡州衡陽縣(湖南)人,本以儒為業。

(2)天資超脫,不為物所拘,歷訪禪門諸老,如石頭希遷、丹霞天然、藥山惟儼、齊峰、百靈、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故有久參之譽。

(3)唐德宗貞元初,參謁石頭希遷,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遷以手掩其口,蘊豁然有省。後復往江西,參馬祖道一,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道一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蘊言下大悟。

(4)憲宗元和中,遊襄州(湖北襄陽),隨處而居。偕其妻、子躬耕於鹿門山下。

(5)居士有女名靈照,賣竹漉籬維生。蘊將入寂,令女出視時日早晚,靈照回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蘊出戶觀看,靈照隨即登父座,合掌坐亡。蘊笑曰:「我女鋒捷矣!」遂更延七日。州牧于頔來問疾,蘊曰: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於于頔之膝而化。

2.于頔為之輯錄《龐居士語錄》,就其詩偈察其思想,乃以空寂為相為宗。

「楞伽寶山高,四面無行路;惟有達道人,乘空到彼處。

羅漢若悟空,擲錫騰空去;緣覺若悟空,醒見三生事。

菩薩若悟空,十方同一處;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佛身祇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若厄從何度?」


此誠徹底之空見。又一偈:

「無有報龐大,空空無處坐;家內空空空,空空無有貨。

日在空裡行,日沒空裡臥;空坐空吟詩,詩空空相和。

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世人不別寶,空即是實貨。

若嫌無有空,自是諸佛過。」


此乃三界皆空,何喜何憂,榮辱利害不起一念,與空相應,即如無念。故云:

「無貪勝布施,無痴勝坐禪;無瞋勝持戒,無念勝求緣。

 盡見凡夫事,夜來安樂眠;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

 不忌黑闇女,不求功德天;任運生方便,皆同般若船。

 若能如是學,功德實無邊。」


3.龐蘊的人生觀

(1)龐居士遠離世累,崇尚自然之勢。自歌:

「有男不肯婚,有女不肯嫁;

父子自團欒,共說無生話。」


(2)厭棄人間常禮。如:

「相逢唯說道,更莫敘寒溫;

了知世相假,俗禮也徒煩。」


「自身赤裸裸,體上無衣被;

更莫憂盜賊,逍遙安樂睡。」


(3)知足常樂。如:

「世人重珍寶,我則不如然;名聞即知足,富貴心不緣。

唯樂簞瓢飲,無求澡鏡銓;飢食西山稻,渴飲本源泉。

寒披無相服,熱來松下眠;知身無究竟,任運了殘年。」


4.參考資料

(1)《佛祖綱目》卷三十二

(2)《居士傳》卷十七

(3)《碧巖錄》第四十二則

(4)《禪學思想史》上卷支那の部第三編第十二章,日本忽滑谷快天著

(5)《佛光大辭典》「龐蘊」條,頁六六五五

本科作業

以您所崇仰的古德聖賢中,試就其高風懿行,影響個人修道生活者,請撰文詳述之(三百字以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