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6 【科目五】佛門法語(5):〈信心銘〉法語選

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心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沉惛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妄自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淨盡,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然,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出處】《大正藏》第四八冊,頁三七六下

【作者】禪宗第三祖僧璨大師

僧璨(或作僧粲)大師的傳記不詳。《續高僧傳》中全無收錄,只有在《景德傳燈錄》中還有模糊的記載。然其亦不知僧璨大師是何許人也,只知道二祖慧可傳法給他以後,便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後周武宗毀佛時,師往來於太湖縣的司空山間,居無定所,亦無人知曉。

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沙彌道信來歸禮僧璨大師,乞與解脫法門。師告之曰:「是誰綁了你?」道信不解,遂答:「沒有人綁我啊!」僧璨大師更進一步逼問:「既然沒有人綁你,為什麼還要解脫法門呢?」道信當下大悟,並皈依僧璨大師座下,服役達九年之久。師待其因緣成熟,便以禪宗衣缽付囑,自己則遊學於羅浮山之間。隋煬帝大業二年(六○六),師為眾人開示心要法門,立於大樹下合掌圓寂。唐玄宗時,為了紀念頌揚師之德行,諡號為鑑智大師。

【賞析】

達摩禪法自梁武帝開始,已在中國祕密傳授。到了陳、隋之際,正當僧璨大師時期,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但自僧璨大師著作〈信心銘〉以後,與中國禪祖師誌公大士所作之〈大乘讚〉等詞章,以及中國維摩禪祖師傅翕大士之〈心王銘〉等匯流,才開始奠定隋唐以後中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正信資料。

特別是〈信心銘〉的開場,便首先肯定提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的警語,明指世人不敢肯定自性的疑病,至於其中引用闡述佛學理念之處不一而足。最後他又歸結「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為結論。禪宗自此,才完全呈顯出中國文化的光芒與精神!以下便列出其中數段加以解說,以助本文閱讀。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僧璨大師認為,吾人之所以焦慮不安;之所以不滿自己、怨恨他人;之所以不知為何而活,正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分別計較,才無法澈見本來面目。唯有「但莫憎愛」的無心之心,才能體證宇宙人生究極的真理。但是當問起「至道」在何處的時候,又是一種絕大的錯誤,因哪裡都無路,我們原來就活在道中。

僧璨大師接著對「但莫憎愛」作進一步的解釋道: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1 徒勞念靜*2


【註釋】

*1玄旨:真理的奧妙。

*2念靜:想要靜定心念以澈悟真理的意圖。

俗語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吾人念頭,只要有絲毫為己或「私心自用」之處,便與大道乖離而岔入歧途了。所以,只要以無憎無愛,泯滅對待的態度行事,則萬法玄旨自然不言而明;否則,縱求玄解,也是枉然。

至於「至道」的境界又是如何?僧璨大師道: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1 一種平懷*2 泯然自盡

【註釋】

*1空忍:「忍」是一種認識或信仰,「空忍」即對空的認識。

*2平懷:跳出事物「主客對待」之後的平等、無差別心境。

大道圓滿,不但無始無終,同時亦不增減。如果「良由取捨」就無法親證萬法一如的境界了。切不可攀執外緣,或住頑空。如真能超越有、無,將心安置於無分別計較之中,解消相對,自盡一切煩惱,便能體會「至道」的境界了。

既然主客對立的現象世界,是吾人藉以醒悟真理的助緣,其間做為醒覺的轉換過程又是如何呢?

前空*1轉變*2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3 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纔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4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5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6 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寧有偏黨*7


【註釋】

*1前空:指主客對待的二元世界。

*2轉變:即《唯識三十頌》第一頌「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之意。

*3息見:息滅種種成見或顛倒妄想。因為從「有所求」所得到的東西,又是二元對立的虛妄世界,故須「息見」才可獲得究竟真理。

*4一亦莫守,一心不生:僧璨大師以為:以無心之心來處理萬事,則萬物皆真。這是「本來無一物」的境界,稍有所得即可能落入差別對待之中,對體悟真理而言都是不行的。

*5能隨境滅:「能」,主體;「境」,客體。此處提到能境主客體的觀念,主要是強調,主體會隨著客體消滅,而客體會追逐主體而沉歿,故應消滅二元世界,以證不生的境界,才是究竟、實在的世界。

*6一空同兩:「畢竟空」的觀念,並非覓於現象界之外,因為現象世界的本身,也是空的,所以叫做「一空同兩」。

*7偏黨:偏執於多元或多端的意思。以有所得之心處事,自然就有種種偏執;若以平等心坦然面對,則一切現象的本來,即是絕對真理。

在這一段詩偈當中,僧璨大師仍然苦口婆心的強調:真實不虛的世界,並不是用「有所求」的心可以體會的,息去種種妄見時,才能體現究極的真理。此中的「二」,是指「有、無」或「能、所」的主客對待,如果能夠把對主體的執著一併捨棄,則萬法本身無有過失,而現象世界亦可以透過肯定而合理存在。〈信心銘〉以上部分,可說是禪的理論。從此以下,可謂為禪的心理和倫理。由於「放之自然」而轉為敘述禪者的境界:

任性*1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2乖真 沉惛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3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註釋】

*1任性:任其天真本性,不挾帶半點妄情成分。

*2繫念:攀於外界諸緣,追逐自他之相,妄做散亂之思。

*3疏親:此處之「疏親」與之前提過之逆順、憎愛、取捨,具有同一意義。

禪家如有「畢竟空」的體會,即能任性逍遙自在,以是之故而能超脫六塵染著,證得「真妄同體」的境界。但是愚痴的人,對於任何事情都有所執、有所為,故而做繭自縛,受苦無窮。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眼若不眠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 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

這段偈頌,點出禪宗自現象世界的差別對待中,徹底解放後,揮灑出來萬法一如的灑脫自在。僧璨大師於此,仍然強調一顆無分別、無造作的平常心,用來跳脫千差萬別的煩累現象,以呈顯出一味平等、法爾如是的境界,這個自然法爾的世界,即是「萬法一如」的世界。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1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2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3

【註釋】

*1急:非指時間上的急,而是將「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事實經驗,表現為簡直的具體文字叫做「急」。所以「急」是表示最簡潔的把握整體的意思。

*2不二皆同:此是繼承前二句的「不二」妙理所下的註腳。與大道相應成為不二時,自他平等,森羅萬象,皆同一法身而無有差別。

*3宗:究竟的真理。

在真如法界當中,是一多相即、相攝相入而和諧共存的。凡是識得自己本來面目的醒覺者,一定能夠進入到究極的真理當中,體會「真如法界,無他無自」的圓融無礙。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信心銘〉至此,才出現「信」字。僧璨大師認為「信」,不只是相信的意思,其中還涵攝究竟的意義,可以說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事實經驗的當體。而且此心超越了分別計較,同時又能夠涵容分別計較。此「信心」不假語言文字說明,更不受十方三世限制,而自存於佛道的信解行證當中。

【評價】

在〈信心銘〉這篇一開始,便由憎愛、違順、動靜、寂亂、得失、迷悟、是非等對待語辭,來突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的至理。最後說到大小、一多……我們可以體察僧璨大師反復叮嚀,惟恐不周的苦心。其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或由道德,或由理論、實踐,變換言詞說盡其義。自始至終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主意歸結於「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兩句話。整篇用意乃警誡後學,指出正信的修持要徑,而賦與信者以「金剛不動信念」,逕入無難無易、冷暖自知的如實至道,而能真參實究去除糟粕、心底明澈無有局限,最後才能超越一切矛盾,突破任何艱難,與道相應、與真如合一。

【參考資料】

1.《信心銘講記》/聖印法師/慈明雜誌社印行一九七五年四月版

2.《禪意遊藝/徐進夫譯/文殊出版社一九八○年六月版

3.《禪語空人心》/鄭石岩/遠流出版社

4.《信心銘大意》/李世傑/中國佛教雜誌

本科作業

試舉出三則經典對信心的譬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