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7 八、十身 

(一)定義

「十身」又名「十佛」,意指如來證果時所感得的十種「身」、所具足的十種「佛」。據《華嚴經》而言,指華嚴圓教之菩薩,以真實智解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論萬有萬法,皆視為佛身,可分為「解境十佛」與「行境十佛」。

解境、行境之二種十佛說,係出自智儼之《華嚴孔目章》卷二。澄觀之《華嚴玄談》卷三中的「融三世間十身」即屬解境十佛,而「佛上自有十身」相當於行境十佛。

1.解境十佛

又名解境十身、融三世間十身。據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六〈十地品〉所列舉,十身為:

(1)眾生身:指眾生世間。

(2)國土身:指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

(3)業報身:指感受前二身因緣之惑、業。

(4)聲聞身:聲聞之果位。

(5)辟支佛身:緣覺之果位。

(6)菩薩身:求佛果者。

(7)如來身:完成佛果者。

(8)智身:三乘及佛之智慧。

(9)法身:依前項智慧而開悟之理法。

(10)虛空身:指以上諸身之所依皆為空。

以上十身皆由緣起法而來,然依意義分別,另有數種分類,如初三身顯示染分,次六身顯示淨分,第十身則表示不二分,以上三者互成「染、淨、不二」之十身。此外,第四身以下已攝於三世間中之智正覺世間,而與眾生、國土等二大類共成「融三世間」(見第五期佛學問答之「世間的分類」)之十身,能毫無差別,圓滿無礙,以佛智所照之境、總束為佛身。即山河大地,吾人眾生、花鳥木石、竹影松聲……,無一不是法音宣流,此乃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未有一法非佛身」。

2.行境十佛

指華嚴圓教菩薩完成修行時,體達究極之佛果;此「一佛果」乃超絕因位菩薩解了心之境界。行境十佛僅係就「一佛身」之十德而分,其佛身乃十身具足之毗盧遮那,或稱周遍法界身。同時,其佛所悟的世界,稱十佛自境界。

據舊譯《華嚴經》卷四十二〈離世間品〉舉出十佛名號如下:

(1)無著佛:謂不執著涅槃(悟)、生死(迷),以完成真實之悟,而顯用於迷妄世界之故。

(2)願佛:謂修成菩薩道之際,以生出誓願力之故。

(3)業報佛:謂一切修行,以莊嚴而得之故。

(4)持佛:謂以淨識(精神之主體)保持一切善之根本,以完成悟道之故。

(5)涅槃佛:以常住於涅槃之故。

(6)法界佛:以佛身遍滿一切法界之故。

(7)心佛:謂佛遍滿於所有眾生之心中,而心即佛之故。

(8)三昧佛:以常住於三昧之故。

(9)性佛:謂表真實之本性遍一切處之故。

(10)如意佛:謂對眾生隨心所欲,施以教化之故。

上記乃以無著佛表示如來之總德,其餘九身則用以表示如來個別之德。

【舉例】(1~9見《星雲禪話》;10~16見《星雲說偈》)

1.「凡聖兩忘」

2.「佛今在何處」

3.「老僧何似驢」

4.「草木成佛」

5.「丹霞燒佛」

6.「你就是佛」

7.「哪裡沒有佛」

8.「道在何處」

9.「情與無情」

10.呆菴普莊:「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11.布袋和尚:「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12.呆菴普莊:「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

13.蘇東坡:「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14.《華嚴經》:「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15.妙樹來果:「月半月圓尤存月,本來無暗復何明;一片寒光耀古今,三千世界總輝騰。」

16.徐昌治:「應化非真包古今,隨緣應世本無心;靈機一脈威音外,無口先生晝夜吟。」


(二)說明

1.「解境十佛」與「行境十佛」之關係

如前所述,「解境十佛」是說菩薩以真實之智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論是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皆視為佛身。一旦菩薩完成修行,體達究極之佛果,此一佛果乃超出因位菩薩所能理解的境界,即是「行境十佛」。

若論解境與行境之關係,從體而言,兩者不二;由義而論,一乃由德,二乃依智,即「解境」是融三世間之十身,而「行境」乃指智正覺世間。今若側重在緣起如實的法門,則應以解境十佛為教主。然而,若單舉解境者,則修因感果之義不彰,故為了表示始末不二,因果相對,即應以解境、行境相兼為正說。

在《華嚴經》〈十地品〉有解境之十佛說,〈離世間品〉有行境的十佛說,而〈十地品〉中的如來身再分說為十身(菩提身至智身),這與〈離世間品〉之十身相同,故此二處之十身,唯是一體。「眾生身」攝其他九身,「國土身」攝其他九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亦各攝其他九身,故知



三世間是融攝的。

2.其他各宗之佛身觀

(1)法相宗「四身」說

(2)天台宗「三身」融即說




 (3)真言宗「一佛多身」說



(4)淨土宗「多佛融本」說



3.華嚴世界的「佛身」乃空性之大用

在第七項,我們介紹「十玄門」時,曾說明《華嚴經》與其他的經不同,是佛陀站在「果位正覺」的立場來敘述世界萬有。所以此時世界就不是單純的世界,而自然轉為自證的法界。當世界轉為法界時,萬相也就自然豐富莊嚴了起來!

在《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讚品〉說:「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又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可見華嚴世界的佛乃「空性」之大用,是以十身具足,周遍無礙。

當我們遊罷華嚴世界,回歸紅塵時,是否仍痴痴陶醉在妙嚴的境界,流連忘返呢?

曾經有一位行者問大應國師(日本鎌倉時代的禪師):「撇開佛陀誕生的史實不談,佛陀如今身在何處?」國師立即答道:「看腳下!看你自己的腳下!」

當我們承擔「示教利喜」的願行,如理實踐時,便能超越時空,見到佛身。

本科作業

一、我所認識的佛(提示:不在名相上作解釋,直抒各自所認知的佛)。

二、試述〈普賢行願品〉在《華嚴經》中之重要性,並闡示「普賢十大願」之現代意義。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