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0 十問:什麼是禪?禪門各家禪法有何不同?

禪,梵文禪那(dhyāna),原意靜慮、思惟修。採調身、調息、調心之方式,使精神集中而歸於平靜的修持法門。禪門家風,由於各派祖師的特性而各有所出:

(一)釋三則禪門特有名詞

1.機鋒:機鋒語句。

在禪宗中,因人、事、時、地、物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法。有時對同一問題作不同回答,例如:沙彌問答。有時對不同問題作相同回答,例如:趙州從諗禪師的「無」(見《 星雲禪話》 〈狗子佛性〉、〈老僧半句也無〉)。有時對問題,不作回答,反以種種非理性的形式表現。例如:趙州小便。因此機鋒運用是自然的,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直覺禪的內涵。

2.公案: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後被禪宗借用,而指自先前祖師禪僧的言行範例中,領會禪意的一種方法。

廣義而言,舉凡禪宗祖師的上堂、小參所發表看法;師徒間的機鋒;現存的禪師語錄或偈頌都是公案。公案又名「話頭」或「古則」。

3.棒喝:棒打喝斥。禪師為令學僧放棄向外追求的心念,而著意於內心的用功,於是根據不同的對象、根機,採取棒喝手段,令學僧從執著中猛醒過來,直下頓悟心性。

相傳「棒」的使用,始於黃檗希運和德山宣鑒禪師;「喝」乃肇於臨濟義玄禪師,故有「德山棒、臨濟喝」之說。後世借用禪宗棒喝,稱警醒人們的執迷不悟為「當頭棒喝」。

(二)再釋各種禪門家風

1.北宗禪:以唐代神秀大師為代表的一派,活動於北方嵩、洛地區,其主張以實行循序漸進為修行法門,即所謂漸修。

2.南宗禪:以唐朝惠能大師為創始人,主張頓悟的禪法,因其流行於嶺南一帶的南方地區,故名南宗。

3.洪州禪:八世紀中,惠能之再傳弟子馬祖道一,在今日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等地(古稱洪州),開創以運用「如來藏」及「般若空義」為基礎的成佛說、和更簡易的修禪法。其特色是主張人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的舉心動念,都是佛性自然流露,不要刻意去造惡修善,懂得養神存性、任運自在,就進入佛境界。洪州禪借用莊子「道」來說明佛性、真如的本質,而使禪宗中國化更深一層,成為日後五家禪的依據,更是臨濟宗的前身。

4.牛頭禪:唐代四祖道信禪師的弟子法融一系的禪學。因法融禪師住在今南京西南的牛頭山而名之。牛頭禪是根植於「般若空觀」思想,提出「道遍無情」、「無情成佛」的觀點。因此平日常用聯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正是其特色的表現。

5.荷澤禪:唐代天寶四年(七四五年)兵部侍郎宋鼎,請神會入洛陽,住於荷澤寺,故將以神會為中心的禪學思想的一派,稱為「荷澤禪」。此派傳承只傳四代共一百餘年。其特色有三:「知」為眾妙之門、「頓悟法門」,及「無念為宗」。

6.華嚴禪:唐代圭峰宗密,二十八歲從荷澤宗道圓禪師出家學禪,後讀《華嚴經疏》有感,往華嚴宗清涼澄觀門下習華嚴數載,而創立一派「禪」與「華嚴」相互融和的「華嚴禪」。

宗密禪師以華嚴禪為主幹,再提出「教禪一致」的思想,即把禪宗各派與天台、華嚴、唯識各教統一。他認為「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因此經教與禪修,二者都是佛陀親自囑咐。

7.五家禪:指中國南宗禪之下各派的禪法,有: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及法眼宗。後來再加上黃龍派及楊岐派合稱七宗。詳見其傳承表解(附註四)。‭ ‬

8.看話禪:又名看話頭,是後期禪宗對公案運用的一種獨特方式。兩宋時代「楊岐派」的大慧宗杲禪師是提倡者。他反對在文字語言上對公案內容進行剖析,主張內省、直接的體驗,並認為「有解可參之言乃是死句,無解之語去參才是活句。」

看話禪最常見的話頭有:「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念佛者是誰?」、「狗子有無佛性?」等。

9.默照禪:宋代曹洞宗的正覺宏智禪師(或名天童正覺)提倡以靜坐看心為本的「默照禪」。他認為「心」是諸佛本覺、眾生妙靈,但因積習昏迷而與諸佛相隔。如能靜坐默究,把妄緣幻習去除,便能顯出清白圓明的本體。因此,此派禪法重視觀心、看心、凝住壁觀,所謂「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10.念佛禪:指禪宗有意吸收淨土宗的信仰和實踐法門,形成「禪淨融和」的「念佛禪」,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是此派早期倡導者。其禪淨四料簡最具代表:「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念佛禪雖興起於唐末,但在宋代達興盛期,對於今日禪淨共修的時風,也算是影響深遠。

11.孔門禪:金代(即南宋時期)曹洞宗萬松行秀禪師,提倡以釋、道、儒三教合一為主旨,重在將儒家思想納入禪宗教義,而形成一種「釋儒融和」的「孔門禪」。

此派由行秀禪師的在家弟子耶律楚材、李純甫等人繼承和發展。

12.陽明禪:明代王陽明(守仁),在其哲學著作中,大量潛引禪宗教義,乃至直接運用禪語教學的一派。王陽明先生學說核心「致良知」與禪宗的「頓悟」思想有許多聯繫。「致知」本出自《大學》,但他把「致知」稱作「聖教的正法眼藏」、「學者究竟的話頭」。另一學說「知行合一」,多得力於禪宗「定慧雙修」思想。更承認他的「心即理」說,如佛家說「心印」。因此陽明先生的弟子,將這一運用謂為「陽明禪」。

(三)禪宗要典供參考研讀

1.《楞伽經》/《大正紲》第一六冊 頁四八○

2.《金剛經》/《大正紲》第八冊     頁七四八

3.《六祖壇經》/《大正紲》第四八冊 頁三四五

4.《百丈清規》/《大正紲》第四八冊 頁一一○九

5.《景德傳燈錄》/《大正紲》第五一冊 頁一九六

6.《永嘉證道歌》/《大正紲》第四八冊 頁三九五

7.《祖堂集》/《大藏經補編》第二五冊 頁二九一

8.《指月錄》/《卍續藏》第一四三冊 頁一

9.《碧嚴錄》/《大正紲》第四八冊 頁一三九

10.《古尊宿語錄》/《卍續藏》第一一八冊 頁七九

本科作業

一、以五百~一千字撰寫玄奘大師生平要事。

二、找出三則相關於五戒的故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