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0【科目四】佛教詩偈(12):歷代文學家詩偈二十首

各位仁者:

本期佛教詩偈選錄歷代文學家所作之詩偈。蓋佛教東傳以來,王公貴族乃至士子平民學佛者眾,於佛法中有所感悟,而發抒於詩作者,或游於禪理,寓禪於詩者甚眾,其中有不少亦深含哲理,深得佛法宗趣,故在此擇出其中易解易頌者,予以介紹。

一、君不見,驟雨近看庭際流,水上隨生無數漚;一滴初成一滴破,幾回銷盡幾回浮。

二、浮漚聚散無窮已,大小殊形色相似;有時忽起名浮漚,銷竟還同本來水。

三、浮漚自有還自無,象空象色總名虛;究竟還同幻化影,愚人喚作半邊珠。

四、此時感嘆閒居士,一見浮漚悟生死;皇皇人世總名虛,暫借浮漚以相比。

五、念念人間多盛衰,逝水東注永無期;寄言世上榮豪者,歲月相看能幾時。
──〈浮漚歌〉

(一)作者:傅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名翕,號善慧,婺州義烏縣人(今浙江金華),生於齊明帝建武四年,卒於陳宣帝太建元年,世壽七十三。大士少時即稟性端靖淳和,無所愛著,偶去捕魚,每得魚,以籠盛之,沉深水中祝曰:「欲去者去,不去者留。」時人以為愚。年二十四,遇胡僧號嵩頭陀者,言下指點,因悟宿因,遂棄漁具,結庵修行。日常營作,夜則行道,如是苦行七年,潛通奧妙,行跡異人,自號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今遺有唐代樓穎,錄《善慧大士語錄》四卷、《傅大士頌金剛經》、《傅大士心王銘》等著作行世。

(二)題解:本詩選自《善慧大士語錄》卷三,借浮漚以比喻俗世事物的變化和幻滅,浮漚雖多變化,仍為水所統合,正如萬有的世界,被自性本體所統攝一樣。

(三)頌文釋意:

第一首:急驟而來的大雨,傾盆而下,流竄在庭前四周,走近去看,水上隨即產生了無數的水泡。一滴水落下時泡即成了,一滴雨來時又破了,幾次銷盡,幾次又浮現,猶如人世的虛幻無常,浮沉不定。

第二首:水中的浮漚聚合消散無窮無止,大小的形狀雖不同,色相卻一樣,有時浮起了名為水泡,消失了還是本來面目的水。生命的本來面目何嘗不是如此?何來榮枯成敗的分別?

第三首:水泡由有還無,是自然的生滅現象,自來自去,來去自如,正如空相與名色,同樣總歸於虛無,究竟仍同於幻化的影子般。然而愚痴的人,卻錯將水泡喚作半邊珠,如同世間愚痴的人,以為名位物欲是無價寶,卻不知其虛幻無實。

第四首:這時最感嘆的是我這悠閒的居士,一見水泡便了悟生死的道理,皇皇偉大的人世,實則本是空幻的,是以暫借這水泡來作比擬。試問世間人,誰能了悟這生死幻化無常的道理?

第五首:想一想人生一世有盛有衰,就像逝水東流般永無止期,起滅無常,寄語世間上有榮名和豪強的人啊!還有多少時間能夠與世競時與人相爭呢?怎能不趕快覺悟醒轉啊!

六、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七、空華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讀禪經〉

(一)作者: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陝西下邽人。儒家出身,聰慧過人。中年歸佛,親近高僧,從受淨戒,習禪法。其自稱生平之志行,以「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太和六年,重修洛陽香山寺,並與洛陽佛光寺寺僧如滿結香火社以修佛事,發願往生西方,不怠不墮,以迨終年。會昌六年逝世,世壽七十五。

(二)頌文釋意:本詩選自《白氏長慶集》卷六十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反省吾人所以為的修道境界,常常一昧執逐所謂的清淨無為,卻又反倒落入差別偏見裡頭去了。當能言的主體,忘記了所言的當下,能所雙亡,置之虛幻。如水月空華,覓之於何,撈之哪得?豈不痛快!禪門之無執無著,當下道破,使得動也好、靜也罷,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方得澈見真如、禪悟本來。

八、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

九、欹枕落花餘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贈惠山僧惠表詩〉

(一)作者: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北宋翰林學士,因其築室於黃州城東,故號東坡居士。七、八歲時,常夢身為僧;及長,喜親近禪門高德。其夙慧天成,為文渾涵奔放,詩亦清疏銊逸。又善書兼工畫。著有《易書傳》、《論語說》、《東坡志林》、《東坡全集》、《東坡詞》等。

(二)頌文釋意:選自《蘇詩補注》卷十八。本詩前四句以達摩安心之禪典,說明學人遍參各處,以求開悟。而山中老宿已毋須從人問法、看經了義。後四句則以落花餘片、新竹千竿,表能回機起用,又「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暗喻其能如趙州從諗禪師以飲茶接人,而顯示超對待的禪機,且其道無論酸甜,均可接人。

十、聞說樓居似地仙,不知門外有塵寰;幽人隱几寂無語,心在飛鴻滅沒間。──〈單同年求德興俞氏聚遠樓詩三首〉

(一)作者:蘇軾(同前)。

(二)頌文釋意:選自《蘇詩補注》卷十二。本詩以前二句自美遺世獨立,超絕塵俗;但其幽居,並非避世逃塵,而是在以空寂體道。至於汲營宦祿一事,恰如飛鴻滅沒於水雲煙波間,正用心求之,此「幽人隱几寂無語,心在飛鴻滅沒間」之意。

十一、莫笑風塵滿病顏,此生元在有無間。卷舒蓮葉終難濕,去住雲心一種閒。──〈酬孝甫見贈十首〉其六

(一)作者:元稹(七七九~八三一),字微之,唐代河南人。與白居易交誼最厚,少時才力相匹,所寫之詩亦不分軒輊。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元和」體。其詩多為妃嬪所習誦,宮中呼為「元才子」。著有《元氏長慶集》。

(二)頌文釋意:選自《全唐詩》卷四百十三。本詩前二句透露出對生死的豁達,原在有無間;後二句有禪意,係以蓮葉的不易浸濕,比喻心之清淨無染,又以雲之飄忽不繫一處,譬喻心之無所住的無礙無滯。

十二、當默用言言是垢,當言任默默為塵。當言當默都無任,塵垢何由得到身。──〈言默吟〉

(一)作者: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堯夫,宋代范陽人。嘗受圖書先天象數之學於北海李之才,精通易學。曾有兩次以遺逸聲名被舉薦授官,均不赴;自讀書於共城之蘇門山百泉上,耕稼自給,稱其居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卒諡康節。著有《觀物篇》、《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書。

(二)頌文釋意:本詩選自《擊壤集》。本書禪家之默,如拈花微笑、揚眉瞬目,意在以示機境之用;有時以詩偈舉揚,垂言開示,或棒喝交馳,此用「語」也;而用默、用語,惟在適得其當。但禪家又以為有言無言,終非究竟,故以「當言當默都無任,塵垢何由得到身」,說明當下直悟真如,不假言默,實即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意也。

十三、白蓋微雲一徑深,東峰弟子遠相尋;蒼苔路熟僧歸寺,紅葉聲乾鹿在林。

十四、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自從紫桂巖前別,不見南能直到今。
──〈宿雲際寺〉

(一)作者:溫庭筠(約八一二~八七○),唐代太原人,字飛卿。少敏悟,工詞賦,與李商隱齊名;喜作側詞艷曲,為執政者所鄙,數舉進士不第,授方山尉,鬱鬱而終。

(二)頌文釋意: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五百八十二。本詩為溫庭筠〈宿雲際寺〉詩,寫專程訪遊雲際寺之心境。詩大意謂:入白蓋峰雲際寺之路,幽邃深遠,然弟子今日乃是特地前來尋訪,而非乘便之行。此山中之路,是為寺僧往來踏成的,兩邊山谷寂無人跡,只聞鹿行林間,踩踏紅葉發出的微響聲。

‭ 幾回蜿蜒,來到山寺,寺閣高敞,清香飄逸,令人生起幽靜的心境。夜裡,偶爾傳來幾聲稀疏清寂的鐘磬聲,更啟發人參禪行道的願心。慨嘆此生不逢時,自從紫桂巖前,大師隱寂,直到今日尚無緣體解六祖禪風的本地風光矣。‬

十五、無邊剎境一毫端,同住澄清覺海間;還是此花並此葉,壞空成住未曾閒。──〈圓通院白衣閣〉

(一)作者:秦觀(一○四九~一一○○),字少游,號太虛。少豪情慷慨,蘇軾薦為太常博士,遷國史院編修。後坐黨籍編管橫州,放還至藤州卒。著有《淮海集》。

(二)頌文釋意:本詩選自《全宋詩》卷十八。屬一種禪理之詩。大意謂:若能由一毫端,透視無邊塵塵剎剎之境,便是明此自性,而可與諸佛同住此清淨之真如覺性海間。到時便見得此花此葉(自性)之如如,而自其變者觀之,則成住壞空未曾閒止;自其不變者觀之,則萬法宛然,還同本性也。

十六、本來無物使人疑,卻為參禪買得痴;聞道無情能說法,面牆終日妄尋思。──〈寓言二首‭・參禪〉

(一)作者: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北宋朝臨川人,字介甫,號半山。個性剛愎,堅毅自信,每有高特殊奇的議論,詩文方面也大都尖峻出拔。官至進土。宋神宗時為相,受封荊國公。立意改革政治,但因求成過急及任用非人,而未見功效。‭ 以下二首,皆出自王安石之手。‬

(二)頌文釋意:選自《臨川先生集》卷三十四,本詩寓言第一首以自性本來便是緣起性空的,但是未悟的人還是滿懷狐疑的,只為終日想契入禪機而枯坐痴禪。聽聞無情之物能透解真如自性的道理,便終日面壁打坐尋思,這更是迷失了本路了。

十七、未能達本且歸根,真照無知豈待知;枯木崖前猶失路,哪堪春入武陵原。──〈寓言二首‭・達本〉

(一)作者:王安石(同前)。

(二)頌文釋意:本詩寓言第二首闡明尚未契達證真的人,便不能洞解實相之理。這個如實的自性,豈是用等待及尋覓來的呢!由空寂入手,猶自失去本路了;何況在色界之中,更加容易迷失了吧!

十八、無限殘紅著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楊花獨得東風意,相逐晴空去不歸。──〈暮春〉

(一)作者:王安石(同前)。

(二)頌文釋意:選自《臨川先生集》卷三十。花的飛落,事物的毀敗,萬物的生滅無常,皆是沒有造作的緣生緣滅法。惟空靈的楊花得東風的作用,能了空、證空、歸於性空,而不再落於言詮的有中。

十九、六根原來一物收,誰知一物價難酬;鍵關碌碌空妨鼠,鞭扑勞勞錯打牛鰡。

二十、綠水青山觀自在,清風明月任優遊;拔根應會生根地,聽取涼蟬報早秋。
──〈六根頌〉

(一)作者:愛月居士(一六九五~一七六七),為清世宗雍正第十六弟胤祿,封莊親王。

(二)頌文釋意:本詩選自《御選語錄》卷十九。本偈主要在說明根塵之境皆是虛妄,悟真了道全在一心,只憑外在形式之修持表象,豈是證果悟道之因緣?解鈴還須繫鈴人,拔根應由生根處,只要處處用心,凡事留意,則綠水青山亦能觀自在,清風明月也能任遨遊了。

【註釋】

*1鞭扑勞勞錯打牛:此用「磨磚作鏡」之公案。《景德傳燈錄》卷五記其事云: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大師)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即南嶽懷讓)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按:以牛駕車而車不行時,一般世俗之看法,即以打牛為是,然馬祖無對,彼非不知此理也。蓋打牛即使可以行車,不打牛時車則仍舊不走,坐禪即使可以修道,不坐禪時則奈修道何?意謂御牛駕車者乃趕車之人也,以喻悟道之根本,端在求道者之心,非由外在形式之修持即可得道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