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9 二、各種稱呼

(一)和尚:梵語‭‬upādhyāya,巴利語‭‬upajjhāya。又作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烏社。音譯為鄔波馱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有云:「和上者,外國語,漢言知罪知無罪,是名和上。」意指能讓弟子親近習讀,修學戒定慧,得知善法者。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載,和尚當有十五德,即:一、當知戒;二、當持戒;三、當不犯戒;四、當知經;五、當自守;六、當教經;七、當教誡;八、當教習意;九、當教稍稍受;十、當教法則;十一、當自有隱德;十二、能致檀越;十三、不得有獨匿心;十四、人持物來,當言皆為眾人物;十五、占視病瘦,當令瘥。

其他意譯有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因能親從受教,故稱「親教師」,通常指:一、授戒之師,亦稱戒和尚;二、在印度,指一般師父而言。因依止和尚而後道力得成,故稱「力生」。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隨常近,受經而誦,故稱「近誦」。以弟子依於師家而出道習業,故稱「依學」。因其德高望眾,學養兼俱,可為大眾師範,故稱「大眾之師」。後世遂沿用為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二)師父:有學有德,可擔當行僧之指導,堪為人師之僧。或為眾僧的敬稱。因弟子於和尚當有如父想,故以「師父」稱之。一般分為依止師、剃度師、受戒師、受業師等數種。《釋氏要覽》卷上記載,有依止出家的親教師,依止稟受三藏的依止師兩種。依據《長阿含經》卷十一之說,師長以五事敬視弟子,即:一、順法調御;二、誨其未聞;三、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示其善友;五、盡其所知,誨授不吝。

而弟子則須以五事敬奉師長即:一、給侍所需;二、禮敬供養;三、尊重戴仰;四、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三)上人:梵語‭‬puruṣarṣabha,對智德兼備,可為眾僧及眾人師者之高僧的尊稱。《摩訶般若經》卷十七云:「云何為上人?佛言,若菩薩摩訶薩一心行阿耨多眾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增一經》卷三十八云:「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名上人。」《十誦律》卷四十九云:「有四種,一粗人,二濁人,三中間人,四上上人。……古師云:『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目前,則通用於對長老大德、師長的敬稱。‬

(四)長者:一般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為長者,如《雜阿含經》卷五所載,那拘羅長者已一百二十歲,‭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經》卷三〈清信士品〉,列舉十位特出之長者,如初聞法藥成賢證聖之三果商客長者、智慧第一之質多長者、神德第一之犍提阿藍長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長者、能說深法之優波掘長者、恆坐禪思之呵侈阿羅婆長者、降伏魔宮之勇健長者、福德盛滿之闍利長者、大檀越主之須達長者、門族成就之泯兔長者。而佛教中之長者,常與古來所稱之「居士」混同,如慧遠之《維摩義記》卷一末云:「居士有二,一者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者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後者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維摩、賢護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薩,及中國梁代傅大士、北魏劉謙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均屬之。‬

依據《法華文句》卷五上,舉出三種長者,即:一、世間長者,二、出世長者,三、觀心長者(《大正藏》第三四冊,頁六六中)。又《法華文句》卷五上(同上)、《翻譯名義集》卷二〈長者篇〉第十八載,世間之長者具有如下十德,即: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大正藏》第五四冊,頁一○八三中)。

(五)長老:指德長年老、法臘高,德臘俱尊而居上位之僧尼。又稱上坐、上臘、上首、首座、尚座,耆年、耆宿、耆舊、老宿、長宿、住位。《毗尼母經》卷六中載,‭從無臘至九臘稱下座,十臘至十九臘稱中座,二十臘至四十九臘稱上座。五十臘以上而受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者,稱為耆舊長宿(《大正藏》第二四冊,頁八三五上)。《長阿含經》卷八列舉三種長老:一、年耆長老,指入佛道經年之僧,二、法長老,指精通教法之高僧,三、作長老,為世俗假名之長老。長老雖係對年、臘高者之敬稱,然未必為年老者(《大正藏》第一冊,頁五○中)。《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此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大正藏》第二冊,頁六五九下)‬

(六)阿闍梨:梵語‭‬ācārya,巴利語‭‬ācariya。略稱闍梨。意譯為軌範師、正行、應可行、應供養、教授、智賢、傳授等。為比丘(尼)受法之處,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

據《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載,阿闍梨有五種:

1.出家阿闍梨:出家時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闍梨、親教師、得戒和尚、和尚。

2.教授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闍梨、教授和尚。

3.羯摩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又作羯磨和尚。

4.授經阿闍梨: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乃至四句偈或一日誦者。

5.依止阿闍梨:與出家僧人共居,指導其起居之師,僅依止一宿者。亦稱依止阿闍梨、依止師。

以上五種,加上剃髮阿闍梨,則為六種阿闍梨。出家眾受具足戒時,須有三師七證,其中的三師即指出家阿闍梨、羯磨阿闍梨、教授阿闍梨。

(七)導師:梵、巴利語‭‬nāyaka,又作導首。即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稱導師。《十住斷結經》卷六云:「號名導師,令其眾生類,示其正路故。」《華首經》云:「為導師者,能為人說無生死。」《佛報恩經》卷二云:「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以能不退菩薩道,不斷絕菩提道,故名導師。」《商主天子所問經》云:「以何義故名為導師?文殊答云:『住是道已,能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得成熟故,故名導師。』」

(八)國師:為中國各朝帝王,對學德兼備,可為一國師表之高僧所加的封號。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高僧傳》卷二等所載,鳩摩炎、勝軍,曾受封為國師,蓋此號夙行於印度、西域。一般認為中國封高僧為國師,係始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五五○年),敕高僧法常入宮宣講《涅槃經》,尊為國師開始。《祖庭事苑》卷七云:「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外內攸同,邪正俱有,舉國歸依,乃彰斯號。聲教東漸,唯北齊高僧法常,齊主崇為國師,國師之號自常公始。陳隋之代,天台智顗為陳宣隋煬菩薩戒師,故時號國師。唐則天朝,神秀召入京師,及中、睿、玄,凡四朝皆號為國師。後有慧忠,肅、代二朝入禁中說法,亦號為國師。元和中,敕署知玄,號悟達國師。」其他有唐代法藏為康藏國師、澄觀為清凉國師、無業為大達國師等。宋代是禪宗全盛期,禪僧獲賜號者多,然未見有國師稱號。元、明、清各代對西藏佛教領袖人物,亦有此封號。‬

(九)禪師:梵語‭‬dhyāyin,巴利語‭‬jhāyin,意為通達禪定的比丘。原始佛教時代,阿羅漢為通曉一切禪法者。以後至部派佛教時代,比丘間產生各種專門人才,如經師、律師、論師、三藏師、法師、禪師等。其中專意坐禪、通曉禪定者稱禪師。《禪林象器箋》第六載:「稱禪師有二:一、為天子褒賞有德,賜徽號稱某禪師。二、凡禪僧,人前稱呼某禪師,通師家眾僧。」在中國,禪師之稱不限用於禪宗名德,於天台宗、淨土宗、三階教等,專習坐禪者亦稱禪師,如:達摩禪師、慧文禪師、慧思禪師、寶誌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即屬其列。

(十)法師:指通曉佛法,引導眾生修行的僧人。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七、《華嚴經疏》卷四十三等所載,法師資格要有下列十德,以及行四法的條件:

1.十德

(1)善知法義、(2)能廣宣說、(3)處眾無畏、(4)無斷辯才、(5)巧方便說、

(6)法隨法行、(7)威儀具足、(8)勇猛精進、(9)身心無倦、(10)成就忍力。

2.行四法

(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

(2)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之相。

(3)得禪定智慧,於諸種經法中,能隨順而無諍。

(4)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

就法師類別而論,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卷六〈法師功德品〉載:依法師的專長及其弘法的差異,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等五種。然後世則多加上供養、施他、聽、披讀、正開演、說、誦、思修等,共成十種法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