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2 二、傅翕──善慧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

(一)生平介紹

傅翕,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字玄風,號善慧。浙江東陽郡烏傷(金華)縣人,世代業農,又稱善慧大士、傅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或烏傷居士,與寶誌禪師共稱為梁代二大士。少時不欲讀書,常與鄉人捕魚,每得魚,則置於竹籠,沉入深水,並禱告曰:「欲去者去,欲止者留。」鄉人皆以之為愚。

年十六娶劉氏妙光為妻,生子二人。年二十四捕魚於浙江水邊,與一外國沙門嵩頭陀達摩相遇而告之曰:「我過去與你在毗婆尸佛前發願度眾生,你現在在兜率天宮用的東西尚在,何時回去?」傅翕聽後,瞠目結舌,不知置答。頭陀又說:「你試到水邊看看影子!」傅翕到水邊一看,只見圓光寶蓋,便悟前因,而說了一偈:「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門下足病人,當度眾生為急,何暇思天宮之樂乎?」從此,捨魚具,聽從頭陀之指示,於松山下、雙檮樹下結茅修行,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這亦即後來之雙林寺之前身。

傅翕平日種植蔬果,為人幫傭,晚歸則精進修行,經七年苦行,一天,於靜坐時見到釋迦、金粟、定光三佛,來自東方,放光如日。後又見金光自天而下,照徹全身,自此其身常現金色,有微妙香,並聽空中聲曰:「成道之日,當代釋迦坐道場。」

傅翕的道風和神異事蹟,播傳遠近,僧俗問法者許多。當地郡守王杰懷疑其有妖妄惑眾之嫌,便將其囚禁數旬。其在獄中,不飲不食,卻一切如常,令大眾驚異不已而釋回。傅翕回山之後,更加精進道業,每日清晨鐘響,便有仙人從空而下,隨喜行道。後謂其弟子曰:「我得首楞嚴三昧。」弟子乃知其為十地菩薩化現,實非等閒之輩。其教化亦常以彌勒化身自稱,其妻兒親朋等亦因之歸向。

傅翕與梁武帝往來數次,大通六年,首獻上中下三善之策謂:「其上善,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養護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閏十二月,帝召入宮,武帝為驗其神異之本事,乃命人將宮門上鎖,傅翕心已預知,故攜一大木槌先叩一門,其他各門即同時開啟,便逕入善言殿,唱拜不從,直登西國所貢寶榻坐之。

武帝問傅翕:「師事從誰?」

答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大同元年,武帝於重雲殿講《三慧般若經》,特為傅翕設一座位,時劉丞相問:「你何以不臣於天子,不友善於諸侯?」傅翕回答曰:「敬中無敬性,不敬無不敬心。」武帝陞殿說法,大眾起立致敬,唯傅翕不起。劉丞相又問其故,又曰:「法地若動,一切法不安。」此被禪林傳為佳話。後又與武帝論真諦,並就「息而不滅」作偈呈帝。另在《碧巖錄》記載一段傅翕、武帝及誌公和尚之間的有趣公案:一日,傅翕受武帝之請入宮講經,而其僅於座上揮案一下便下座,其意在破除武帝對文句、經句之執迷,然武帝不會其意,誌公恐其與武帝機緣不契而離開,重蹈達摩離梁赴魏之覆轍,而告武帝:「大士講經竟」之語。後有一頌曰:「不向雙林寄此身,卻於梁上惹埃塵;當時不得誌公老,也是栖栖去國人。」實饒趣味。傅翕如此往來京師雖僅三次,然所度之眾已不可計數。

傅翕深懷悲憫之心,其常罄盡資財,普設無遮大會供養三寶,以求六道四生同得解脫。又為代一切眾生酬償罪業,共證無上菩提,而數度持不食上齋,甚至誓願燃身為燈,經弟子堅留住世弘法,並代師燃身乃止。天嘉五年,其又營齋並轉《法華經》二十一遍,並於會稽鑄寶王像十尊。後又建龕造輪藏,以便眾生閱讀藏經,故後世凡設輪藏者,皆安置其父子三人之像以茲紀念。

南北朝陳太建元年(五六九),傅翕於嵩頭陀入滅後,即自知住世不久,乃告弟子曰:「嵩公已還兜率天宮待我,與我同度眾生之人,去已盡矣!我決不久住於世。」又告其弟子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塗。」不久即行入滅,世壽七十三。

傅翕去世三天,舉身尚煖,形相端潔。又過七天,烏傷縣令求結香火緣。取香火四眾次第傳之,傳至傅翕,猶反手受香,時眾人皆慶幸預蒙菩薩示「還源相」。又其入滅前曾交待弟子曰:「我滅後,莫移我床,七日後,當有法猛上人送織成彌勒佛像來,長鎮我床,用標形相。」果然到了第七天,法猛上人將彌勒佛像,及一口小銅鐘送來,安置床上。法猛作禮流淚,須臾忽然不見。

又傅翕寢寂時,弟子問寂後如何安置?其答道:「將我屍體於雙林樹山頂如法焚之,以其灰骨分為二分:一安山頂塔中,一安塚上塔中。兩塔中,各作一彌勒像,用標形相。」

傅翕乃彌勒化身,即依以上此些事蹟而來。另師於天台之「一心三觀」有其獨到之領悟,而以「三觀四運」為其心要,倡三觀一心、四運推檢之說,故其作品多重修心,後世弟子樓穎將之結集成《善慧大士語錄》,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二○冊,內容豐富,計有語錄、詩歌、問道等。

(二)法語選註

以下皆錄自《善慧大士語錄》(《卍續藏》第一二○冊,頁一~五四)

1.四相詩(頁二三)

生相

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欲來;

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

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

為迷真法性,還卻受輪迴。

老相

覽鏡容顏改,登堦氣力衰;

咄哉今已老,趨拜禮還虧。

身似臨崖樹,心同念水龜;

尚猶躭有漏,不肯學無為。

病相

忽染沉痾*1疾,因成臥病人;

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

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

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瞋。

死相

精魄辭生路,游魂入死關;

只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

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

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註釋】

*1沉痾:重病。

2.貪瞋痴(頁二四)

(1)不須貪,看取游魚戲碧潭,只是愛他鈎下餌,一條線向口中含。

(2)不須瞋,瞋則能招地獄因,但將定力降風火,便是端嚴紫磨身。

(3)不須痴,痴被無明六賊欺,惡業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卻畜生皮。


本文主在表達貪、瞋、痴三毒之害。以警世人,慎加防患勿蹈。

3.十勸(頁二四~二五)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里!

勸君三:人身難得大須慚,晝夜六時常念佛,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努力經營修善事,莫言少壯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尋思地獄真成苦,眼前富貴逞容儀,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第一莫喫眾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萬事無過須的實,朝三暮四不為人,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喫肉之人真羅剎,今身若也殺他身,來生還被他身殺!

勸君九:天堂地獄分明有,莫將酒肉勸僧人,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入黃泉,父孃妻子徒勞泣。


4.頌一首(頁二五)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詩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調和矛盾的道理。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這個差別世界,因此能夠平等如如、廓然寂靜,即使遇到既空手又把鋤頭,既步行又騎水牛的矛盾,亦能超然對立,悠遊自得。禪師們在熱鬧場中作寂靜道場的修行,的確為吾人學習的榜樣。

5.勸喻詩三首(頁三四~三五)

持戒如天日,能明炬夜驅;

照見家中寶,兼開額上珠。

直超三有海,徑到薩雲衢*1;

竝會等無等,齊證拘不拘。

破戒如船浛*2,沒溺大江海;

臨窮方喚佛,志操不能改。

命如風中燈,迅滅寧相待;

身死罪由存,牽向阿鼻門。

千苦俱時至,萬痛切神魂;

獨嬰*3燒煮炙,困劇事難論。

修空截三有,精進作醫王;

共弘調御法,甘雨注無方。

澤潤群生等,慧解悉芬芳;

普會三菩室,齊證真如房。


【註釋】

*1衢:道路之意。

*2浛:沉没之意。

*3嬰:觸、遭受之意。

6.還源詩(頁二五上、下)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般若無形相,教作若為觀。

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依見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正自觀心。

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

還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生死本紛綸,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此詩乃嵩頭陀入滅,傅翕亦自知住世不久,而為後世弟子所作。詩中多以心為修行之鑰,端言自觀心則煩惱即菩提,來勸勉弟子修心之重要。

7.心王銘(頁二三~二四)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之士,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是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空,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沉。

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此篇主旨在說明「三界唯心」的道理。心能作佛,亦能成魔,故修行首在修心。然心無形無相,居身自由無礙,不易把握,應勤修戒、定、慧三學,以作為修心之入道要門。

【參考資料】

1.《善慧大師語錄》/《卍續藏》第一二○冊    頁一~五四

2.《釋氏稽古略傳》卷二/《卍續藏》第一三二冊 頁九○九~九一○

3.《神僧傳》卷四/《大正藏》第五○冊    頁九七五中~下

4.《續高僧傳》卷二十五/《大正藏》第五○冊    頁六五○中

5.《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三○/《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6.《碧巖錄》第六十七則/《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頁一九七

7.《滄海文集》    ‭/幻生法師著    (正聞出版社)        頁六四一~六五七‬

8.《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社)/ 頁一三九八、‬頁四八五三~四八五四

9.《星雲大師講演集》(一) / 星雲大師著    (佛光出版社)‬

本科作業

請將《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示真如道人〉一文,做新式標點、校刊。(《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八九四中~八九五下)

示真如道人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於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不著和會。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說火宅喻。正為此也。經云。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具在經中。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謂信根狹劣在火宅中。無智慧而戀著塵勞之事為樂。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淨妙樂故也。若在其中。信得及識得破。不戀著幼稚戲處。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出三界之處。何以故。佛不云乎。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故遠行地菩薩。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此乃火宅塵勞中真方便也。學般若人。捨此方便。而隨順塵勞。定為魔所攝持。又於隨順境中。彊說道理。謂煩惱即菩提。無明即大智。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如此之流。邪魔惡毒入其心腑。都不覺知。欲出塵勞。如潑油救火可不悲哉。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在火宅塵勞中。頭出頭沒。受無量苦。忽於苦中而生厭離。始發無上菩提之心。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正謂此也。俗人學道。與出家兒。迥然不同。出家兒自小遠離塵勞。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身居清淨伽藍。目睹紺容聖相。念念在道。心心無間。所觀底書。無非佛書。所行底事。無非佛事。不見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讚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訶者。不敢違犯。有明眼宗師。可以尋訪。有良朋善友。可以咨決。縱有習漏未除者。暫時破佛律儀。已為眾所擯斥。以俗人較之。萬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儀內與貪欲瞋恚痴為伴侶。所作所為。所聞所見。無非惡業。然若能於此中。打得徹。其力却勝我出家兒。百千萬億倍。打得徹了。方可說煩惱即菩提無明即大智。本來廣大寂滅。妙心中清淨圓明。蕩然無一物可作障礙。如太虛空一般。佛之一字亦是外物。況更有塵勞煩惱恩愛作對待耶。在火宅中打得徹了。不須求出家。造妖揑怪。毀形壞服。滅天性絕祭祀。作名教中罪人。佛不教人如此。只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又云。治生產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但只依本分。隨其所證。化其同類。同入此門。便是報佛深恩也。但念念不要間斷。莫管得不得便是夙與般若無緣。今生未打得徹。臨命終時亦不被惡業所牽。於日用二六時中。亦不被塵勞所困。後世出頭來亦得現成受用。學道無他術。以悟為則。今生若不悟儘崖。到盡未來際常存此心。今生雖未悟。亦種得般若種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見家。不入魔軍類。況忽然心華發明耶。當此之時。三世諸佛證明有分。諸大祖師無處安著。非是彊為。法如是故。真如道人欲學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著矣。如上所說。乃一期應病與藥耳。若作實法會。又却不是也。古人云。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寫至此興雖未已而紙已盡。且截斷葛藤更數日。真如道人。又連黏此軸來致謝曰。聞前日老師興尚未已。更望鋪華錦上。不識可否。予應之曰。已展不縮。復為續此葛藤云。歸到家了。自然不問程途。見真月了。自然不看指頭矣。佛說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頓漸偏圓。權實半滿。無不是這箇道理。淨名云。依於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只說因語入義。不說因義入語。禪家千差萬別。種種言句亦如是。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病。一種多學言句。於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亡指。於言句悟入。而聞說佛法禪道。不在言句上。便盡撥棄。一向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靜坐觀心默照。更以此邪見。誘引無識庸流曰。靜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盡是鬼家活計。去得此二種大病。始有參學分。經云。不著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又云。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辨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所以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語默二病不能除。決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進修趣向分。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網中。為我相所使。於未足中生滿足想。此病尤重。於語默二病。良醫拱手。此病不除。謂之增上慢邪見人。除夙有靈骨。方能到這裡。得轉身一路。既能轉身。即能轉物。既能轉物。方謂之了義人。既了其義。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試於了處微細揣摩。元無可了。於無可了處。剔起便行。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有時將丈六金身却作一莖草。種種變化。成就一切法。毀壞一切法。七顛八倒。皆不出此無所了心。正當恁麼時。不是如來禪。不是祖師禪。不是心性禪。不是默照禪。不是棒喝禪。不是寂滅禪。不是過頭禪。不是教外別傳底禪。不是五家宗派禪。不是妙喜老漢杜撰底禪。既非如上所說底禪。畢竟是箇甚麼。到這裡莫道別人理會不得。妙喜老漢亦自理會不得。真如道人請自看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