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8 六、佛堂精舍

佛堂精舍,可概括一般佛教寺廟之通稱,乃安置佛像並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處所。有各種異稱,如寺剎、僧寺、精舍、道場、寺院、蘭若、叢林等。

印度最早之寺院,為佛世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之祇園精舍。「精舍」意為智德精練修行者的房舍。另有「蘭若」,意譯無諍、空閒處,意指遠離村落之安靜而適合修行之場所。剎,係梵語‭ ‬1aksatā(幡竿)之訛譯,因一般均有於佛堂前立剎之風俗,故稱寺院為「剎」。

中國寺院之名稱,源於官方所設以接待四方賓客之「鴻臚寺」,後遂稱僧尼所住之處為「寺」。又所謂「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迴廊之建築物,或指官舍。至唐代,因勅建大慈恩寺作譯經院,成為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觴。至唐末,稱佛寺為院者甚多,宋代官立之大寺,亦多稱為院。

又禪宗稱寺院為叢林、禪林、禪閱等。即集合眾僧使之規律、和合而修道,如林之齊整,故以「林」比喻之。叢林之中,若師家依「法系」傳法予弟子而任住持者,稱為法門叢林。自己度弟子擔任住持之寺院,俗稱子孫叢林。若廣招天下大德高僧為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之寺院,稱為十方叢林,或十方剎。有稱為道場者,乃指閑宴修道之處,隋煬帝就敕遍改僧居為「道場」。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