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2 九、各種懺儀

「懺法」禮懺儀制,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後來蕭齊竟陵王蕭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三十卷(全書今已不傳,只有一卷收入《廣弘明集》中,《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三○六中)。到了梁代有《大通方廣懺》,又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其原始於荊襄,本為防治癘疾,而懇誠祈求悔過,因感得平復,皆約諸經抄撮成部(全書三卷,中土久佚,今編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梁武帝也曾撰制二部懺本,一名《六根大懺》(今不傳),是梁武帝自己親撰;另一名《六道慈懺》,乃為歲中諸寺所行,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慈悲道場懺法》,又簡稱《梁皇懺》。梁與陳代之時,懺法很繁興,據《廣弘明集》卷三十六記載,有《涅槃懺》、《虛空藏菩薩懺》、《方等陀羅尼齋懺》、《藥師齋懺》等。又《唐高僧傳》〈興福編論〉中,也有《普賢別行》、《般舟》等懺,這些懺法的行儀都已失傳,其內容也無法考定。懺儀種類有《大悲懺》、《金剛懺》、《洪名寶懺》、《水懺》、《梁皇懺》、《藥師懺》、《地藏懺》、《法華懺》、《華嚴懺》、《淨土懺》等等,以下當介紹幾部目前寺院所流行的一些懺儀:

@B(一)慈悲三昧水懺法@E

《慈悲水懺法》,簡稱《水懺》,又稱《慈悲三昧水懺》,是佛門非常重要的懺法,乃為懺除眾生之煩惱障、業障、報障。所謂的「法」有二:一是性法,即多講義理;二是修法,即偏重事造。本懺乃在教人如何如法修行、至誠而懺,著重於慈悲化他、和利他物,充滿了與樂拔苦的慈悲意念。本懺形式,首先對諸佛菩薩歸命;其次舉懺悔文,對一切煩惱障、業障、四生六道之一切報障等懺悔;最後有發願回向文。眾生若依此懺法至誠懺罪,則可消除宿世冤業。

唐代悟達國師知玄,道德昭著,甚受唐懿宗尊敬,懿宗親臨法席,賜沉香木法座。師名利心起,招損其德,冤業乘機而入,於膝上生了人面瘡,眉目口齒俱備,每日必開口飲食,師痛苦無窮,國內名醫亦無法醫治。後受了迦諾迦尊者三昧力加護以成三昧法水,解脫與人面瘡前十世的冤怨。師蒙大聖垂慈,使得多生宿冤頓然豁免,感念特殊廣大的恩德,云:「若不說法度眾,畢竟無有報恩者。」所以述成此懺法,以圖報眾恩,也為啟後人懺悔之門。(請參閱《佛光大辭典》,頁五八○六)《慈悲水懺法》,共有三卷,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九六七~九七八,乃悟達國師知玄所著,其註釋有三種:

1.《慈悲道場水懺法隨聞錄》三卷/沙門智招證錄/《卍續藏》第一二九冊 頁二八九

2.《慈悲水懺科註》三卷/清.沙門西宗集註/《卍續藏》第一二九冊 頁四一四

3.《慈悲三昧水懺申義疏》/民國.諦閑大師述/《諦閑大師遺集》第十冊‬‬‬

(二)慈悲道場懺法

簡稱《梁皇懺》,其緣起相傳是梁武帝的原配郗夫人,因生前心懷瞋毒,致死後墮落蟒道,但靈性不昧,知其惡因,而祈求武帝救拔惡道之苦。武帝遂請寶誌禪師等,依經律懺罪義,製懺文十卷,由眾僧建壇行道,為夫人懺悔。周叔迦對其緣起卻有另外的說法。據他所文: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場懺法》,原因是當時僧侶食肉,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制〈斷酒肉文〉,並令諸僧七日懺悔(見《廣弘明集》),所以懺法叫作《慈悲道場懺法》。不管其緣起如何,重要的是要消除以往無量劫中所造的罪惡,發願今精進修行,永不退轉。

本懺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九二二~九六七。懺文共四十章,〈皈依三寶〉第一,至〈囑累〉第四十。以此禮懺功德,亡者脫離諸惡,生者業障消除。(請參閱《佛光大辭典》,頁四二六四)

(三)法華懺法

又作《法華懺》、《法華三昧》,梵語‭ ‬saddharma-pundarīka-samādhi,為天台宗重要之法儀。此法以懺悔滅罪為主。行懺時,必須潔淨道與身體,為期二十一日,於六時修五悔。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等,勤修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悔。此乃依據《法華經》及《觀普賢經》而修,其方法有三:

1.身開遮:開用行、坐二儀,而遮止住、臥二儀。

2.口說默:口誦大乘經典而不間雜其他事緣。

3.意止觀:分為有相行、無相行二種。

(1)有相行:依據《法華經》〈勸發品〉而立,不入禪定,於坐立行中,散心念誦《法華經》,於坐、立、行中,皆一心念誦法華文字,並於日夜六時懺悔眼、耳等六根之罪障。此法以懺悔滅罪為主,於日日六時中修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悔法。

(2)無相行:則據《法華經》〈安樂行品〉內容而修,入於甚深之微妙禪定,觀照六根,以了達實相三諦之境界。(請參閱《佛光大辭典》,頁三三九六~三三九八、頁三四○八)

(四)大悲懺法

佛門之中,於觀音之信仰極為普遍,故禮誦《大悲懺法》者頗多。經中言:「若人虔誠修持大悲懺法,誦持大悲神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並可隨願往生十方佛土。」其修行彌陀淨土法門者,亦能往生西方親覲三聖。經中也運用咒法成事濟物之教示,祇要人們淨念深信,虔誠誦持,則能所求必應、所願必成、苦難解決、罪業消除等。經中亦云:「若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何況誦持者。若得此神咒誦持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廣種善根。若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當知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久。所見眾生,皆悉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讚不可盡。」由此可見,《大悲懺法》實為今末法時期,人心墮落,貪瞋痴慢、殺盜、淫妄、人禍天災、罪惡充滿世間的出離諸苦之舟航。

《大悲懺法》,宋天台宗僧四明知禮(法智)大師編集,全一卷,又作《出像大悲懺法》、《大悲心咒懺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懺內容述千手觀音之懺法,以虔信千手觀音,不僅可消災得福,死後且可往生西方淨土。法智大師所作之《大悲心咒行法》系從《大悲心陀羅尼經》取出本咒,再取經文重新組織為本咒前後之文而成。最初之「一心頂禮」以下之諸佛、諸菩薩、諸神名,皆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如此將經文加以組織成懺法。一般認為,法智大師所組織成的懺法,主要是根據天台六祖湛然的《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將《大悲心陀羅尼經》未組織的經文,分類組織成十科,即:

1.嚴道場、2.淨三業、3.結界、4.修供養、5.請三寶諸天、

6.讚歎伸誠、7.作禮、8.發願持咒、9.懺悔、10.修觀行。

此由《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大悲心咒行法》的對照即可得知。

此懺文實含依其二旨,即初「發菩提心」,及次「圓慧證性」,並簡分為六要:

1.嚴室淨業、2.如法供讚、3.至心禮敬、

4.發願皈向、5.披誠懺悔、6.旋繞持明。

行者若能依此而修行,必有感應。(請參閱《佛光大辭典》,頁八六二)

(五)慈悲地藏懺法

又稱《慈悲地藏菩薩懺法》、《地藏懺法》。此懺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祭善惡業報經》等而制訂,內容敘述眾生若對諸佛、菩薩,至誠頂禮膜拜,並懺悔宿昔所造惑業,則可獲得種種利益。今人們為報答親恩、祈求父母冥福而舉行的佛事。本懺法共三卷,撰者不詳,收入《卍續藏》第一二九冊。(請參閱《佛光大辭典》,頁五八○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