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大佛頂首楞嚴經》

各位仁者:

本期的經論介紹,將為大家提供一部素有「第一經」及「經中之王」美譽的大乘佛教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本經以說理為主,論事為輔,閱讀本經就如讀一篇深廣「哲學辯論大會」的紀錄,討論的全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有濃厚的學術氣氛。古德說:「開悟楞嚴」,閱讀本經確可以增智慧、除煩惱,最後佛陀在結論中,列舉墮地獄的「十因、六報」及十二類眾生輪替的因緣,以及五十魔境的相狀,尤為學道修行者不可不讀。若能細讀《大佛頂首楞嚴經》,現在一些裝神弄鬼之徒,就欺瞞你不得了。茲附《大佛頂首楞嚴經》表解(附錄),供參閱。

一、經題與譯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之簡稱,一般稱之為《楞嚴經》,又稱《大佛頂經》、《首楞嚴經》、《萬行首楞嚴經》、《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

「楞嚴」一辭,純係譯音,具有顛撲不破,堅固不壞,自性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之義。由此而見《楞嚴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大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在廣州制止道場(今光孝寺)譯出。由當時做過宰相且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房融筆受──從頭至尾校閱和潤色;北天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廣東羅浮山沙門懷迪證譯,經過一年之久,全經翻譯完成。

二、版本與流傳

本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九冊,為十卷本,六萬二千零貳拾七字。另於《高麗藏》第十三冊,佛教書局所出版的《佛教大藏經》第五十六冊,與《宋史.藝文志》,皆有記載收錄。

《楞嚴經》,在中國的流布為最廣,單從《卍續藏》所收錄的註疏,自宋至清就有六十七種。民國以來直至今日,從傳統的講經體裁,到譯為現代的語體文,乃至今日的「佛經文學化」,如:圓瑛法師著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一九八二年二月圓香居士語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一九九二年初伊凡著的《自性的解脫—楞嚴經的故事》等,都在坊間流通。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聞說印度有此經,即日日朝拜西方,祈求此經傳入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楞嚴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此經之傳入中國,還有一段曲折故事,原來《楞嚴經》當時在印度是國寶,印度人珍視異常,禁止傳出國外。因此邊界關卡檢查甚嚴,有一位印度僧侶般剌密諦法師,闖關時被查獲,於是他將經文寫在絲綢上面用蠟封好,然後割開臂膀藏在裡面,等傷口平復後,終於順利的通過關卡,將《楞嚴經》傳到中國,故又稱其為「血漬經」。

三、價值與特色

明朝蕅益大師云:「此宗教之司南,性相之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明儒亦說:「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由此可想見,此經之被推崇備至。

宋朝文豪蘇東坡說:「釋迦以文教,其譯於中國,必託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以房融筆受故也。」又在他漫長而艱苦的放謫生涯中,蘇東坡行李簡單,但卻喜歡放著《楞嚴經》在床頭,其價值之被肯定已可窺也。

這是一部思辨性的哲學書,也是一部鼓吹實踐生活的宗教書;這是一部具有論書型態的經典,也是一部富於文學價值的佛經。思惟綿密文筆優美,以致博學深思之士,以及篤履實踐之人,接觸到《楞嚴經》後,往往不能釋卷。其內容包舉極廣,禪、淨、律、密、三論、唯識和因明,無不詳盡,成為佛教的一部綜合經典。但以耳根圓通為其骨幹,所謂「千里來龍,在此結穴」,重點在於觀音法門。由「奢摩他」觀入「三摩缽提」,由「三摩缽提」轉入「禪那」,得究竟堅固大定,這樣才是正薰修,而〈楞嚴咒〉是助薰修,以破除煩惱和所知障,得證入涅槃大寂滅海。

本經最著名者為卷五之「二十五圓通法門」。其中第二十四敘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此段常被淨土宗所引用。

四、內容與大意

第一卷:由佛陀的弟子阿難,被外道摩登伽婦的女兒缽吉蹄迷惑,幾乎毀去戒體慧命,後來由佛陀持誦〈楞嚴咒〉,且敕令文殊師利菩薩持此神咒前往拯救,破解了阿難的桃花劫,再由佛陀開講《楞嚴經》後,摩登伽女與阿難五百年前的業緣放下了以後,摩登伽女也證得了果位。

第二卷:佛陀為了使人明白死後問題,故提示波斯匿王,有關於常與無常之事。又阿難問對「真性」與「實相」問題,所謂垂手無違是也。

第三卷:佛陀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七大等都是虛妄,當體即是空,原為「如來藏」妙真如心的變現。此時,楞嚴會上的大眾,各各自知真心遍滿十方的真理,阿難感動地當場讚謝佛陀,發起乘願再來大願。

第四卷:富樓那請教佛陀:地水火風空等,五大圓融之由。

第五卷:佛陀闡明「根塵同源,縛結無二」,且以一巾打六結,喻六解一亡的道理,佛陀垂問憍陳如等二十四聖,自述圓通的經過與證驗。

第六卷:由第二十五圓通之觀世音菩薩的次第解結,修證了悟的經過開始,由耳根而得圓滿通達的真理後,為了濟度眾生,而妙應三十二應身。文中文殊師利菩薩詳評二十五圓通,結論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娑婆世界裡最為適當無比的修持法門。末後論及斷除淫、殺、盜、妄等惡業,以便解脫塵勞,超脫生死的問題。

第七卷:世尊教大家持誦〈大白傘蓋無上神咒〉,即〈楞嚴神咒〉,除棄一切魔障。且述及立「楞嚴壇場」的軌則,讚歎神咒的功德妙勝;並論及為何依於真如,而淪為十二類眾生的始末,所謂「塵染緣起」,遍成輪迴是也。

第八卷:由清淨緣起,歷成諸聖位說起,談到三種增進修行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的緊要。繼之談到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至妙覺的果位,並說明善惡果報的循環不息。而這些因果報應,均由「自妄」之所招引,還由本人自己來受。

第九卷:依於梵行而修至色界四禪,又依於清淨而入五不還天,入於四種無色界天(並提起升入阿羅漢果的問題),談及阿修羅類。世尊言盡於此,即席貶斥有為的功德。又為了修學楞嚴大定者著想,深恐修禪時遇到魔境,以為聖境現前而墮落魔道,就無問自說的講出「辨明五陰」的魔境來(第九卷提示到「想陰已盡」為止)。裡面述及現代學禪者,容易發生看到佛國菩薩來迎,身住淨土,乃至和過去的親朋談天等事,也提到易被人曲解的真佛、假佛等,這些都是魔境。

第十卷:由五陰的「行陰」,論到外道所主張的二無因論、四種遍常論、四種顛倒見,乃至五現涅槃論等,外道的十種邪解。次為識陰魔境的問題,如立所得心、成所得果,而違遠圓通涅槃妙境,乃至第八之發邪思因、立熾塵果,而迷背圓通涅槃等事。

佛陀講《楞嚴經》就是提醒我們,眾生都有妙覺真心,亦即自性,也就是佛性。而禪定可以追本溯源,可以找尋失落的妙覺本性。

本科作業

一、何謂「七處徵心」?

二、何謂「念佛圓通」?

三、何謂「耳根圓通」?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