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6 四、《俱舍論》

《俱舍論》是研究中、日大乘佛教思想不可缺少的書。它雖是小乘佛教思想代表的論書,但在佛教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作為「性相學」的瑜伽唯識,或是三論、天台、華嚴、真言乃至其他研究,不了解《俱舍論》及其註疏、註釋書的話,要破斥它也是很難的。要學佛、布教、立學,本論乃是佛學的基本知識、心理學、邏輯學、宗教概論等最好的入門書。

全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梵名‭ ‬Abhidharmakośa-śāstra,意譯為對法藏論、聰明論,略稱《俱舍論》,乃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毗婆沙論》之綱要書。世親菩薩於西元四五○年所著,真諦於陳天嘉四年(五六三)所譯的《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世稱《舊俱舍》。唐永徽二年(六五一)玄奘所譯的三十卷,歷來為法相宗的基本教本,則稱為《新俱舍》。兩本均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世親是佛入滅後九百年,誕生於北印度,犍馱羅國的婆羅門族。其兄長就是有名的無著。他初於「有部」出家學習,並精通其義。唯當時的有部教學,自《婆沙》編纂後,頗為煩瑣,幾乎落入訓詁之嫌。由於世親認為「經量部」也許比較接近真理,乃想以「理長為宗」的態度,取捨、組織二部教義。他終於化名潛入迦濕彌羅國,鑽研正統派有部宗義四年,屢以經量部義難有部宗義。後經其兄無著之勸,返回故里,向門人講授《毗婆沙論》,並將每日講成之要義,作成一偈,總共有六百偈,就是《俱舍論》,贈予迦濕彌羅國。後來被發現,世親在字裡行間,偏於經量部的教義,屢破有部的教義。因此,一切有部論師眾賢,花了十二年著寫了《俱舍雹論》八十卷,以反駁《俱舍論》。世親詳閱後,留書眾賢說:「我昔造論破毗婆沙義,亦不將汝面共論決,汝今造論,何須呼我?有智之人自當知其是非。」眾賢讀罷書信,深有所悟,乃修書囑弟子將信及所造論書轉交世親,代為悔過。世親獲信,感慨表示:「眾賢論師,聰敏後進,理雖不足,辭乃有餘,我今欲破眾賢之論,若指諸掌;顧以垂終之託,重其知難之辭,茍緣大義,存其宿志,況乎此論,發明我宗。」遂易名為《阿毗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除了《雹論》外,另著有《顯宗論》四十卷,以略述《雹論》。

本書是基本反映迦濕彌羅國之有部,關於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學說,並吸收經量部許多觀點,可說是該《毗婆沙論》的精髓。而以理長為宗的態度,所撰述的論典,不偏於有部,也不偏於經部。內容分為界、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定、破我品九篇。為易於記憶,作了偈子:「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隨三、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前八品是述「自宗義」;後一品是明「無我理」,兼破他宗。現將梗概列之如下:



(一)萬有假實論:把有部宗義來肯定極端的實在論,一一加以吟味批判,論其「假實」後,把多元論攝入物心二元論。

(二)因果理法論:詳述六因、四緣、五果的因果理法。

(三)輪迴轉生論:說明由煩惱緣與業所招感的苦果,並以十二因緣示明輪迴轉生的意義。

(四)修行階位論:論述依定緣、智因斷煩惱,達到涅槃果位的修行階次。

(五)實我否定論:破駁實我觀念之一切,以顯無漏正智。

如依各品的大意,其重點如下:

(一)界品:明諸法之本,指五蘊、十八界。

(二)根品:明諸法之用,指五位七十五法。

(三)世間品:說明器世間與有情世間,而顯出佛教的宇宙觀,並將十二因緣之還起生滅,以三世二重因果釋之。

(四)業品:說明六道輪迴之因,不出惑業苦,由煩惱造業,由業感果;果報現前又起煩惱、造業,如此展轉生死不盡。

(五)隨眠品:指八十八使、九十八使等煩惱。

以上五品是凡夫的境界。

(六)賢聖品:指聖賢之四雙、八輩,即四向四果。

(七)智品:是入聖後,求證悟的智慧,是聖賢之因,有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等十智。

(八)定品:指四禪、四無色定、三解脫門。

(九)破執我品:破犢子部的「非即非離蘊我」及勝論派的「我」,即明示「無我」之理。

本論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均廣受研究,優良之註釋書亦多。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之基礎,《俱舍論》之價值甚大。尤其將廣博煩繁之「毗婆沙」教理,技巧地整理為九品,體系嚴謹,論旨明徹,冠於諸論,是有部之綱要書。在中國,《俱舍論》譯出後,取代前之「毗曇宗」。日本於奈良時代傳入《俱舍論》而成立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論》為基礎之研學傳統延續至現代。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