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0 四、《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六百卷,由唐朝玄奘譯。是宣說:空、無相、無得等義的諸部般若集成經典。般若部乃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約占全部「經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經》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則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般若》等般若諸經。於經典成立之發展過程中,般若部諸經之先後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為最早,其次為《大品般若》、《金剛般若》等,其後乃為《大般若經》及其餘諸部般若之續出,其時約於大乘經典成立之中期。

此經總共有四處十六會,其最早形成的是《八千頌般若》,即相當此經第四會的《小品般若》。前十會,都有比它早出現的異譯經典;而第一會至第五會,是依舊有的經典,特別發展增廣而成。這部分計五六五卷,占全數的十分之九。玄奘之前,已有若干般若經之漢譯,然因未能周備,故玄奘乃集眾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欽、大乘光、慧朗、窺基等人任「筆受」之職,玄則、神昉等人任「綴文」之職,慧貴、神泰、慧景等人任「證義」之職,於玉華宮寺,自高宗顯慶五年(六六○)正月至龍朔三年(六六三)十月譯成。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於玉華宮寺。‭ ‬

全經共有四處十六會六百卷。十六會中,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為玄奘新譯,共四八一卷,其餘七會為重譯。詳見下表:



本經的主旨,在說明世俗認識及面對的一切現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真相之認識,方能把握絕對真理,達於覺悟解脫之境。此經是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亦為大乘佛教之基礎理論。在哲學理論方面以「緣起性空」為中心思想,經中批判小乘有宗「三世實有、法體常存」的哲學。在宗教實踐上,強調「六度修習」,並反對小乘的自利主義。

此經文義浩瀚,論辯層層,極盡佛教文藝的壯觀,在翻譯佛典中,可稱為最巨大的文學作品。經中廣說境、行、果等,一切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滅,非一非異,無取無捨,無我我所,以無所得為方便,勸修一切善法道品,而亦以畢竟清淨,無住無著,是為大乘佛法的共通教義。此經的特色,即在完全以大乘的面貌出現,直說大乘與般若,其性無二。並說大乘即般若,說般若即說大乘,如是二法,一體無異。

經中明白指出,般若為一切善法之母,一切佛法無不攝入般若。般若能生諸佛,是諸佛之母。般若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名「如來母」,能生如來,這是後世將般若稱為「佛母」的淵源。而實際上,此經顯示的空、無相義,實為華嚴、方等、寶積、大集、法華、涅槃等諸部大乘的共通思想和主要教義。就如經題義而言,通過大(摩訶)智慧(般若),以達到成佛的境地(波羅蜜)。其他所顯的大乘義中,有許多不共二乘的思想:

(一)一切法本性清淨思想。

(二)住無所住思想。

(三)為利大眾,願生惡趣的思想。

(四)不起三毒,遠離二乘的思想。

(五)嚴淨佛土的思想。


另外,影響中國佛教界的,是此經顯示般若教義為「三乘通教」,此為中國天台學者,以此經列為「化法四教」中通教的原因。而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一卷的異譯本《金剛經》,是禪宗六祖以下諸師傳心法的正本。又密教法也淵源於此經,如:「一切陀羅尼門,名為菩薩摩訶薩菩提道。」魏晉南北朝般若學也促成六家七宗的盛勢。龍樹依此經而撰成《大智度論》,主要論述此經所顯實相性空無得之理。彌勒依此經撰成《現觀莊嚴論》,主要顯說此經所述實踐行證之道。

因為此經過於龐大,後世有關此經提要的撰述有:

(一)《大般若經關法》六卷/宋.大隱

(二)《閱藏知津》卷十六至二十三/ 明.智旭

(三)《大般若經綱要》十卷/ 清.葛𩕢

(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四卷/清末民初.歐陽漸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