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2 【科目四】佛教詩偈(11):《從容錄》二十首

各位仁者:

本期佛教詩偈取材於《從容錄》。

(一)簡介

1.《從容錄》,凡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又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天童正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簡稱為《從容錄》、《從容庵錄》。

2.本書係南宋萬松行秀提倡宏智正覺禪師之「頌古百則」的紀錄,仿照圓悟之《碧巖錄》編集而成。即將「頌古百則」附加示眾、著語、評唱,其中各則均分為示眾、本則(公案)、頌古、評唱等四部分,而以評唱部分為本書重點。

3.卷首附有嘉定十七年(一二○八),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所撰之:〈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序〉,及嘉定十六年萬松禪師給湛然居士之〈評唱天童從容庵錄∙寄湛然居士書〉;依此得知,此書是嘉定十六年,幽居於燕京(北京)報恩寺內從容庵之萬松禪師,應隨元太祖之西域遠征而從軍之湛然居士的勸請,提倡「頌古百則」,以「庵室名」為書名,寄與西域阿里馬城之居士者。

4.本書與林泉從倫之《空谷集》,《虛堂集》,萬松禪師評唱宏智之「拈古百則」之《請益錄》,數為「宋代四家評唱錄」之一,為曹洞宗所重視。

5.現存本是雲南華亭之徐琳,於明萬曆三十五年作為四家評唱錄之一而重刊者,卷首附有同年沈咸撰之〈重刻四家語錄序〉,乃徐琳之〈重刻四家評唱序〉。

(二)作者

萬松行秀禪師(一一六六~一二四六),河南沁陽人,俗姓蔡。出家於河北邢州(邢台市)淨土寺。至大明寺,禮參雪岩慧滿禪師,語言相契,逕付衣偈。尋歸淨土寺,建「萬松軒」以自適,寺內尊宿敦請任住持。元太宗時,住中都萬壽寺之「從容庵」,作《從容錄》。元定宗元年(一二四六)閏四月七日示寂,世壽八十一。

禪師於周、孔、老莊、百家之學無不博通;三閱《大藏經》,恆業《華嚴》。得法者,一百二十人。

一、痴兒刻意止啼錢,良駟追風顧影鞭;雲掃長空巢月鶴,寒清入骨不成眠。

此頌以藥山禪師陞座良久,卻不垂一言,便下座歸方丈室。眾人百思不解。實則雖不垂一言,於陞座中,卻盡是無言說法。一如嬰兒啼哭時,其母以黃葉為黃金予嬰兒,便止住哭聲;而外道問法於佛陀,佛陀亦無言良久,然外道得法作禮而去。此即如良馬見鞭影就疾行,毋須垂鞭。然吾人只因熟夢未醒,睡輕者一呼便覺,睡重著搖撼方驚。蓋今之人,容易輕法者眾,故令其枯渴,然後溉灌方能秀實。是故「默時說,說時默,語默動靜體安然」。

二、兩堂雲水盡紛拏,王老師能驗正邪;利刀斬斷俱亡像,千古令人愛作家。

此頌以南泉斬貓示訓兩堂和尚,出了家即是四大皆空,豈能再為一貓爭執不休?王老師(南泉禪師)為令正邪分明,利刃斬斷兩堂和尚的迷執,非但勦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

三、宗說般般盡強為,流傳耳口便支離;種田博飯家常事,不是飽參人不知。

佛性真如,只能自證自悟,否則「宗說般般盡強為」,流傳口耳便又離道愈遠了。昔香嚴未悟時,屢乞溈山說破,溈山言:「我說的都是我的,終不干汝事。」世人不解,遂強做文字遊戲,以為契入,孰知一切言語,山河大地,都須一一轉歸自己,才能證知「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的深意,否則就連種田博飯這種家常事,不是飽參人不知!

四、一喚回頭識我不,依稀蘿月又成鉤;千金之子纔流落,漠漠塗窮有許愁。

世人茫茫於業識,不知何故浪走他鄉,雖有無明煩惱任地,卻是一切諸佛不動智。然而,又有多少人識得自家面目呢?吾人即如千金子,衣繫寶珠不自知,流落市井乞食愁,若能離諸妄緣,澈見如如自性佛,方有「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之慨!

五、信衣半夜付盧能,攪攪黃梅七百僧;臨濟一枝正法眼,瞎驢滅卻得人憎。

五祖黃梅密付祖師衣法於惠能,導致南宗、北宗二禪,二十年間紛爭不已。臨濟義玄禪師示寂前,雖將弟子三聖慧然比為駑鈍瞎驢,然卻付囑其正法眼藏,並云:「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滅卻。」招致許多人的忿忿不平。

其實「正法眼藏」千佛出世而不增,千聖入滅而不減,豈一三聖能興滅呢?祖祖傳燈,乃以心印心,其機法之銳利、靈活,直能移山倒海,亦如鯤鵬之振翅,能翻雲覆雨般,豈是名字、言語所能詮矣!

六、餌雲鉤月釣清津,年老心孤未得鱗;一曲離騷歸去後,汨羅江上獨醒人。

「洛浦臨終」,係禪宗公案,乃洛浦元安禪師臨終時,勘驗彥從上座境界之故事。

洛浦禪師,老婆心切,法古人以長虹為竿,新月為鈎,斷雲為鉺,原以為清津可以棹慈舟。那裡料得卻將彥從的鈍滯,誤為與祖師意相應。經再三撈漉後,洞明真相,乃苦嘆:「慈舟不棹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掌握啐啄之機誠然不虛,否則弄巧成拙矣!

七、不起一念須彌山,韶陽法施意非慳;肯來兩手相分付,擬去千尋不可攀。

此偈為雲門禪師公案。有僧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門云:須彌山。

須彌山,譯為「妙高」,乃四寶所成,獨出眾峰之意。雲門以須彌山之突兀崢嶸,無物可盡覆,喻其宗風峻峭;但卻昭然若顯,不曾隱瞞。非是法施慳吝,未曾付法,而是參者不會,不肯直下承擔,以致擬議不來,千里仰望不及,攀攬不過。若是不起一念之人,豈可更問有過無過?那容得一念起滅乎!

八、而今參飽似當時,脫盡簾纖到不知;任短任長休剪綴,隨高隨下自平治。

九、家門豐儉臨時用,田地優游信步移;三十年前行腳事,分明辜負一雙眉。

此則詩偈是寫法眼文益禪師開悟的公案。羅漢桂琛問法眼:上座何往?眼云:迤邐行腳去。琛云:行腳事作麼生?眼云:不知。琛云:不知最親切。眼豁然大悟。

禪者行腳,乃為了生死事,說不知,並非謙讓推辭,而是飽參後的不執著。因此,悟者向上一提,機鋒頓然靈活親切,印契本心而豁然大悟,脫盡蔽障。任他世相長短高低,也無須勞心費力,枉費功夫。一切隨順自成善巧,信口便道,信手便用,信腳便行,無須思量爭議、知識分別。到此,便是不出門也會得祖師意,否則,便是行腳也是驢腳,徒令六根在外,高下爭怪,分明辜負了本來面目,不知無用之大用矣!

十、借來聊爾了門頭,得用隨宜即便休;象骨巖前弄蛇手,兒時做處老知羞。

此偈意在闡發禪者當處發生,隨處滅盡,「得用隨宜」的當下悟境。禪者常以掃地、吃飯、煎茶,乃至森羅萬象提示學人,此皆是借物境來了卻行者的心頭大事,猶如雲門禪師象骨巖前拄杖弄蛇,做驚怕狀,欲道他人,先治自己的全機大用,啟示悟後(老知羞)抑揚在我、殺活自在的無限風光。

十一、百戰功成老太平,優柔誰肯苦爭衡;玉鞭金馬閒終日,明月清風富一生。

在禪門裡,功夫未到的,多談佛說祖,抗論爭衡,驅馳於機關名句之中,卻未辨本來面目。而己證悟的老將,縱使轉戰沙場,生死當頭,亦是優游平易,老成圓熟;縱使聲名遠播,名利雙收,仍是如有還無,悠閒終日,真是「得處自然忘計較,用時全不費工夫」的大自在風光!

十二、芥城劫石妙窮初,活眼環中照廓虛;不許夜行投曉到,家音未肯付鴻魚。

此偈意在指出禪者「絕後重甦,當下承擔」的體悟,猶如芥城劫石,時空無量,卻盡在當下一念窮通融貫;而悟後,慧眼靈活,照破情執,乃盡得其中無窮妙用。此間,卻是不許機鋒偏差,妄傳消息,否則便是鄉關萬里,去佛遙遠了。

十三、餬餅云超佛祖談,句中無味若為參;衲僧一日如知飽,方見雲門面不慚。

此偈為雲門禪師公案,有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門答:餬餅。

禪乃不立文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直證功夫,非是言詮能釋、經藏能註的,故雲門曰「餬餅」,以點破禪僧之迷執,直顯禪味「平常心是道」的機要。雲門所云,看來平常無奇,不知教禪僧如何尋個下手處?若禪僧有朝一日豁然醒悟,那時便知「餬餅」乃「醍醐」,面見祖師而不慚了。

十四、俱胝老子指頭禪,三十年來用不殘;信有道人方外術,了無俗物眼前看。

此偈為俱胝和尚公案,俱胝謁天龍和尚,和尚豎指示之,胝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僧問,唯舉一指,別無提倡。將入寂時,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禪,一生受用不盡。」言訖示滅。

參禪人若能於道中悟得消息,即使是一言一行,也終生受用不盡;即使是有道士方外施術,於此也使不著力。所謂「覺後空空無大千」,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此乃所得甚簡,施設卻彌寬也!

十五、藤枯樹倒問溈山,大笑呵呵豈等閒;笑裡有刀窺得破,言思無路絕機關。

此偈為疎山禪師公案。疎山謁溈山禪師便問:「師曾有言,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若忽然樹倒藤枯,句歸何處?」溈山呵呵大笑。疎仍不悟,後遇明昭禪師點破,方省溈山原來笑裡有刀鋒。

禪門一切「有無言句」,乃對機應眾之語,若當下不悟,便是未契根機,無須再落思惟言詮,推求臆度。是故對於疎山之問,溈山乃呵呵大笑之。疎山及至悟後,方知溈山笑裡有刀,以斬絕言思機關,令撥雲見霧也!

十六、搖頭擺尾赤梢鱗,徹底無依解轉身;截斷舌頭饒有術,拽回鼻孔妙通神。

洛浦(八四三~八九八)乃臨濟門人,因臨濟禪師謂其見地未徹,妄尊自大,便負氣南遊。臨濟說他乃是條搖頭擺尾的赤梢鯉魚,只知口貪魚餌,卻不知身陷罪網。後至夾山處,夾山禪師(八○五~八八一)設機化導,洛浦乃悟:唯盡謙虛恭敬,捨棄自家見解,以參師問法,才能真正學道得法。

十七、覿面來時作者知,可中石火電光遲;輪機謀主有深意,欺敵兵家無遠思。

古人遇事臨機各有方便,德山禪師的侍者想考驗其師之功力,乃問:「何處可尋著聖賢呢?」德山禪師在與其機鋒互換後,總是休語一默,佯裝輸勢;殊不知侍者斤兩,禪師已如探竿在手,了然於心。而此一默乃如雷轟頂、唯昧者仍不覺罷了。

開悟乃自家事,開悟的祖師們亦不可能將其悟性轉送予你,縱然與聖賢面立,愚昧者仍不識見,因開悟只在迅雷不及掩耳的剎那間,未透此理者,是眼見耳聞不著的。

十八、秤頭蠅坐便欹傾,萬世權衡照不平;斤兩錙銖見端的,終歸輸我定盤星。

世人追求公平、公正、精準。心之勞碌猶如秤上的橫桿,能夠「蠅坐則傾、緇銖必見」。敏銳是夠敏銳了,但千年萬代下來,權衡的秤桿卻永遠沒有平衡過。儘管計及斤兩、心亮眼明,卻終不及我定盤星之安穩閒適,不動如山。

十九、粥罷教令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參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

學佛修道,不過是一顆心返本歸源,隨緣自在。像趙州所示「飯來張口,睡來合眼」,吃完粥便去洗缽,可見得生活小事中,處處隱含禪機悟境。然而世間凡夫不安於本分,百般思索,千般計較,蹉跎光陰。偈主深契此心,便道:有悟無悟?

二十、照徹離微造化根,紛紜出沒見其門;游神劫外問何有,著眼身前知妙存。

參禪悟道,要在體得自性。幾經翻轉努力,行到水窮處,才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實是內心無所為,則對任何外境都無所動搖(此即知內「微」),若對外塵無所依恃,就不會被世相萬物所覊絆(此即知入「離」)。那麼,於徹見這世間實相的因緣諦理後,便可任運悠遊,坐看雲起時。此刻心外無法,何必問何有?但見眼前滿目青山,就活在當下吧!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