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3 八、九十六種外道

(一)定義

指九十六種佛世前後出現於印度,而異於佛教之流派。其算法,據《大毗婆沙論》卷四載:六師外道各有弟子十五人,以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六師則出九十種異見;又六師之法與弟子不同,故九十弟子加上六師,則為九十六種派別,以此比喻外道之多。《涅槃經》卷十則作九十五種,此外尚有種種異說(參閱《佛光大辭典》,頁一二六)。

(二)說明

1.外道,梵語‭ ‬tīrthik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與儒家所謂異端一語相當,梵語之原意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初為佛教稱其他教派之語。意為正說者、苦行者。對此而自稱「內學」,稱佛教經典為內典,稱佛教以外之經典為外典。至後世,漸附加異見、邪說之義,「外道」遂成為侮蔑排斥之貶稱,意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三論玄義》卷上載:「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

2.諸經論所舉外道之種類甚多,今分述如下。

(1)六師外道: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印度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為當時反對婆羅門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眾社會中所流行之思想體系。此六外道為:

*1珊闍耶毗羅胝子(巴利語‭ ‬Sañjaya-velatthi),懷疑論者。不承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2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巴利語‭ ‬Ajita-Kesakambalin),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否定靈魂之說,以快樂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嚴肅的倫理觀念,此亦即是順世外道。

*3末伽梨拘舍梨(巴利語‭ ‬Makkhali Gosāla),此為邪命外道之祖,倡「無因而有論」。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極有勢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餘五師中的最盛大者。

*4富蘭那迦葉(巴利語‭ ‬Pūrana-kassapa),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

*5迦羅鳩馱迦旃延(巴利語‭ ‬Pakudha-Kaccāyana),主張心物永不消滅,倡「世間常存論」,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之要素。

*6尼乾陀若提子(巴利語‭ ‬Nigaṇṭha-nātaputta),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在實踐方面,則以極端苦行及嚴守不殺生特色。

(2)六派哲學:二世紀頃,出現於印度婆羅門教系中六種哲學學派之總稱,即:

*1彌曼差學派(梵語‭ ‬Mīmājsā),即對吠陀聖典中所規定的祭祀儀禮之實行及意義,以哲學立場加以研究之學派。

*2吠檀多學派(梵語‭ ‬Vedānta),於吠陀聖典中,特別以《奧義書》為根據,而主張「梵我一元論」之哲學派。

*3僧佉學派(梵語‭ ‬Sāṃkhya),又作數論學派,從純粹精神與根本原初物質關係,來說明現實世界。

*4瑜伽學派(梵語‭ ‬Yoga),依瑜伽修行而得解脫之學派。

*5衛世師學派(梵語‭ ‬Vaiśeṣika),即勝論派。其學說傾向於實在論,否認萬事萬物僅為概念之存在,以為一切事物皆有其實體,將世界所有現象析入實(實體)、德(性質)、業(運動)、同(普遍)、異(特殊)、和合(內屬)等六大範疇。以此六句義,統攝一切諸法之實體、屬性及其生成壞滅之原理。

*6尼柔學派(梵語‭ ‬Naiyāyika),形而上學之說法,與勝論學派大致相同,但特別重視論理學方面之研究。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二派的立論以吠陀為根據,後四派則否。

(3)外道四執:係外道就諸法之﹁一、異﹂、﹁常﹂、﹁無常﹂、﹁因果有無﹂等問題所持之四種執著,可由五方面說明:

*1妄執法之一、異。(參閱《外道小乘四宗論》)

*2妄執世間之常、無常。(參閱《大智度論》卷七)

*3妄執因果之有、無 。(參閱《三論玄義》)

*4妄執蘊之即、離。(參閱《瑜伽師地論》卷六五)

*5妄執苦之自作、他作。(參閱《中觀論》卷七)

(4)六苦行外道: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六載,指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學習牛、狗,而祈求生天之外道)等六種苦行外道。

(5)外道十六宗: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載,即:

*1因中有果宗:執諸法之因為常恆,且具有果之性質。如稻由穀生,故知穀之因中已先有稻性。

*2從緣顯了宗:執「聲」或「法」之體為常恆,須藉眾緣始得彰顯,如聲論外道、數論外道之說。

*3去來實有宗:執過去、未來猶如現在,皆為實有不假,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

*4計我實有宗:執「我」為實有、常一。‭ ‬

*5諸法皆常宗:執我及世間皆為常住。

*6諸因宿作宗:執人類現在所受之苦,皆以過去宿作之惡為因。若現在精進,則可日漸消除舊業。故主張修苦行,一方面消除舊業,一方面不再造新業,即可得解脫。

*7自在等因宗:執諸法皆為自在天等所變現。

*8害為正法宗:執以食肉而殺害生物為正宗。亦即諸婆羅門為欲食肉,乃認為因祀祠、咒術等祭儀而殺害諸生物,則祭者與祭物皆得生天之謬見。

*9邊無邊等宗:執世間為有邊或無邊。

*10不死矯亂宗:執梵天不死。若有問道者,則以矯亂之言答之。

*11諸法無因宗:執諸法皆係無因而起。

*12七事斷滅宗:又稱斷見論。執欲界之身、欲界之諸天、色界之諸天、四無色處七事之果報等,皆於死後斷滅。

*13因果皆空宗:又稱空見論。執一切皆空,否認因果說。

*14妄計最勝宗:執四姓中之婆羅門為最勝種,乃梵王之子民;其餘三姓則為劣種,皆非梵王之子民。

*15妄計清淨宗:妄執即時受用諸天之五欲,乃為現法涅槃。或修持牛戒、狗戒、以食糞、草等求得解脫。

*16妄計吉祥宗:以祭祀日月、星宿為得吉祥、福報之舉。如曆算外道之妄見。

(6)二十外道:提婆論師將印度小乘外道所執之涅槃,大別為二十類。

*1小乘外道:主張「諸受陰盡,如燈火滅,種壞風止為涅槃」之外道。

*2方論師:主張「最初生諸方,從諸方生世間人,從人生天地,天地滅沒,還入彼處為涅槃」之外道。

*3風仙論師:主張「風能生長有命之物,亦能殺有命之物,風造萬物,復能壞萬物為涅槃」之外道。

*4韋陀論師:主張「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與無命之物,從梵天口中出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場,於中一切華草及豬、羊、驢、馬等,殺害供養梵天,得生彼處為涅槃」之外道。

*5伊賒那論師:主張「伊賒那論師尊者形相不可見,遍一切處,以無形相,而能生諸有命與無命之一切萬物為涅槃」之外道。

*6裸形外道:主張「分別見諸種種異相為涅槃」之外道。

*7毗世師:勝論師。此外道師主張「地、水、火、風、虛空、微塵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間有知覺與無知覺之物;無和合者,即是離散,遂計離散為涅槃」。

*8苦行論師:主張「身盡福德盡為涅槃」之外道。

*9女人眷屬論師:主張「摩醯首羅作女人,生諸天、人、龍、鳥及一切穀子、蛇蝎、蚊虻等,如是知者為涅槃」之外道。

*10行苦行論師:主張「罪福功德總盡為涅槃」之外道。

*11淨眼論師:主張「煩惱盡故依智為涅槃」之外道。

*12摩陀羅論師:主張「那羅延天為萬物之父,以那羅延天造一切物,於一切眾生中最勝,一切世間有命與無命之物,從其而生,從之作生,還沒彼處為涅槃」之‭ 外道。‬

*13尼犍子外道:六師外道之一。此外道師主張「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與無命等物,後時離散,還沒彼處為涅槃」。

*14僧佉論師:數論師。此外道師主張「二十五諦自性因,生諸眾生為涅槃」。

*15摩醯首羅論師:主張「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謂梵天、那羅延,乃至自在天是生滅因,一切從自在天生,從自在天滅為涅槃」之外道。

*16無因論師:主張「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無淨因,乃至棘刺之針、孔雀之色,皆無人作自然而有,不從因生為涅槃」之外道。

*17時論師:主張「時熟一切大,時作一切物,時散一切物為涅槃」之外道。

*18服水論師:主張「水為萬物之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與無命等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壞物為涅槃」之外道。

*19口力論師:主張「虛空為萬物之因,最初生虛空、虛空生風;風生火、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凍凌;堅作地、從地生種種藥草,乃至從五穀生命,食後時,還沒虛空為涅槃」之外道。

*20本生安荼論師:主張「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唯有大水,時大安荼生,如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中間生梵天‭  ,名一切眾生祖公,作一切有命與無命物等,散沒彼處為涅槃」之外道。(《外道小乘涅槃論》、《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六)‭ ‬‬

(7)三十外道:《大日經》卷一〈入真言門.住心品〉,所列舉外道之分類。

*1時外道:妄計一切萬物皆以「時」為生因。

*2地等變化外道:又作五大外道。即妄計地、水、火、風、空等五大為萬物之因。

*3瑜伽我外道:又作相應外道。即妄計學定者之內心相應之理為真我。

*4建立淨外道:即妄計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為清淨。

*5不建立無淨外道:即妄計不建立一切法,而以無為無修為真我。

*6自在天外道:即妄計自在天為常、自在,為萬物之生因。

*7流出外道:即妄計由手生出一切法。

*8時外道:此與前記*1之「時外道」稍異。即妄計「時」為自在天所造作。

*9尊貴外道:即妄計那羅延天湛然常住,為萬物之生因。

*10自然外道:即妄計一切法皆自然而生,無有造作者。

*11內我外道:即妄計身中別有我性,能運轉此身做各種事。

*12人量外道:即妄計神我之量,等同人身之大、小。

*13遍嚴外道:即妄計神我雖能造作諸法,然世間諸尊勝遍嚴之事,則皆我之所為。

*14壽外道:又作壽者外道。即妄計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

*15補特伽羅外道:即妄計補特伽羅由今世趣入後世。

*16識外道:即妄計識遍滿一切處,乃至地、水、火、風、空亦皆遍滿。

*17阿賴耶外道:即妄計阿賴耶識能持此身,含藏萬象。

*18知者外道:即妄計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

*19見者外道:即妄計身中有見者,此見者即為真我。

*20能執外道:即妄計身中別有能執者為真我。

*21所執外道:即妄計所執之境界為真我,此我遍於一切處。

*22內知外道:即妄計身中別有內知者為真我。

*23外知外道:即妄計別有了知外塵境界之「外知者」為真我。

*24社怛梵外道:此與知者外道大致相同。‬

*25意生外道:又作摩奴闍外道,即妄計人由人而生。意生(梵語‭ ‬manuja),音譯摩奴闍,譯作人、人生。

*26儒童外道:又作摩納婆外道,即妄計「我」於身中最為勝妙,此為毗紐天外道之部類。儒童(梵語‭ ‬mānava),音譯摩納婆,又譯作勝我。

*27常定生外道:即妄計我為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生而無更生。

*28聲外道,分為二:

A‭.聲顯外道,即妄計聲之體為本有、常住,以緣而顯之。‬

B‭.聲生外道,即妄計聲之體本無,以緣而生,生已則為常住。‬

*29非聲外道:即妄計撥無聲體及聲字處。

《大日經》之本文原將聲顯、聲生二外道合併為「聲外道」,總計二十九種,然《大日經疏》卷一則將二者別立,總成三十種。此外,《大日經疏拾義鈔》卷六,將二十九種外道加「總我」,成為三十種外道。(《大智度論》卷十二、卷三十五、《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外道小乘涅槃論》、《成唯識論》卷一、《大日經疏》卷二、《大日經疏鈔》卷一末、《十住心論》卷一)

(8)外道六十二見:係出自《長阿含》卷十四、《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毗婆沙論》‭ 卷一九九。‬

外道六十二見,分類如下:

*1有關過去之分別見十八種:

A‭.自我與世界之常住論四種(遍常論,又稱四遍常論)‬

B‭.自我與世界之一分常住論四種(四一分常住論)‬

C‭.世界有邊無邊論四種(四有邊等論)‬

D‭.詭辯論四種(四不死矯亂論)‬

E‭.自我與世界之無因論二種(二無因生論)‬

*2有關未來之分別見四十四種:

A‭.死後有想論十六種‬

B‭.死後無想論八種‬

C‭.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

D‭.斷滅論七種‬

E‭.現生涅槃論五種‬

其他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品涅槃經》〈憍陳如品〉、《法華文句記》卷十一等,對此亦舉有多種之分類。

(9)外外道與內外道:諸經論中,將各種外道大別為此兩大類。

*1外外道:即泛指佛法以外之各種教說、學派,與廣義之「外道」同義。如印度數論、勝論等六派哲學,或富蘭那迦葉、尼犍陀若提子等六師外道,均為佛法以外之外道。《華嚴經疏》卷二十八載,有外外道之說,約包括六師外道、六派哲學、九十五種外道或九十六種外道等。

*2內外道:包括附佛法外道、學佛法成外道等,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等,僅習得佛法之一見,即起執著不知精進,未識佛法之中道真髓,亦無法證得涅槃解脫。

據《摩訶止觀》卷十上載,天台大師智顗將一切外道總分為三類,稱為三種外道,即上述之:佛法外外道、附佛法外道、學佛法成外道。此外,密教中之外外道與上述廣義之外道同義,其內外道則有二種:一指佛教內之聲聞、緣覺二乘,另一指顯教諸宗派。

(三)結語

佛教僧團稱為「六和合僧」,特別重視戒和同遵、見和同解。也就是說,僧團和合的基礎,必要建立在共同的生活守則、團體中心思想,及未來發展的共識上。因為觀念影響行為、行為決定未來,成佛作祖或是離經叛道,都在於心中一念的把握,在於對佛法及宗門思想有否深刻而堅定不移的信念。否則,空有諸種作為,對做事原則不能判明,對理想目標認識不清,徒然成為佛法中「附佛外道」,亦為修道途上一大遺憾。因此,借由前賢對外道的判別,於今眾說紛紜的宗教社會,或有助於我等進一層釐清觀念,立穩腳跟。

本科作業

一、參閱(九十六種外道)條目,請由諸外道之異說,撰文彰顯佛教思想精義。

二、正法與邪法之間──我看當今台灣佛教。

三、現代僧伽應有的認知與正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