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4 二五問:佛教叢林中常見的法器用物有些什麼?

一、法器之義

凡寺院有關莊嚴佛壇,用於祈禱、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之念珠、錫杖等修道之資具,總稱為「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

二、法器用途

按目前佛教叢林中常見慣用的法器,以其起源、意義、典故、經典依據,分別介紹。

三、介紹十二類常見的法器用物

(一)頭陀用物

楊柳枝、澡豆(洗粉)、三衣(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水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香匣)、漉水囊、手巾、刀子(小刀)、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十八種。

1.起源:行頭陀或遊歷諸方時,大乘比丘所常攜帶之十八種道具。

2.意義:參禪的人,東西越少越好,所謂「衣單二斤半,隨身十八物」。用於比丘修行生活中,除此外不另蓄他物,以簡單物具修鍊身心,摒棄貪欲。(見《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頁三八七)

3.依據經典:《梵網經》卷下、《十二頭陀經》、《善見律毗婆沙》卷六、《顯揚聖教論》卷十三、《慧琳音義》卷四十、《佛光大辭典》,頁六三六三、三六七。

(二)錫杖缽盂

錫杖,梵語隙棄羅。《十誦律》中又稱「聲杖」,因振杖時出聲如錫。

缽盂,梵語缽和羅,乃僧尼常持之如法食器。

1.起源

(1)《得道梯橙錫杖經》:「……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執故。……。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者明也,得智明故。錫者醒也,醒悟三界結使故。錫者疏也……。」

(2)《佛本行集經》:「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麨酪蜜摶。世尊思惟: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以金缽奉上……。」

2.意義

(1)比丘持錫杖用以防身,於白衣舍前振錫,可令施主出應。及至後世祖師大德,更振錫舉杖,啟示玄機、指點妙義。

(2)比丘持此應器(缽盂),受人天供養,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佛制日中托缽乞食,不揀食物精粗。並以「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雲水生活之灑脫自在。

3.典故

(1)《洛陽伽藍記》卷五:「如來錫杖,長一丈七尺,以水筩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裝貼,杖身輕重莫測;重時百人莫舉,輕時二人可提。」

(2)《勝天王般若經》、《大智度論》均載四天王獻缽於菩薩及三世諸佛。

4.依據經典

(1)錫杖:《錫杖經》、《三千威儀經》、《五戒威儀經》、《四分律》、《十誦律》、《毗奈耶雜事》、《禪林象器箋》。

(2)缽盂:《四分律》、《五分律》、《佛本行集經》、《勝天王般若經》、《大智度論》、《禪林象器箋》。

(三)犍槌法器

又作犍椎、犍地。為寺院中敲打用之報時、讚誦器具。舉凡各種鐘、鼓、磬、木魚、鐺、鉿、鐃鈸、鈴鐸、金剛杵、板等木製或銅製均是。

《五分律》云:「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地。」上堂說法前之擊磬,謂之椎(白椎時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說畢擊磬,謂之結椎(結椎時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1.起源:依《五分律》卷十八載:「諸比丘布薩時,若到時不集,荒廢坐禪行道,佛乃唱時至,敲打犍槌或擊鼓、吹螺集眾。」

2.意義

(1)鐘:梵鐘懸掛在鐘樓頂層,半鐘則掛在佛堂後門簷下。

《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

《增一阿含》:「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

⑵鼓:早起夜寢時,擊鐘鳴鼓作為號令。並進而配合讚誦唱念,以為伎樂供養、莊嚴道場。

(3)磬:為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以擊磬為號令,指揮大眾進退起止。

(4)木魚:魚晝夜長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5)鐺鉿:佛事在讚誦或儀節中所使用的唄器。兩種法器皆使用銅片製成,須兩者配合板眼節拍敲擊,有照面鐺子及平胸鉿子之稱。

(6)鐃鈸:凡維那揖住持、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轉輪時,行者鳴之。遇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大眾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

(7)鈴鐸:乃真言宗(密宗)、天台宗的唄器,主要用義在引魂、禮懺,最常見的場合是瑜伽燄口施食。

(8)金剛杵:又叫降魔杵,掌握此杵,安住於佛之金剛智慧。

3.典故:《付法藏傳》卷五:「古月支國王,因與安息國戰,殺人九億。因惡報故,死後化為千頭大魚,劍輪繞身砍頭。隨砍復生,極痛難忍。往求羅漢僧常擊鐘聲,以息其苦。」

《大唐西域記》卷一:「迦膩色迦王受惡龍請,建寺鳴鐘,息其瞋心。」

《高僧傳》云:「有一亡者,通夢其妻曰:『我病死,生於地獄,幸賴禪定寺僧智興鳴鐘,響震幽冥,同受苦者,一時解脫。』」

《釋門歸敬儀》云:「聲駐軍馬,由與鈴供。」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唄比丘。唄比丘於多生多世前,曾布施風鈴懸於佛塔簷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音聲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4.依據經典:《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五分律》、《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祥雲法師著、《佛光大辭典》頁四九五七中、頁五五二一。

(四)供器莊嚴

寺院中各種供佛器具用以美化莊嚴壇場,另表佛子虔誠恭敬供養之心。一般佛殿中的供器莊嚴有分兩種,一、供器:香、花、香爐、燭台、燈籠、佛飯器、茶湯器、水瓶(淨瓶)、花籠、盤、棹、几。二、莊嚴:幡、天蓋(傘)、斗帳、花鬘、佛龕、花瓶。

⒈起源:佛世時,護法者常供養佛陀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日常必需之物,並供養林苑精舍等。佛陀滅度後,佛法僧三寶同受尊重、供養,佛教徒更造立佛像,供養飲食、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

2.意義

(1)幡:《維摩經註》云:「破敵外國則豎勝幡;道場降魔亦表其勝相。」幡是用來顯示佛及菩薩降魔的威德。《灌頂經》:「我今亦造作黃幡,常懸於剎上。獲福德,離八難之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的用途種類繁多,功德亦殊。(見《佛光大辭典》,頁五九八一中、六五六八上、《佛具辭典》(常春樹書坊),頁二二四)

⑵傘蓋:張掛於佛、菩薩像頂,以示莊嚴之佛天蓋。在《毗尼母經》云:「比丘不得執蓋而行,惟老病者除外。」《撰集百緣經》卷二,描述頻婆娑羅王皈依佛陀,欲請佛陀入城時,說道:「將諸群臣,各執傘蓋,蔽護佛及眾僧,以入王舍城。」可見傘蓋是不隨便使用的。(見《佛具辭典》,頁一八七)

(3)斗帳:覆掛於佛像前之斗形帷帳。(見《佛光大辭典》,頁一四三二中、二六三一下)

(4)花鬘:用彩帶將花串成環狀之莊嚴飾具。

(5)佛龕:安置佛像之箱形龕,其質材精美,或彩漆、或貼金箔。

(6)花瓶:佛前供花使用之器,與燭台、香爐為佛案上的三種必備供具,合稱「三具足」。

(7)燭台:為插放蠟燭,以便點燃照明;提升蠟燭高度,使光亮放寬。

(8)香爐:焚香之器。也是大乘比丘隨身攜帶頭陀十八物之一。其質材、種類、形狀、大小式樣繁多。(見《佛教常見唄器、器物、服裝簡述》、《佛光大辭典》,頁三七)

在《法華經》〈分別功德品〉、《金光明最勝經》第六、《淨飯王般涅槃經》、《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六等典籍,都曾提到香爐。

3.典故

(1)香: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穢氣、驅逐蚊蚋、正念清神、表申誠敬等作用。《禪林象器箋》〈器物門〉:「或言仙香;雜抹眾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煙長久,故稱仙香;又云長壽香。其製纖長如線,故稱線香。」

因香的動用行使不同,而有不同之名謂。如:佛前焚香,稱做燒香;舉行法會,頒賦眾僧稱做「行香」;吊掛屋中,薰除穢臭,稱做「懸香」;朋侶雅會,比試香質優劣,稱做「鬥香」。燒香供佛是一種虔誠的禮儀、福德的莊嚴,主要的是能藉物徵心、體認自性的功德。

⑵燈:燈的使用緣起,見《四分律》第五十;寺院中點燈熄燈的規定,見《摩訶僧祇律》第三十五;燈的稱謂,見《法華經》〈陀羅尼品〉、《華嚴經》第十六、《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智度論》第三十。

奉施明燈,除供養三寶、護持道場外,更隱含一層以燈破闇,象徵以智除惑之深義。如《華嚴經》第七十七〈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所點燃的法燈,乃是「以信為炷、慈悲為油、以念為器、功德為光」,故能除滅三毒之暗。

(五)香板戒尺

香板,木料所製,形似寶劍,是維護寺院清規、懲罰違犯律儀的器物。

戒尺,於皈依、剃度、傳戒、說法、瑜伽燄口施食、三時繫念佛事等,諸法會儀式中,警覺大眾或安定法會秩序所用之法器。(見《佛光大辭典》,頁二九○四上)

1.起源:香板,據傳清雍正皇帝非常仰慕康熙年間一位高僧玉琳國師,無奈國師早已圓寂,乃派人四處尋找其後代得法門人,以便親近護持。那時有一位住在高旻寺的癩頭和尚,自稱是國師的徒孫,於是迎請進京城面見皇帝。雍正見他其貌不揚、道不出眾,非常不悅,說他有辱祖宗。於是在宮中闢一靜室,限他七日內究明大事,並在門上掛一寶劍,云:「七日內,若不開悟,就以此劍斬斷頭顱。」此僧情急之下,拚命參究,於第七天末了,終於開悟,並喊道:「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爺的頭。」由此掌故,後來各寺院就用木板做成類似寶劍的香板以警策禪人。

2.意義:香板的名稱,以使用之不同而有下列幾種: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沉者稱「巡香香板」;於禪七中使用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係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知客、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3.依據經典:《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敕修百丈清規》〈大眾章〉、〈沙彌得度條〉、〈金山共住規約〉。

(六)晨鐘暮鼓

鐘鼓均為佛門中的犍槌法器,有報時、集眾的功用。一般寺院中,鐘與鼓相對,安置於大殿前之左右兩方(以佛像之左右方為準),故自古有「左鐘右鼓」之稱。

1.起源

(1)鐘:中國自古即有銅鐘之製作,在《廣弘明集》卷二十八、《續高僧傳》卷二十九,均載梵鐘之造立頻仍。(見《佛光大辭典》,頁六八三九)。

⑵鼓:鼓的製造也是先哲們的創作,有些則是從西域流傳過來。在佛教很多經典中也都可看到;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五《苦陰經》、《金光明最勝經》第二〈夢見金鼓懺悔品〉、《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大般涅槃經》卷上、《華嚴經》、《五分律》等。

2.意義

(1)鐘

*1《百丈清規》云:「大鐘引杵宜緩,聲揚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鳴鐘行者想念偈云:『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2《禪苑清規》〈警眾〉云:「打大鐘之法,先輕手擬鐘三下,慢十八聲、緊十八聲,三緊、三慢共一百八聲。當職行者燒香禮拜誦偈訖,然後擊之,偈云:『三塗八難,息苦停酸;法界眾生,聞聲悟道。』念竟即時輟之。」

在《禪林象器箋》卷下也有百八鐘、入堂鐘、放早參鐘、斂鐘、放參鐘、下堂鐘、僧堂鐘、定鐘、粥罷鐘、殿鐘、集眾鐘、昏鐘、大鐘等介紹。

⑵鼓:鼓的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其用途則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之雲鼓)、浴鼓(浴時所用)、誦經、梵唄(佛教聲樂)等。(見《佛光大辭典》,頁五七一二)

3.典故:見前(三)項「犍槌法器」。  

(七)長衫僧鞋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之常服,仿唐裝而於斜襟之部分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衲之意。

僧鞋,亦名羅漢鞋、草鞋、爬山虎。前面是破開來的三條梁子鎖成的,有種警覺之義:出家人穿了它,每當低頭一看的時候,即見到破相,表徵時時了知世間上一切事物的無常,因此都要「看破」。

1.起源:佛世時,已允許僧眾著鞋。據《央掘摩羅經》卷四載,比丘可以受持死牛之皮所做之革履。據《四門歸敬儀》卷下載,於印度,僧眾參謁上尊時,須脫鞋行禮。

2.意義:僧眾於僧鞋外,亦著僧襪。依《釋氏要覽》卷上襪條所載,比丘因天寒而得著襪,襪亦屬於衣。中國之僧襪,即長簡形之古裝布襪,一般多稱「羅漢襪」,以灰色為主。另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四中載,鞋襪等為比丘百一物之一。

3.依據經典:《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卷十六、《敕修百丈清規》卷五、《裝包》卷六、《日用軌範》、《禪林象器箋》〈服章門〉。

(八)傘蓋幢幡

傘蓋,乃遮日防雨之傘。

幢幡,又作寶幢、天幢、法幢。為旗之一種,用以莊嚴佛菩薩及道場。

1.起源:原為武人在戰場上用以統領軍旅、顯揚軍威之物,佛教則取之以顯示佛菩薩降魔之威德。

2.意義

(1)傘蓋:其柄附於外面上部之懸蓋,稱天蓋。亦有作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座或高座之上,為佛殿之莊嚴具。(見《佛光大辭典》,頁五九一○中)

⑵幢:表智慧,有摧破魔軍煩惱之義。幡,表降魔、延壽等福德。如《撰集百緣經》卷七〈布施佛幡緣〉謂:「波多迦比丘於過去世為毗婆尸佛造長幡,得於九十一劫中不墮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於天上人間,常有幡蓋覆陰其上,受天之福樂。」《灌頂經》卷十一亦謂:「造幡能獲福德,離八難之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又《灌頂經》卷十二謂:「造五色神幡,並燃燈不熄,能脫離病苦,延續壽命。」(見《佛光大辭典》,頁五九八○中)

3.依據經典

(1)傘蓋:《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釋氏要覽》卷中、《無緣慈悲集》卷上。

⑵幢幡:《佛所行讚》卷一、《八十華嚴》卷二十六、《無量壽經》卷上、《大日經疏》卷六、《慧琳音義》卷二十九、《密教法具便覽》、《雜阿含》卷二十五、《陀羅尼集經》卷三、《經律異相》卷六、《釋迦譜》卷五《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

(九)經櫥藏閣

經櫥,貯經書、道具、眾僧衣服之器。在其僧堂者,稱為函櫃;在眾寮者,稱為經櫃。眾寮是看經之所,故作經櫃。

藏閣,指收藏經典之殿堂。有經庫、經堂、經房、經閣、藏閣、藏殿、法寶殿、修多羅藏、大藏經樓等名稱。(見《佛光大辭典》,頁五五五七中、六六一○)

1.起源:中國自南北朝開始即有經藏之造立,一般寺院收藏佛典方式有二種。

(1)為輪藏,即於經棚中設置機軸,以供迴轉。

⑵為普通排排並列之書架。自南北朝以降,輪藏、經藏即已普遍流行,全國各大寺院漸於諸堂伽藍增建經樓,是為總集一山一寺歷代相承法寶經典之館庫。(見《佛光大辭典》,頁二七○○上)

2.意義:宋代以後,因《大藏經》之開版,各地珍藏藏經之經樓普遍增加。尤以規模較大之經樓,其珍藏者並不限於《大藏經》或佛教典籍,舉凡益於研習內學之傳統世典,皆為藏納之列。時至今日,演化為現代各佛教道場中之圖書館。

3.依據經典:《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大眾章‧亡僧‧抄劄衣缽〉、〈節臘章.眾寮結解特為眾湯〉。《禪苑清規》卷三〈藏主條〉、《佛祖統紀》卷三十四、《護法錄》卷四、卷五、《釋門正統》〈塔廟志〉、《考信錄》卷四。

(十)寶塔舍利

,梵語 stūpa,音譯窣堵波,略譯作塔婆、兜婆、佛圖、浮屠、佛塔。意譯作高顯處、功德聚、方墳、圓塚、墳陵、塔廟、歸宗、聚相。為「頂」、「堆土」之義。

舍利,即死屍、遺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後亦指高僧圓寂後焚燒所遺之骨頭。(見《佛光大辭典》,頁三四九五上、三五○二上)

1.起源:《十誦律》卷五十六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之髮與爪,以之起塔供養;另如《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載,波斯匿王仿效佛陀,建立迦葉佛塔禮拜供養。於佛陀入滅後,則有波婆國、遮羅頗國、羅摩伽國等八國,由香姓婆羅門八分佛陀舍利,八國各自奉歸起塔供養,此即建造「窣堵波」之嚆矢。(見《佛光大辭典》,頁五四二一)

2.意義:《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又安置佛舍利之寶塔,稱為舍利塔。

蓋禮拜遺身舍利之趣旨,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

3.典故:《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載,康僧會至江東見吳王孫權,王問佛法之靈驗事,乃祈三七日,感得舍利。王命力士以鐵鎚砧擊之,無絲毫異狀,大為歎服,遂創立建初寺。

《日本書紀》卷二十「敏達天皇十三年條」載,司馬達等於所設齋會中感得舍利,呈與大臣蘇我馬子,馬子嘗試以鐵鎚擊之而不壞,投入水中而不沉。

4.依據經典:《雜阿含》卷二十三、《佛般泥洹經》卷下、《佛本行集經》卷七、《大品般若經》卷十〈法稱品〉、《寶篋印陀羅尼經》、《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十誦律》卷六十、《法華經玄贊》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四之一、《廣弘明集》卷一、《洛陽伽藍記》卷五、《慧琳音義》卷二十七。

(十一)牌位文疏

牌位,為書寫姓名以便祭祀之長方型木牌。又作位牌、神板、主牌、靈牌、神主。

文疏,法會時,於佛前表白發願意趣,又作宣疏。

1.起源

(1)牌位:源於儒家,儒禮於長約十至四十公分之長方型木牌上書寫亡者之官位及姓名,使神靈有所棲止。此風俗沿襲至東漢,其後,宋朝時佛教禪門用之。

⑵文疏:《釋氏要覽》卷上:「疏子,即祝佛之文也。蓋疏通施主今辰之意也。夫祝辭不敢以小為大,故修辭者必需確實,則不可夸誕詭妄,自貽伊戚。」

2.意義

(1)牌位:供牌位最多的地方是寺院中的功德堂。另外有一種「長生祿位」,其形狀相同,只是前者用黃色的紙做成,代表亡者的超薦蓮位;而後者用紅色的紙作成,上面表寫祈禱者延年益壽、消災集福。紅紙與黃紙可說是表明生與死的分界線。另,日本於鎌倉時代以後延用各種不同的牌位。(見《佛光大辭典》,頁五一四八上)

⑵文疏:有關文疏的使用意義,在《禪苑清規》卷六中〈筵齋〉(《卍續藏》第一一一冊,四五四下)謂:「法事唱禮,維那宣疏。」又寺院中敘述勸請名德前來住持之文疏,稱「山門疏」;製疏賀新命同門人入院之疏,稱「同門疏」;敘鄰近諸山新住持入寺之疏,稱「諸山疏」。尚有江湖疏、道舊疏、法眷疏、方外疏等。讚歎佛祖、高僧名德之言語,稱為「疏語」。(見《佛光大辭典》,頁四七三九上)

3.典故:《敕修百丈清規》卷三〈遷化〉(《大正藏》第四八冊,一一二九上):「每日三時上茶湯,集眾諷經。俟迎牌位入祖堂則止,或待新住持至,方入祖堂有佛事。」

4.依據經典:《禪林象器箋》〈圖牌門〉、《禪林象器箋》〈文疏門〉、《敕修百丈清規》卷一〈聖節〉。

(十二)籤筒紙箔

,為卜測吉凶禍福或裁決其事,於竹、木、紙片上記下文字或記號,或撚紙成丸狀,拈取其一,以憑取決之。

紙箔,又作陰錢、寓錢、冥錢,乃世人贈予亡者於陰間使用的財物。

1.起源

(1)籤筒:源起於上古戰國時代的太卜官,為卜官的首長所運用,後來卜官制度廢除,才慢慢傳入民間。

⑵紙箔:並不是佛教的產物,而是民間的風俗相傳。相傳蔡倫造紙的時候,費了種種苦心,才把紙發明出來,哪知一張張的紙造出來,人們卻不知用途,沒有一個人買。蔡倫情急智生,和老婆商量,自己裝病逝世,叫老婆出去傳告丈夫已死的消息,等到弔喪問唁時,再將發明的紙燃燒起來,自己則從床上大叫一聲跳起,說是這些紙燒了以後,到陰間就變成金銀財寶,閻王受了賄賂,放他還陽。他的計策相當成功,於是大家知道好處後就紛紛購買,風俗也留傳下來。

2.意義

(1)籤筒:籤為求神卜測所使用的竹片,俗以竹籤置於筒中,祈神時抽取之,以判斷吉凶。但佛門是反對占卜星宿的,人的一生命運吉凶,操之自我的因果。「總是前途莫心勞,求神問聖枉事多;滿腹疑腸無人答,自問自心事即明。」(見《無聲息的歌唱》)

⑵紙箔:在民間習俗中,將紙箔置於棺中,以備亡者輪迴六道之旅費。但佛門也不倡導燃燒紙箔,因世間人生無常本是至高真理,再恩愛的親人,無論如何,大限一來也只有歧路各別。燒此紙錢,亡者真能得到利益嗎?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生前好好的積德行善,讓不死的真心,隨善業的感應而往生佛國,永享無盡的寶藏。(見《無聲息的歌唱》)

3.依據經典:《釋氏要覽》卷中、《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冥報記》卷中。

有關法器用物,本期先介紹十二種。將於第二十一期僧事百講,繼續介紹:海青袈裟、持具禮佛、蒲團拜墊、拂塵如意、佛龕念珠、梵唄讚偈、鐘板號令、雲板叫香等常見之法器用物。

本科作業

一、你所純熟的梵唄唱誦、法器犍槌,乃至經懺佛事有哪些?

二、僧伽用物,或言「頭陀十八物」,或言「比丘百一物」,你以為現今僧伽必要用物是哪些?同時檢視自己是否儲物過多。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