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6 五、十境

(一)定義

天台宗「十乘觀法」所觀之不思議境,可分為十種:

1.陰界入境:即以五陰(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見第五期之「月分數學」)為對象作觀。正修觀時,唯取五陰中之第六意識,即以現實日常之起心動念為對象,而觀其即空、即假、即中之理。因行人所愛之身為五陰、十二入等所成,常自現前,故特以為初境。

2.煩惱境:觀陰界入境而激發無始以來所積聚的重惑煩惱顯現時,即放棄「陰境」,而集中精神來諦觀「煩惱境」為目標。

3.病患境:因身體四大不調、或修觀所引起之病患,將妨礙聖道,故須觀病相、病因與治病之方法來對治。

4.業相境:病患雖棄,但還留有過去無量劫以來所造的善惡,仍會顯現果報,有時會在修持的靜心中忽然影現,故面對時,無須喜悅,也無須恐怖,明朗作觀,其境自然消除。

5.魔事境:觀業相而滅惡之際,易惹天魔恐怖而加以擾亂,其對治之法有三:

(1)善觀察而呵斥。

(2)從頭至尾,善能諦觀身心共不可得,使魔無法侵入。

(3)雖用觀法,而魔仍不離去之際,須強制抵捍,或以死為志而統一身心之精進。

6.禪定境:在禪定中,雖無魔事,或已除魔事,而真智猶未生時,將起四禪、十六勝、通明禪等諸禪,但若耽著於此禪味,將成為止觀之障礙,故須次第觀諸禪。

7.諸見境:隨觀法之進境,生出相似真理之見解,或聽聞佛法而產生相似妙悟聰辯,但此皆屬邪見、偏見,究非真理,將成為止觀之障礙,故須進而觀諸見。

8.增上慢境:觀前諸見而知錯誤之際,將誤以此等狀態即為涅槃,遂起慢心而成為止觀之障礙,故須觀「增上慢」。

9.二乘境:「見」與「慢」靜止之際,將產生滿足於卑小志之心,而偏執空寂之理,遂無法趨入大乘,墮落於二乘,故須更觀二乘。

10.菩薩境:當二乘之心靜止時,同時會產生藏、通、別前三教(第四期之「月分數學」)之心,凡此皆為止觀之障礙,故須再觀此境。

(二)說明

佛經上敘述吾人塵勞煩惱綿密繁複,竟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大智度論》中之「十軍」不過舉其犖犖大者。而在這裡,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根據實修經驗,將其解析為十種境界,以為觀照之對象。

智者大師乃隋朝人士,因深鑑當時北地偏重實踐,南地偏重學解之弊端,遂力倡教觀雙運(教相與觀心並重)、解行兼修。其著述甚豐,其中少部分為親自撰寫,大都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每日下筆萬言,並整理成書,成為天台一宗之軌範。

《荊溪尊者止觀義例》中曾敘述天台宗:是「一家教門,所用義旨,以《法華經》為宗骨,以《智論》(大智度論)為指南,以《大經》(大般涅槃經)為扶疏,以《大品》(大品般若經)為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ð觀心為經,諸法為緯,織成部帙,不與他同。」由此可知,天台宗是依據諸經論,而又憑藉中國祖師智慧,加以組織歸納,開演而成具有中國特色之宗派。

斯人已遠去,典型在夙昔!反觀今日之佛教,其繁榮絕不亞於隋唐盛世。但是在眾人歡喜讚歎之餘,我們是否能冷靜思考當今教界之弊端,是否曾懇切檢討各項活動之得失,在活潑中能不失莊嚴嗎?在肅穆中能不失豁達嗎?能於佛法有所闡發嗎?我們又是否能在繁複華麗的表相中,釐出一條中國佛教乃至國際佛教未來應有的方向呢?……撫今追昔,能不肅然興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