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9 九、九種相戒(戒行)

(一)定義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所列舉之九種戒,屬大乘戒,即:

1.菩薩自性戒,具有四種功德:(1)從他正受、(2)善淨意樂、(3)犯已還淨、(4)深淨專念無有違犯等四種功德。

2.一切戒:可分為「在家分戒」與「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為三種:(1)攝律儀戒、(2)攝善法戒、⑶饒益有情戒等「三聚淨戒」。

3.難行戒,可分為三:

(1)菩薩於所具大財大族,自在增上而能捨棄,受持菩薩淨律儀戒。

(2)菩薩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淨戒無有少缺。

(3)菩薩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

4.一切門戒,可分為四:

 (1)正受戒:菩薩受先所受之三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2)本性戒:菩薩住「種性位」,本性賢仁,身、語二業恆為清淨。

(3)串習戒:菩薩往昔多生中,曾串修習三聚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4)方便相應戒:菩薩依四攝,於諸有情,身語意恆相續轉。

5.善士戒,可分為五:

(1)菩薩自具戒。

(2)勸他受戒。

(3)讚戒功德。

(4)見同法者,深心歡喜。

(5)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6.一切種戒,可分為六:

(1)回向戒:回向大菩提。

(2)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

(3)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

(4)恆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捨所學處。

 (5)堅固戒:守戒堅固,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等,皆不能伏、不能奪。

(6)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

7.遂求戒:

菩薩希求眾生勿以斷生命、不與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粗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於我。菩薩亦不以此觸加諸眾生,令彼所求不遂。

8.此世他世樂戒,可分為九:

 即菩薩為諸眾生有四種淨戒──

(1)應遮處而正遮止。

(2)應開處而正開許。

(3)應攝受則正攝受。

(4)應調服則正調服。

 及五種俱行淨戒──

 (1)施、(2)忍、(3)精進、(4)靜慮、(5)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九法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

9.《華嚴經‧離世間品》,有菩薩摩訶薩十種清淨戒:

(1)身清淨戒,護身三惡故。

(2)語清淨戒,離語四過故。

(3)心清淨戒,永離貪、瞋、邪見故。

(4)不破一切學處清淨戒,於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

(5)守護菩提心清淨戒,不樂小乘故。

(6)守護如來所制清淨戒,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

(7)隱密護持清淨戒,善拔犯戒眾生故。

(8)不作一切惡清淨戒,誓修一切善法故。

(9)遠離一切有見清淨戒,於戒無著故。

(10)守護一切眾生清淨戒,發起大悲故。

若諸菩薩安住此十法,則得如來無上無過失清淨戒。

(二)說明

大乘、小乘之別只在一心,從戒律上看:大乘的戒法,重在饒益眾生;眾生無限,若欲度眾,非有深廣的慈心悲願,無以成事。小乘的戒法則多在行為的去惡上著眼,故易流於狹隘。大乘因為重在度眾,故其戒法也比較積極;小乘戒法因求自了,故行之久矣,有偏槁之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