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4 二十問:何謂大乘八宗?

一、宗派之義

「宗」,梵語‭ ‬siddhānta,指各教所尊崇之主旨、義趣、或各經論中成為全部教說之樞要、歸趣,與宗要、宗旨同義。

通常將信仰同一教義之團體稱為「宗」。由宗團再分衍出支流,則稱「派」。一宗團與其他宗團之區別,則稱宗門、宗派。

中國自唐代以來,祖師以其研學、修行的專門性創立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律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合稱大乘八宗。若再加上毗曇宗、成實宗、涅槃宗、攝論宗、地論宗等,則成為十三宗。

各宗立名由來多種。依「經」立名,如華嚴宗、涅槃宗;依「律」立名,如律宗;依「論」立名,如三論宗、成實宗、俱舍宗、毗曇宗;依「教義」立名,如禪宗、淨土宗、法相宗、真言宗;依開宗祖師之名號或其所居地立名,如天台宗、臨濟宗、曹洞宗、日蓮宗。

二、大乘八宗

按各宗弘傳至中國之先後順序,採宗名、經論依據、簡史、祖師代表、宗義、教判、特色及行證八類,分別介紹。

(一)律宗

1.宗名:以「律藏」為依據立名律宗。因在中國唐代道宣律師,獨弘《四分律》於終南山,律宗方得興盛,故亦稱南山宗。

2.經論:傳入中國有四律、五論為其依據(附註一)。

3.簡史:佛陀在世時,隨機因事制戒。佛入滅後,優婆離結集《律藏》,於一夏之間,分八十次誦出律藏,名《八十誦律》。佛入滅百年部派分裂,在優婆毱多門下,分為五部,各為其五位弟子所領;薩婆多部闡《十誦律》,彌沙塞部闡《五分律》,迦葉遺部闡《解脫律》,婆蘇富羅部闡《摩訶僧祇律》,曇無德部闡《四分律》。除《解脫律》失譯外,其餘四部皆傳入中國。又因《四分律》在中國弘布最深廣,後世叢林傳授戒法,皆以《四分律》為根據。

‭  《四分律》於三國曹魏時,由曇柯迦羅開創受戒法,到姚秦佛陀耶舍傳《廣律》,是本宗流傳中國之始。明末金陵古心律師重興律宗,其弟子三昧,徒孫見月二律師繼起,創戒壇於寶華山,故至今中國叢林傳戒概遵寶華戒法。‬

4.祖師代表:中國《四分律》系統集大成者,是唐代道宣律師;宋代中興者,推允堪、元照二律師;弘傳到日本,則是鑑真大師。茲附律宗法系表(附註二)。

5.宗義:本宗以明戒為主,重點在「止持戒」與「作持戒」。止持者,制止身口,不作諸惡,指護持戒之本體,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作持者,造作策勵三業,令作諸善。如安居、說戒、懺悔、禮拜等是也。茲將戒律中基本戒法列表(附註三)。

6.教判:化制二教與三宗。



7.特色:戒分四科。

戒法──如來所制戒條、法規。

戒體──受戒時,得戒法之精神融貫內心,產生防非止惡功能。

戒行──隨順戒體、如法行動身口意三業。

戒相──所遵守各種不同戒行,而呈現之外相。

8.行證:南山律師提出菩薩經歷三祇五十二位的﹁四位表﹂(附註四)。

(二)三論宗

1.宗名:依據《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開宗,故名「三論宗」。又名般若宗、法性宗、破相宗、空宗、嘉祥宗、四論宗。

2.經論:



3.簡史:佛入滅後七百年間,龍樹菩薩造《中論》、《十二門論》及《大智度論》。及至弟子提婆造《百論》,大闡般若空義影響當世。而到姚秦鳩摩羅什來到中國專傳三論,遂成一宗。唐代嘉祥吉藏專為三論造疏,極盛當時。因有同時期的明勝法師於三論之外,加入《大智度論》,而稱「四論宗」。但自法相宗興起,研究三論者漸少,宋代以後,因天台宗興起,三論已併入天台宗矣。

4.祖師代表:三論宗法系表(附註五)。

5.宗義:


(1)破邪顯正:破斥當時四種見解:我法俱有(外道)、法有我無(毗曇宗)、我法俱空(成實宗)、我空非有非空(大乘)。將教內、教外等執著有所得等見解,一一破斥、譴責殆盡,而自然正見產生、昭顯。

(2)緣起性空:一切法畢竟空,以其從因緣生;因緣和合生,其本身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故名之。

(3)真俗二諦:一切法既是緣起性空,並無實體存在,因此因緣而成的空與有就不互相障礙。俗諦,即空而說有;真諦,則不破壞虛假存在的諸法而說實相。空即色,色即空的教法就此成立。

(4)八不中道:邪見概括,不出八類: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真如實相,皆離此八邊而趣「中道」。《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此即所謂「八不中道」。

6.教判:二藏、三輪、三時。

(1)二藏三輪:乃嘉祥吉藏各依《大智度論》、《法華經》立。



(2)三時:是那爛陀寺智光論師,依《般若經》、《中論》所立(附註六)。

7.特色:本宗之「成佛論」,認為一切眾生本是佛、本來悟,無所謂成與否的問題,只是假名差別罷了。「三祇成佛」與「一念成佛」,也是假名虛設,因為「一念」與「三祇」本是互不障礙、相互融通。所謂「一念即三祇,三祇即一念」。

8.行證:為因應俗諦假名,而設菩薩五十二位行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佛果)。

(三)淨土宗

1.宗名:諸佛國土清淨莊嚴,為令此方穢土眾生往生佛國淨土的修持法門,故名淨土宗。後因多弘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故,而代表淨土宗久矣。佛國人民蓮花化生,也稱此宗為「蓮宗」,又名廬山宗。

2.經論:三經一論(附註七)。

3.簡史:佛入滅後百年,馬鳴、龍樹、天親,作往生淨土等論,而後由菩提流支譯出傳入中國。本宗的興盛始於東晉慧遠,在廬山結蓮社專倡淨土。自此大弘於中國,至今猶盛。 

4.祖師代表:



另有著名專弘淨土的蓮宗十三祖:

(1)東晉廬山慧遠

(2)唐代長安善導

(3)唐代南嶽承遠

(4)唐代五台法照

(5)唐代新定少康

(6)宋代杭州延壽

(7)宋代杭州省常

(8)明代杭州蓮池

(9)清代靈峰蕅益

(10)清代虞山截流

(11)清代杭州省庵

(12)清代紅螺徹悟

(13)民國蘇州印光

5.定義:

(1)信願行:「信」,自心本具極樂,決定往生,自信必成;信他,世尊無誑語,彌陀無虛願,隨順諸佛教誨,往生淨土。「願」,於佛前立深誓願,離惡修善,誓不退墮。「行」,既發願已,須真實修行。

(2)念佛修行:修行種類繁多,如觀想、禮拜、供養、懺悔等,一一行成,發願回向皆可往生淨土。但以持名念佛一法,最易修行,收攝根機也廣。故世尊特於《彌陀經》中提出此法,為第一方便。

(3)本宗宗義:內容列表說明(附註八)。

6.教判:

 (1)曇鸞依《十住毗婆沙論》判難行道、易行道。

 (2)道綽在《安樂集》中,判大乘聖教為聖道門、淨土門。

 (3)善導《觀經疏》中判:聲聞藏、菩薩藏,及漸教、頓教。

7.特色: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8.行證:三輩九品(附註九)。

(四)禪宗

1.宗名:本宗以傳佛心印為宗,故稱佛心宗。但因其行貌似習禪,自大唐以來通稱禪宗。又名少室宗、少林宗、達摩宗。

2.經論:本宗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故無依據的經論,端看歷代祖師所推崇及應用之經論,各有不同。如弘忍盛倡《金剛經》,惠能以後多沿用《六祖壇經》等。

3.簡史:大迦葉於靈山會上得法於世尊,爾後達摩傳入中國,輾轉相傳到六祖惠能方得大興本宗。其下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的宗風衍生。隨之,本宗分出五家七宗,到宋代只餘臨濟、曹洞二宗傳承顯揚,現逐漸傳播世界。

4.祖師代表(附註十)。

5.宗義:

(1)教外別傳:於經論外,特以佛心印證為傳承。

(2)不立文字:不依據文字,視真理為超越言說。

(3)直指人心:放下分別,直探心源。

(4)見性成佛:徹見自己的本性而成佛。

6.教判:無。

7.特色:由於無特定弘傳依據,故各憑悟者心得而傳教。遂有:透三關、參話頭、日常磨鍊等,禪師教法上的特色,相當生活化。

8.行證:本宗行證不列位次,重實修實證。

(五)華嚴宗

1.宗名:本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根本聖典,而建立義理旨歸,故名華嚴宗。又名法界宗、賢首宗。

2.經論(附註十一)。

3.簡史:佛入滅後七百年,龍樹自龍宮傳來《華嚴經》。東晉佛䭾跋陀羅在揚州謝司空寺譯《華嚴經》,是華嚴在中國發展的開始。唐代杜順始倡華嚴宗;唐代法藏賢首,集本宗之大成;唐代清涼澄觀時大振宗風;圭峰宗密時再次盛弘本宗教法,而影響宋代理學。爾後明、清也代有弘傳者相續,故流傳本宗至今。

4.祖師代表:華嚴宗法系表(附註十二)

5.宗義: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本宗教觀之依據,自此而發展出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等學說。茲將此「一真法界」的開展學說,以表解明釋之(見第六期「月分數學」)。

6.教判:本宗由賢首大師依《華嚴經》判三時、五教,而依此再判十宗,故有「三時五教十宗」(附註十三)

7.特色:本宗法理,全由中國所發明,其他宗派則根據印度學說而來,故可視為中國思想的特徵。

8.行證:主張三生成佛,五十一位行證(見第四期「佛學問答」)。

(六)天台宗

1.宗名:本宗依智顗大師在天台山修行,爾後開創本宗,故名天台宗,此稱呼最初由荊溪湛然所啟用。本宗又名法華宗。

2.經論(附註十四)。

3.簡史:本宗以《法華經》為依據,《法華經》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傳入中國。直到智者大師時方興盛本宗,寫下天台三大部《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及天台五小部:《觀音義疏》、《觀音玄義》、《觀經疏》、《金光明經疏》、《金光明經文句》,其後傳章安。中唐時,荊溪湛然崛起振宗風;唐末四明知禮再興,自此分山家、山外二派,由於代有傳人,至今宗風猶存。

4.祖師代表:天台宗法系表(附註十五)

5.宗義:

(1)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一念妄心中,具有三千諸法,即十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各互具十界,成百界;此百界又具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而成千如是。這千如是,具有國土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的三世間,所以稱之三千世界,即一念之中,具足三千法門。

(2)一心三觀:此係北齊慧文所悟。以自己的一心,作為修觀的對象,即空觀、假觀、中觀,顯示三諦之理,更斷三惑(附註十六)

(3)三諦圓融:本宗對於宇宙萬有,悉以三諦說明。  

空諦──指宇宙本體,諸法自性,皆洞然虛寂,故言「空」。

假諦──

指一切因緣的作用,依正的現象,如同幻化,虛「假」故。

中諦──一切法不出法性,可統攝一切法,故言「中」。

空諦是破法,假諦是立法,中諦是泯絕對待法。三者互具互融,而稱此「三諦圓融」。

6.教判:智者大師立五時八教,係依《華嚴》、《法華》二經而立(見第六期「佛學問答」)。

7.特色:

(1)性具善惡:他宗專主性善,本宗主張性具善惡且通於十界,與他宗迥然不同。

(2)無情有性:本宗主張佛性遍法界,不分有情無情,草木礫塵,皆有佛性。

(3)四種三昧:常坐三昧(一行三昧)、常行三昧(般舟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4)二十五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5)十境:陰入界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慢境、二乘境、菩薩境。

(6)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二發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

8.行證:本宗一般通說有「五十二行位」。事實細分,則有通教三乘共十地及別教五十二位表(附註十七)。

(七)法相宗

1.宗名:說明一切事物的本體與現象,故名法相宗。又名唯識宗、瑜伽宗、有宗、慈恩宗。

2.經論:依據六經十一部(附註十八)。

3.簡史:本宗於佛入滅後九百年,無著由阿踰陀國講堂,每夜升兜率天聽彌勒講《瑜伽師地論》,而弘傳「瑜伽宗」,傳到世親、護法、勝友、戒賢後,方由赴印求法的玄奘學得五部大論(《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莊嚴經論頌》、《辨中邊論頌》、《金剛般若經論》)和十支論。回中國後,大事弘揚法相宗,繼之有窺基集大成,圓測弘至韓國、日本。宋以後提倡者漸少,明代方又復興。

4.祖師代表:法相宗法系表(附註十九)

5.宗義:

(1)萬法唯識:萬法皆由「識」所變現。一切法的生起,心識的影響力最大。境與識也是相對立的,但離「識」外,並無真實之「境」。萬法唯識,即世界一切現象皆為內心所變現,心外無獨立之客觀存在。

(2)五位百法:本宗說明宇宙萬有的一切,採五位百法的分類。詳見五位百法、三科與百法關係表(見本冊第八期「佛學問答」)。

(3)八識四智:體解諸法唯識,目的為「轉識成智」成就佛果。八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及末那識、阿賴耶識。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

(4)五法三性:五法,以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的五種分法,係以四智加上清淨法界,而成五法。

三性,總括諸法之性相為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另有三無性,指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在《成唯識論》中說到「三性」與「五法」相攝(附註二十)

(5)五重唯識(附註二一)

6.教判:本宗依據《解深密經》,立「三時教判」(見第六期「佛學問答」)。

7.特色:

(1)四分:從主觀的精神,去認識客觀的對象,有四分說: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2)三境:客觀的境,則有三類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3)種子薰習與現行:宇宙萬有是「唯識」所現,而根源在阿賴耶識(喻為種子),經過薰習,即前七識的擊發相應,而顯現作用(現行)的三者同體相繫的關係。

8.行證:本宗立四十一位(見第四期「佛學問答」)。

(八)真言宗

1.宗名:本宗依據《大日經》、《蘇悉地經》等,闡明大日如來自內證祕密境界的真言教法,故名真言宗。又名密宗、開元宗。(開元三大士傳來密法故)

2.經論(附註二二)

3.簡史:毗廬遮那如來說內證境界,金剛薩埵結集其言教藏於南印度鐵塔。世尊入滅後七百年,龍樹開鐵塔,親晤金剛薩埵而得法弘傳。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傳入中國,成為真言宗的開始。爾後日僧空海傳密到日本,稱東密;由印度直接傳入西藏稱西密,或藏密。現已弘傳到世界。

4.祖師代表:真言宗法系表(附註二三)

5.宗義

(1)六大體大:以地、水、火、風、空、識六法為宇宙之本體,諸法緣起的根源。

四曼相大:以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四曼為法界諸法之相狀。

(3)三密用大:以身密、語密、意密等三密,為宇宙法界之業用。

6.教判:本宗因日本空海大師,依據《大日經》而立「十住心」教判(見第六期「佛學問答」)。

7.特色:

(1)即身成佛:本宗開即身成佛教法,以諸佛法身與我身無異,同於六大無礙,故我與諸佛法身平等無二,不必如化佛所說法門,累劫勤修方成佛果。

本宗修法講究:發菩提心、投華得本尊佛、灌頂傳法、印契本誓、真言持咒、各類觀想(如字輪觀、三密觀、阿字觀等)。

8.行證:六無畏、十地與三劫,出自《大日經》(附註二四)

(九)綜說

1.大乘八宗各有其修行方法,以偈標出各宗的特點:

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星雲大師講演集》)

2.按行解所重分十宗(附註二五)

本科作業

佛教對宇宙現象,有所謂「緣起論」之說,因此各宗派有不同的緣起觀。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各屬於哪一宗派之學說?並比較各類緣起之異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