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回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104-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共8冊) /
- 106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3 /
- p21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九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
- p286 【科目三】佛學問答(9):佛門聖賢(一) /
- p286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 /
- p313 三、聖弟子
p313 三、聖弟子
【印度】
(一)龍樹菩薩
⒈基本資料:師在世年代,傳說不一,年壽又長。依學者研究推定,龍樹約生於西元 一五○~二五○年之間。南印度人。
2.出家因緣:師與友人,到王宮中行淫亂,幾乎被殺,才感悟「欲為苦本」而出家。
3.龍宮取經傳說:傳說普遍。印順法師著《龍樹龍宮取經考》,論證龍樹取經處在烏荼,這裡在大海邊,傳說是龍王往來的地方。有神奇的塔,傳說是龍樹從龍宮取來的,這裡是善財童子的故鄉,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有關。
4.所造的論典:龍樹所造論典流傳在北方,經西域傳入中國。
(1)西元五世紀初,譯出四部:*1《中論》四卷 、*2《十二門論》一卷、*3《大智度論》一百卷、*4《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
(2)西元七、八世紀,發現藏文譯本,主要有「五正理聚」:*1《根本中論頌》、*2《六十頌如理論》、*3《七十空性論》、*4《迴諍論》、 *5《廣破論》。師造論之多,世所罕見,遂有「千部論主」的美稱。
⒌重要思想
(1)龍樹學派被稱為中觀派,提出「中道緣起」,貫通緣起與空性。龍樹重空性,而說緣起與空性,不是對立,而是相成的。其關鍵在沒有自性,緣起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以是空的。緣起即空,也就是世間即涅槃。
(2)二諦:「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3)龍樹會通了《般若經》的性空、但名,《阿含經》的中道、緣起,也是其貫通了大乘佛法與原始佛法,互不相礙。
(4)一切法義的成立,不是為了論議,論議是可破的,唯有修行以契入實相(第一義),才是龍樹論意的所在。
(5)大乘的修行,一切依般若為導,然得無生忍菩薩,重於方便。
(6)佛教史上的地位:
*1付法藏第十三祖
*2於中國、日本,尊為八宗之祖
*3中觀派之祖
*4千部論主
(二)世親菩薩
⒈基本資料:四、五世紀頃,北印度人。與其兄無著,初在「有部」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義。研究《大毗婆沙論》,而作《俱舍論》。最初抨擊大乘佛教,後以無著方便開示,始「回小向大」,弘揚大乘。
2.世親的著作:傳說有小乘論五百部,大乘論五百部,故有「千部論師」之稱,如今傳存的,在《大正藏》收有二十七部,《西藏大藏經》收有三十三部,其中較重要如下:
(1)《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2)《唯識三十頌》一卷
(3)《唯識二十論》一卷
(4)《佛性論》四卷
(5)《攝大乘論釋》十卷
(6)《辯中邊論》三卷
(7)《十地經論》十二卷
(8)《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
(9)《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一卷
(10)《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11)《涅槃論》一卷
3.重要思想
(1)唯識學的集大成者:自彌勒到無著所完成的是「種子識」變現的唯識學;到了世親即為「分別識」變現的唯識學。後世唯識學者,多用世親之說,以為世親才是唯識學的集大成者,以《唯識三十論》為代表作。無著的流派,在中國則另成「攝論宗」。
(2)世親有小乘與大乘兩種立場。在大乘的範圍內,又有不同的立場:
*1註解《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等。
*2對阿賴耶識思想及如來藏思想都有涉及。在二者之間,雖重阿賴耶,但與無著不同,因為無著的論書中,未曾發現如來藏、本有佛性、常樂我淨等意趣,而世親的《十地經論》、《佛性論》,明白地宣揚這些教義。
4.佛教史上的地位
(1)千部論主。
(2)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創始人之一。
⒌古世親與新世親的考證:據現代學者的考證,「新世親」是說一切有部,著《俱舍論》的論師;「古世親」是無著之弟,瑜伽行派之論師。歷來將二人混同之因,係因真諦所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中以兩人為一人,其中間部分主要是「新世親」的資料,前後部分則為「古世親」的資料。
【中國】
(一)道安大師──中國佛教的開拓者
1.小傳
(1)東晉佛教初期之中心人物(當時正逢亂世)。
(2)生於東晉永嘉六年(三一二),一說建興二年(三一四),太元十年(三八五)示寂,世壽七十四歲。
(3)常山扶柳人(河北正定縣南方),四歲父母雙亡,由義兄孔氏撫養成人。
(4)十二歲出家,三年田間耕役,毫無怨尤,求師經教。初以一卷五千餘言《辯意經》,又以萬言《成具光明定義經》與他,於一天之中皆能解、能誦,師父大驚,深自肯定道安的才能。
(5)二十四、五歲時會見佛圖澄,佛圖澄一見道安,深為賞識,與之談話終日。
(6)「漆道人語驚四鄰」,佛圖澄講演經義,道安複講,其貌不揚為眾所輕,然以辯才、智慧而驚大眾。稱「漆道人」、「崑崙子」,係因道安面色黝黑,眾人輕蔑之語。又道安左臂上多長一塊皮肉,故尊稱「印手菩薩」 。
(7)「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襄陽名士習鑿齒初次與道安會晤,二人相酬答的一段佳話。
(8)「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又半」,前秦苻堅戰勝後回到長安,對臣權翼所說的話。一人即道安,半人指習鑿齒。
(9)師於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多次宣講《放光般若經》,創建規模宏大的檀溪寺,並曾雕造佛像。
(10)被前秦苻堅,迎至長安,居五重寺,大事弘化。四年中,每年講《放光般若經》兩次。同時註經作序。
(11)慧遠為弟子中之上首,於襄陽陷落時,與弟子數十人往廬山安居,後成蓮宗之祖。
2.重要功績
(1)經典的註疏與撰寫經序(收錄在《出三藏記集》的經序中)。在中國佛教史上,尊之為註釋佛典之祖。
(2)編著佛典目錄──《綜理眾經目錄》,可謂佛教目錄學之始。
(3)開始倡行「釋姓」為沙門之共姓。
(4)制定「僧尼軌範」,成為佛門憲章。舉出三條例:
*1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
*2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法。
*3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5)就譯經工作的困難,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以促進翻譯家注意。
(6)亂世中兩度分散徒眾,擴張佛教布教的領域。
【參考資料】
1.《出三藏記集》卷十五 僧佑
2.《名僧傳》卷五 寶唱
3.《高僧傳》卷五 慧皎
4.《釋道安研究》 宇井伯壽
5.《中國佛教史上的釋 塚本善隆
6.〈中國佛教的研究第一 橫超慧日之論文
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八章釋道安》 湯用彤
8.《中國佛教通史˙第五章釋道安》 鎌田茂雄
9.《中國歷代思想家˙道安》(十七) 藍吉富著,王壽南編 商務
10.《佛光大辭典》「道安」條 頁五六二五下
(二)鳩摩羅什──中國佛教的譯經大師
⒈小傳
(1)生卒年說法不一,約東晉時代龜茲人。
(2)父親鳩摩羅炎出家後,為龜茲王奉迎為師,與王妹耆婆結婚,生羅什。
(3)出家與參學
*1七歲隨母出家,從佛圖舌彌學《阿毗曇經》。
*2九歲至罽賓,師事槃頭達多,從其學習《雜藏》、《中阿含》、《長阿含》 等。
*3曾入宮與外道辯論,令其屈服而備受讚賞。
*4十三歲在疏勒學習有部之《發智論》、六足論、《增一阿含》等。 王特請羅什開座講《轉法輪經》。
*5隨須利耶穌摩學習「大乘教與空觀思想」,並學中觀宗三論,此是羅什的思想由小乘步入大乘的轉捩點。
*6龜茲時代──
A.集眾宣講方等諸經,闡示「諸法皆空,假名無實」之理。
B.於宮中受戒,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
C.苻堅遣呂光迎羅什,呂光割據凉州,苻堅亡,呂光自立為主,迫羅什破戒於宮中,因之講經自譬如臭泥中蓮華,請大家「但採蓮華,勿取臭泥」。
*7凉州時代──
A.凉州十七年當中學會漢語,為晚年長安的翻譯事業尊定基礎。
B.僧肇來此向羅什學習教義。
*8長安時代──
A.姚興迎羅什至長安,於逍遙園西明閣從事翻譯工作。
B.西元四○六年移住長安大寺,譯《維摩經》、《法華經》、《中論》 《十二門論》、《成實論》等經論。
(4)圓寂
*1西元四一三年,於長安臨終時,自覺四大不調,三度日誦神咒,終力不逮,其言:「我以愚誠之身謬當傳譯,如所譯經不謬,焚身之後舌當不壞 。」後於逍遙園荼毗,其舌果不爛壞。
*2圓寂前譯有三百餘卷經論,只有《十誦律》未能充分整理。
2.重要思想
(1)重般若經論:譯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維摩詰經》,系統介紹中觀學說。
(2)斥小乘之學:駁斥小乘「有部」論說,羅什曾習「有部」經論,後棄而就大乘之學。
(3)明無我:羅什譯《中論》、《百論》之後,大為闡明「無我」思想。
(4)主畢竟空:畢竟空,掃除一切相,既遣於有、又復空空,既「非有非無」、亦「無生無滅」;小乘觀法「生滅」為無常 ,大乘則以「不生不滅」為無常。
⒊翻譯著作:據《出三藏記集》卷三,共譯經三十五部二九四卷,其內容省略不列 。
4.弟子
(1)弟子有三千名之多,當時譯場中最少也有五百沙門從事翻譯,甚至譯《思益經》時,共集二千餘僧參與。
(2)眾多弟子中,後人譽稱門下「四聖」、「八俊」、「十哲」,分別是:
*1四聖:道生、僧肇、道融、僧叡。
*2八俊:四聖外,加上道憑、道影、慧嚴、慧觀。
*3十哲:八俊再加上道恆、道標。
⒌重要貢獻
(1)為中國佛教帶來龍樹、提婆──中觀系的「一切皆空」教說。
(2)羅什開始譯出《中論》、《智論》等重要大乘論典。且譯出龍樹、提婆的傳記,乃翻譯印度高僧傳之肇始。
(3)羅什的出現與譯經事業,使中國佛教教理展開不同型態的發展,故為中國譯經史上劃時代的偉大翻譯家。
【參考資料】
1.《出三藏記集》卷十四
2.《高僧傳》卷二
3.《晉書》卷九十五
4.《中國佛教通史》(二) 第三章鳩摩羅什 鎌田茂雄著
5.《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湯用彤著
6.《佛光大辭典》「鳩摩羅什」條 頁五七○九中
- 104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1
- p030 【自序】寄語佛光人/星雲大師
- p034 編者的話
- p0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一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 p038 師父的一封信:度眾須有願力
- p040 【科目一】經論介紹(1):《法苑珠林》
- p054 【科目二】月分數學(1):法數「一」
- p054 一、一刀三禮
- p055 二、一大事因緣
- p057 三、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 p059 四、一水四見
- p061 五、一切智者
- p062 六、一心二門
- p064 七、一代時教
- p066 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p067 九、一心三惑
- p069 十、一心三觀
- p071 十一、一心三智
- p073 十二、一念三千
- p082 【科目三】佛學問答(1):如何做好三寶弟子
- p082 一問:三寶種類有哪些?
- p082 二問: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 p085 三問:何謂結集?
- p089 四問:佛教史上著名的四大論師?
- p089 五問:佛教有哪些修持法門?
- p102 附註一、三寶的種類
- p104 附註二、四聖諦
- p106 附註三、十二因緣
- p108 附註四、三法印與四法印
- p109 附註五、四大論師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1):《禪門日誦》
- p110 前言
- p111 一、彌勒菩薩偈
- p112 二、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 p114 三、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 p115 四、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 p118 附錄:詩偈教唱
- p122 四、古德法語配合歌調二十首(原為「唱頌錄音帶」)
- p12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期(一九九二年二月)
- p130 師父的一封信:再忙都要讀書
- p134 【科目一】經論介紹(2):《禪林象器箋》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2):法數「二」
- p154 一、二真如
- p156 二、二覺
- p158 三、二見
- p159 四、二執
- p160 五、二空
- p164 六、二種生死
- p166 七、二障
- p167 八、二入四行
- p170 九、二鼠囓藤
- p171 十、二諦
- p172 十一、二種懺悔
- p175 十二、二種舍利
- p178 【科目三】佛學問答(2):佛教經典翻譯與宗派的發展
- p178 六問:何謂三藏十二部經典?
- p179 七問:印度原始佛教之後,曾分為幾個宗派?
- p188 八問:中國佛教中四大經典翻譯家是指何人?
- p190 九問:佛教基本戒律是什麼?
- p190 十問:什麼是禪?禪門各家禪法有何不同?
- p198 附註一、十二部經
- p199 附註二、四大譯師
- p200 附註三、五戒
- p202 附註四、南宗惠能派下五家七宗
- p204 【科目四】佛教詩偈(2):《西齋淨土詩》一一○首
- p232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三期(一九九二年三月)
- p234 師父的一封信:善用時間用功
- p238 【科目一】經論介紹(3):《經律異相》
- p246 【科目二】月分數學(3):法數「三」
- p246 一、三事人勝諸天
- p248 二、三周說法
- p258 三、三益
- p260 四、三大
- p262 五、三細六粗
- p266 六、三輪體空
- p268 七、三能變
- p269 八、三類境
- p272 九、三量
- p274 十、三分別
- p276 十一、三性
- p279 十二、三無性
- p284 【科目三】佛學問答(3):佛教的「時間」與「煩惱」說
- p284 十一問:佛教的時間有哪些?
- p292 十二問:佛教說的「煩惱」究竟為何?
- p312 附註一、各經論從一晝夜至最小時間單位
- p313 附註二、各經論對「劫」的分類
- p313 附註三、晝夜六時表
- p314 【科目四】佛教詩偈(3):《指月錄》二十首
- 105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2
- p014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四期(一九九二年四月)
- p016 師父的一封信:成就歸於大眾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4)
- p020 《妙法蓮華經》
- p030 附註:《法華經》概要表解
- p032 【科目二】月分數學(4):法數「四」
- p032 一、四修
- p034 二、四魔
- p036 三、四證淨
- p038 四、四馬喻
- 附錄:《良馬喻經》表解
- p042 五、四分
- p046 六、四法界
- p049 七、四記答
- p052 八、四光喻智
- p053 九、四慧
- p054 十、四攝法
- p057 十一、四悉檀
- p058 十二、四事不可久保
- p062 附註:四悉檀與四阿含比較表
- p064 【科目三】佛學問答(4):四十業處與修道階位
- p064 十三問:何謂四十業處?
- p064 一、十遍
- p074 二、十不淨
- p078 三、十隨念
- p082 四、四無量
- p085 五、四無色
- p086 六、食厭想
- p088 七、四界差別
- p092 十四問:佛教中的修道階位是指什麼?
- p092 前言
- p092 一、各經論談的修道階位
- p103 二、各宗派所提到的修道階位
- p110 附註一、四十業處表
- p112 附註二、與四十業處相關的禪定類別層次表
- p114 附註三、大乘經典菩薩階位表
- p115 附註四、成實宗證入階位表
- p116 附註五、天台宗菩薩五十二階位表
- p118 附註六、華嚴宗三生成佛行證表
- p120 附註七、法相宗四十一位表
- p122 附註八、淨土宗三輩九品階位表
- p124 【科目四】佛教詩偈(4):《十牛圖頌》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五期(一九九二年五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鍛鍊磨出實力
- p144 【科目一】經論介紹(5):《唯識三十論》
- p144 《唯識三十論》
- p152 附註:《唯識三十論》大綱
- 附錄一:《八識規矩頌》(表解)
- 附錄二:《大乘百法明門論》(表解)
- 附錄三:《唯識三十頌》分科全圖(表解)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5):法數「五」
- p154 一、五位
- p158 二、五根
- p160 三、五分香
- p162 四、五欲
- p165 五、五蓋
- p167 六、五蘊
- 附錄:《五蘊譬喻經》(表解)
- p172 七、五體投地
- p174 八、五味
- p178 九、五時八教
- p188 十、五教十宗
- p196 十一、五重玄義
- p200 十二、五性
- p205 附註:五分法身表
- p206 【科目三】佛學問答(5):世間觀與諸佛誓願
- p206 十五問:佛教的「世間觀」為何?
- p206 一、世間的結構
- p214 附註一、三界表解
- p222 二、世間的分類
- p222 三、佛國世界
- p224 十六問:何謂諸佛誓願?有什麼種類?
- p224 一、概說
- p225 二、誓願的種類
- p226 三、諸佛菩薩誓願
- p256 附註:藥師琉璃光佛十二大願表解
- p258 【科目四】佛教詩偈(5):《碧巖錄》三十首
- p28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六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 p282 師父的一封信:佛教走向國際
- p288 【科目一】經論介紹(6):《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附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表解)
- p298 【科目二】月分數學(6):法數「六」
- p298 一、六相圓融
- p303 二、六行觀
- p304 三、六妙門
- p308 四、六十心
- p309 五、六成就
- p312 六、六即
- p316 七、六根互用
- p318 八、六窗一猿
- p320 九、六種散亂
- p322 十、六念法門
- p324 十一、六物
- p328 十二、六隨眠
- p332 附註一、一真法界表
- p334 附註二、六行觀表
- p335 附註三、有漏智與無漏智表
- p336 附註四、四禪與四無色界定止觀力量對照表
- p337 附註五、六即位與五十二位、八位關係表
- p338 【科目三】佛學問答(6):教相判釋與叢林修持
- p338 十七問:何謂教判?
- p338 前言
- p339 一、佛教原典中的判教思想
- p339 二、中國及日本佛教的宗派教義與學說之判教思想
- p345 三、由「佛教分期」區分的判教法
- p348 四、由「佛教弘傳區域」區分的判教法
- p349 五、由「佛教教義性質」區分的判教法
- p350 十八問:何謂科判?
- p350 前言
- p350 一、序分
- p351 二、正宗分
- p355 三、流通分
- p356 十九問:傳統佛教叢林中,有些什麼修持活動?
- p356 一、經單閱藏
- p357 二、禁足山居
- p357 三、禪堂參學
- p360 四、結夏安居
- p360 五、閉關靜修
- p361 六、過午禁食
- p361 七、五堂功課
- p362 八、齋儀五觀
- p363 九、四種威儀
- p364 十、布薩誦戒
- p366 十一、般舟三昧
- p366 十二、禮拜行儀
- p369 十三、小參座談
- p369 十四、說法陞座
- p371 十五、朝山行腳
- p372 十六、普坡作務
- p374 附註一、《解深密經》之「三時」判表
- p374 附註二、天台宗「五時八教、五時五味」關係表
- p376 附註三、華嚴宗「五教、十宗、日出三照」關係表
- p377 附註四、法相宗「三教」判表
- p377 附註五、律宗「化制二教」判表
- p378 附註六、日本真言宗「十住心」表
- p379 附註七、印度佛教判教表
- p380 【科目四】佛教詩偈(6):《全唐詩》及諸禪師《語錄》等二十首
- 106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3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七期(一九九二年七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堅固信心堤防
- p016 【科目一】經論介紹(7):《景德傳燈錄》
- p026 【科目二】月分數學(7):法數「七」
- p026 一、七聖財
- p030 二、七佛通戒偈
- p032 三、七滅諍
- p034 四、七不退法
- p037 五、七番共解
- p040 六、七種二諦
- p044 七、七轉識
- p046 八、七最勝
- p048 九、七種禮佛
- p050 十、七堂伽藍
- p054 【科目三】佛學問答(7):大乘八宗
- p054 二十問:何謂大乘八宗?
- p077 附註一、四律五論
- p078 附註二、律宗法系表
- p080 附註三、戒法
- p081 附註四、南山宗三祇五十二位之四位表
- p082 附註五、三論宗法系表
- p083 附註六、三時
- p083 附註七、三經一論
- p084 附註八、修持目標——極樂世界表
- p086 附註九、三輩九品
- p088 附註十、禪宗法系表
- p089 附註十一、《華嚴經》版本、作者與譯者
- p090 附註十二、華嚴宗法系表
- p092 附註十三、三時五教十宗、五教修行位
- p095 附註十四、天台宗主要經論
- p096 附註十五、天台宗法系表
- p098 附註十六、一心三觀
- p100 附註十七、通教三乘共十地、別教五十二位表
- p102 附註十八、法相宗六經十一論
- p103 附註十九、法相宗法系表
- p104 附註二十、五法三性、五法三身
- p105 附註二一、五重唯識
- p106 附註二二、真言宗經論
- p107 附註二三、真言宗法系表
- p108 附註二四、六無畏、十地與三劫
- p109 附註二五、十宗與八宗之分類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7):《羅湖野錄》等二十首
- p12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八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 p128 師父的一封信:功德是無量壽
- p132 【科目一】經論介紹(8):《洛陽伽藍記》
- p140 【科目二】月分數學(8):法數「八」
- p140 一、八種塔
- p142 二、八還辯見
- p146 三、八風
- p148 四、八大人覺
- p150 五、八福田
- p152 六、八種言
- p156 七、八關齋戒
- p157 八、八不中道
- p160 【科目三】佛學問答(8):佛教的宇宙分類與唯識百法
- p160 二一問:佛教對宇宙萬法如何分類?
- p164 二二問:何謂「唯識百法」?
- p186 附註一、三科關係圖、色蘊表、十一色法表
- p190 附註二、俱舍、成實、唯識之法相表
- p193 附註三、三科與百法的關係圖
- p194 【科目四】佛教詩偈(8):〈永嘉證道歌〉
- p194 永嘉證道歌──禪苑中的一朵奇葩
- p21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九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 p220 師父的一封信:佛光世紀的來臨
- p226 【科目一】經論介紹(9):《大唐西域記》
- p232 【科目二】月分數學(9):法數「九」
- p232 一、九橫
- p235 二、九食
- p242 三、九條衣
- p246 四、九緣生識
- p250 五、九喻
- p258 六、九年面壁
- p261 七、九品往生
- p263 八、九十六種外道
- p280 附註一、九緣與八識之關係
- p282 附註二、九品往生之情狀
- p286 【科目三】佛學問答(9):佛門聖賢(一)
- p286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
- p286 一、佛
- p294 二、菩薩
- p313 三、聖弟子
- p328 【科目四】佛教詩偈(9):《禪門諸祖師偈頌》二十首
- 107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4
- p00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期(一九九二年十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挑戰壓力的勇氣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10):《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034 附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p038 【科目二】月分數學(10):法數「十」
- p038 一、十句義
- p042 二、十大弟子
- p046 三、十乘觀法
- p055 四、十軍
- p056 五、十境
- p061 六、十種得地三昧
- p076 七、十玄門
- p087 八、十身
- p097 附註一、新十玄門
- p098 附註二、新、古十玄門之異同
- p100 【科目三】佛學問答(10):佛門聖賢(二)
- p100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續第九期)
- p100 三、聖弟子
- p137 四、居士
- p152 【科目四】佛教詩偈(10):《無門關》二十首
- p16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一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 p168 師父的一封信:接受的智慧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1):《解深密經》
- p184 附註:《解深密經》境、行、果大綱表
- p186 【科目二】月分數學(11):一至十期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一)
- p186 前言
- p187 一、佛
- p188 二、法
- p206 附註:各宗修行的方法
- p210 【科目三】佛學問答(11):十法界
- p210 二四問:佛教中「十法界」所指為何?
- p212 【科目四】佛教詩偈(11):《從容錄》二十首
- 108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5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二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修行是自他受用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2):《百喻經》
- p025 附註:《百喻經》教化對象與經號對照表
- p028 【科目二】月分數學(12):一至十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二)
- p028 三、僧
- p034 【科目三】佛學問答(12):常見的法器用物
- p034 二五問:佛教叢林中常見的法器用物有些什麼?
- p060【科目四】佛教詩偈(12):歷代文學家詩偈二十首
- p074 佛光山傳燈學院寒假叮嚀(一九九三年一至二月)
- p076 師父的一封信:用恭敬心求法
- p08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三期(一九九三年三月)
- p090 師父的一封信:散發觀音的熱力
- p096 【科目一】月分數學(13):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菩薩」
- p096 前言
- p096 一、一句投火」
- p097 二、二種殊勝」
- p099 三、三種發心」
- p100 四、四種困難」
- p103 五、五行
- p105 六、六種巧方便
- p109 七、七相憐憫
- p110 八、八種辯才
- p112 九、九種差別
- p113 十、十無盡藏
- p116 【科目二】僧事百講(1):叢林制度(一)
- p116 前言
- p116 一、請職圓職
- p118 二、期頭期尾
- p119 三、進堂出堂
- p120 四、巡寮告眾
- p121 五、掛單接眾
- p124 六、上客雲水
- p125 七、普茶談話
- p126 八、派下本山
- p127 九、晉山住持
- p129 十、香期例假
- p130 【科目三】佛學譬喻(1):《大智度論》之譬喻(一)
- p130 前言
- p131 一、菩薩道之喻(一)
- p136 二、般若波羅蜜之喻(一)
- p137 三、布施之喻
- p141 四、禪定之喻
- p143 五、五欲之喻
- p148 【科目四】佛門法語(1):善導大師及永明延壽禪師法語選
- p148 前言
- p148 一、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
- p154 二、永明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
- p17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四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 p172 師父的一封信:佛法人間化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3):史傳類佛典
- p176 前言
- p176 一、《弘明集》
- p180 二、《廣弘明集》
- p184 三、《高僧傳》
- p188 四、《續高僧傳》
- p190 五、《敕修百丈清規》
- p194 【科目二】僧事百講(2):叢林制度(二)
- p194 前言
- p194 一、剃髮染衣
- p195 二、剃度祖庭
- p198 三、授記傳法
- p199 四、受戒常住
- p200 五、戒臘法臘
- p201 六、東西二單
- p203 七、叢林建築
- p206 八、五家七派
- p210 九、叢林三門
- p212 十、寺院庵堂
- p214 附註一、八宗祖庭一覽表
- p218 附註二、棲霞寺佛祖源流
- p222 附註三、佛光山開山大師傳法典禮程序
- p224 附註四、《敕修百丈清規》兩班位
- p225 附註五、伽藍七堂配置圖
- p228 【科目三】佛學譬喻(2):《大智度論》之譬喻(二)
- p228 一、般若波羅蜜之喻(二)
- p230 二、六度相攝之喻(一)
- p232 【科目四】佛門法語(2):蓮池大師及省庵大師法語選
- p232 一、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 p242 二、省庵大師(一六八六~一七三四)
- 109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6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五期(一九九三年五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共生的地球人
- p018 【科目一】月分數學(14):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佛」
- p018 前言
- p018 一、一體三身自性佛
- p020 二、二佛並坐
- p021 三、三無差別
- p023 四、四無所畏
- p025 五、五種甚深
- p026 六、六方諸佛
- p027 七、七勝事
- p029 八、八相成道
- p031 九、九惱
- p034 十、十力
- p038 【科目二】僧事百講(3):寺務法會(一)
- p038 一、法堂丈室
- p039 二、各種稱呼
- p046 三、請假類別
- p049 四、如意病寮
- p050 【科目三】佛學譬喻(3):《大智度論》之譬喻(三)
- p050 前言
- p050 一、六度相攝之喻(二)
- p052 二、菩薩道之喻(二)
- 附錄:佛經表解《佛說布施經》
- p058 【科目四】佛門法語(3):《六祖壇經》法語選
- p058 引言
- p061 一、法語選註
- p084 二、生平略記
- p084 三、參考資料
- p086 【科目五】佛學問答(13):辭彙解釋(一)
- p086 前言
- p086 一、懺悔
- p096 二、發願
- p114 三、回向
- p12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六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 p12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上)
- p130 【科目一】經論介紹(14):譬喻類的佛典
- p130 前言
- p130 一、《法句譬喻經》
- p134 二、《賢愚經》
- p138 三、《大莊嚴經論》
- p142 四、《雜寶藏經》
- p145 五、《撰集百緣經》
- p150 【科目二】佛學問答(14):辭彙解釋(二)
- p150 一、業
- p162 二、緣起
- p172 【科目三】僧事百講(4):寺務法會(二)
- p172 前言
- p172 一、打齋供眾
- p174 二、齋䞋供養
- p175 三、臘八齋粥
- p177 四、供養種類
- p179 五、普坡勞作
- p180 六、書條連絡
- p180 七、莊頭道糧
- p181 八、塔主祭堂
- p181 九、殿堂聯語
- p185 十、禪淨佛七
- p188 【科目四】佛學譬喻(4):「菩提心」之譬喻
- p189 前言
- p189 一、菩薩之喻
- p190 二、勝於二乘之喻
- p192 三、功德之喻
- p193 四、濟度眾生之喻
- p194 五、威德之喻
- p194 六、智慧之喻
- p195 七、斷煩惱之喻
- p196 八、清淨無礙之喻
- p198 【科目五】佛門法語(4):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法語選
- p198 一、紫柏大師(一五四三~一六○三)
- p210 二、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 p24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七期(一九九三年七月)
- p24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下)
- p248 【科目一】月分數學(15):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僧」
- p248 前言
- p248 一、一生參學事
- p249 二、二種遠離
- p250 三、三軌
- p251 四、四大譯經家
- p252 五、五備
- p253 六、六法師
- p254 七、七穢行
- p257 八、八備十條
- p259 九、九祖相承
- p260 十、十德
- p262 【科目二】佛學問答(15):三學
- p262 一、何謂三學
- p263 二、分述三學
- p270 三、總說三學
- p271 四、結語
- p274 【科目三】僧事百講(5):叢林四十八單
- p274 一、列職序職
- p275 二、四十八單
- p283 三、四大寮口
- p284 四、維那行事
- p286 五、客堂行事
- p286 六、衣缽行事
- p287 七、庫房行事
- p287 八、上堂上供
- p290 【科目四】佛學譬喻(5):「善知識」之譬喻
- p290 前言
- p290 一、定義
- p291 二、種類
- p292 三、譬喻
- p296 【科目五】佛門法語(5):〈信心銘〉法語選
- 110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7
-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八期(一九九三年九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養成聽話的習慣
- p024 【科目一】經論介紹(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五經典
- p024 前言
- p024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p027 二、《六祖壇經》
- p029 三、《維摩詰所說經》
- p032 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p037 五、《地藏菩薩本願經》
- 附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表解
- 附錄二、《維摩詰所說經》表解
- 附錄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表解
- 附錄四、《地藏菩薩本願經》表解
- p042 【科目二】佛學問答(16):六度
- p042 一、何謂六度?
- p044 二、分述六度
- p074 三、結語
- p076 【科目三】僧事百講(6):常見的經懺佛事
- p076 前言
- p076 一、三時繫念
- p080 二、蒙山施食
- p081 三、瑜伽燄口
- p084 四、水陸法會
- p087 五、盂蘭盆會
- 附錄:《佛說盂蘭盆經》表解
- p088 六、三壇大戒
- p089 七、佛誕浴佛
- p091 八、供佛齋天
- p092 九、各種懺儀
- p100 十、生亡普佛
- p102 附註一、傳戒正範
- p104 附註二、大齋天布位簡圖
- p106 【科目四】佛學譬喻(6):《雜阿含經》中「無始生死輪轉」之譬喻
- p112 【科目五】佛門法語(6):中峰明本禪師與洞山良价禪師法語選
- p112 前言
- p112 一、中峰明本禪師(一二六三~一三二三)
- p122 二、洞山良价禪師(八○七~八六九)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九期(一九九三年十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熱忱傳播佛法
- p146 【科目一】月分數學(16):佛光四句偈
- p146 前言
- p146 一、一如(平等)
- p147 二、二善三福(淨)
- p150 三、三緣慈悲(慈悲)
- p151 四、四恩(感恩)
- 附錄:《父母恩重難報經》表解
- p153 五、五百大願(大願心)
- p154 六、六法令他歡喜(喜)
- p155 七、七種捨(捨)
- p158 八、八句義(禪)
- p159 九、九種相戒(戒行)
- p164 十、十忍( 忍)
- p166 【科目二】佛學問答(17):三法印
- p166 一、何謂三法印?
- p167 二、三法印的內容
- p173 三、三法印的正確認知
- p178 【科目三】僧事百講(7):寺務法會(三)
- p178 一、開塔祭祖
- p180 二、荼毗葬禮
- p182 三、灑淨安基
- p185 四、開光落成
- p186 五、八關齋戒
- 附錄:《佛說八關齋經》表解
- p188 六、菩薩誦戒
- p191 七、皈依三寶
- p192 八、傳授五戒
- p195 九、菩薩戒會
- p202 【科目四】佛學譬喻(7):經典中「身」、「五取陰」之譬喻
- p202 前言
- p202 一、身之喻
- p206 二、五取陰之喻
- p212 【科目五】佛門法語(7):大慧宗杲禪師與善慧大士法語選
- p212 一、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 p222 二、傅翕──善慧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
- 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8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期(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處處是道場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6):《阿含經》等五經典
- p018 一、《阿含經》
- p021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 附錄:佛經表解《大方廣佛華嚴經》
- p025 三、《大般涅槃經》
- p030 四、《大般若經》
- p036 五、《圓覺經》
- p046 【科目二】僧事百講(8):法會種類與聖像
- p046 一、法會種類
- p056 二、聖像種類
- p068 【科目三】佛學譬喻(8):菩薩度眾生之譬喻
- p068 前言
- p068 一、四事養育
- p069 二、令得大福
- p070 三、知慧巧便
- p070 四、近善知識
- p071 五、無有貴賤
- p071 六、覆育一切
- p072 七、奉行眾善
- p072 八、禪度無極
- p076 【科目四】佛門法語(8):法語選輯
- p076 一、藏經法語
- p084 二、食肉說
- p09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一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 p092 師父的一封信:反省才能成長
- p096 【科目一】經論介紹(17):《大智度論》等五論著
- p096 一、《大智度論》
- p099 二、《中論》
- p103 三、《大乘起信論》
- p106 四、《俱舍論》
- p112 五、《天台四教儀》
- p114 【科目二】月分數學(17):修習佛法的要素
- p114 前言
- p114 一、一往再往(求法的態度)
- p115 二、二戒(戒)
- p116 三、三種信成就發心(信)
- p117 四、四依(思)
- p120 五、五種般若(慧)
- p122 六、六度萬行(行)
- p124 七、七種語(語)
- p126 八、八種聞經功德(聞法)
- p128 九、九種大禪(禪)
- p133 十、十大願王(願)
- p138 【科目三】僧事百講(9):法器用物
- p138 前言
- p138 一、海青袈裟
- p142 二、持具禮佛
- p148 三、蒲團拜墊
- p149 四、拂塵如意
- p151 五、佛龕念珠
- p154 六、梵唄讚偈
- p156 七、鐘板號令
- p157 八、雲板叫香
- p159 附註:禪門五家鐘板
- p160 【科目四】佛學譬喻(9):《雜阿含經》中「六根」之譬喻
- p161 前言
- p161 一、修行法門之喻
- p162 二、當依律儀之喻
- p163 三、如龜藏身之喻
- p166 【科目五】佛門法語(9):《清珠集》及《淨土極信錄》法語選
- p166 前言
- p166 一、《清珠集》
- p172 二、《淨土極信錄》
- p17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二期(一九九四年一月)
- p180 師父的一封信:有規矩成方圓
- p190 【科目一】僧事百講(10):各種修持活動
- p190 前言
- p190 一、經單閱藏
- p191 二、禁足山居
- p191 三、禪堂參學
- p194 四、結夏安居
- p197 五、閉關靜修
- p198 六、佛堂精舍
- p199 七、安眾封堂
- p200 八、過午禁食
- p200 九、五堂功課
- p201 十、齋儀五觀
- p204 【科目二】佛學譬喻(10):經典中「三毒」之譬喻
- p204 前言
- p204 一、貪
- p206 二、瞋
- p207 三、痴
- p210 【科目三﹞】佛門法語(10):虛雲和尚及圓瑛大師法語選
- p210 前言
- p210 一、虛雲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
- p228 二、圓瑛大師(一八七八~一九五三)
- p242 用功人的兩種難易
- 附錄:詩偈教唱(憨山德清大師等二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