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1 一、菩薩道之喻(一)

(一)阿羅漢、辟支佛,雖有無漏,利益事少。譬如一升酥雖精,不如大海水酪。

菩薩雖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無量。(卷三十三〈釋初品中到彼岸義〉,頁三○三中)

(二)菩薩志願,不以阿僧祇為拘;如世間及如、法性、實際、虛空等久住。菩薩心住世間,利益眾生故,亦如是久住,無有窮已。(卷三十三〈釋初品中到彼岸義〉,頁三○三下)

(三)譬如甘美果樹茂盛成就,人大歡喜,以樹有種種利益:有庇其蔭者,有用其華,食其果實。菩薩亦如是,能以離不善法,蔭遮三惡苦熱,能與人天富樂之華,令諸賢聖得三乘之果,是故歡喜。(卷三十五〈釋奉缽品〉第二,頁三一五上)

(四)如日天子憐憫眾生故,與七寶宮殿俱繞四天下,從初至終常不懈息,為眾生除諸冷濕、照諸闇冥,令各得所。菩薩亦如是,從初發心,常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度眾生無有懈息;除不善冷,乾竭五欲泥,破愚痴無明,教導修善業,令各得所。又日明普照,無憎無愛,隨其高下,深淺悉照。菩薩亦如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照明諸罪福業及諸果報。菩薩以智慧光明滅眾生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消。(卷三十五〈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頁三二二中)

(五)是菩薩先有惡口故,發菩薩心願言:「我永離口四過,行是道。」復次菩薩知是般若波羅蜜中,諸法無有定相,不可著,不可說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雖種種好語,非是佛法。譬如種種好藥,不能破病,不名為藥;趣得土泥等,能瘥病者,是名為藥。以是故,恐其謬錯故,不說無益之事。(卷三十九〈釋往生品〉第四之二,頁三四三下)

(六)菩薩欲為一切聖人主,故發大心,受一切苦,心堅如金剛不動故。「金剛心」者,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諸惡眾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瞋罵、謗毀、打擊閉繫,斫刺割截,心不變異。有來乞索頭、目、髓、腦、手、足、皮、肉,盡能與之;求者意猶無厭,更瞋恚罵詈,爾時心忍不動。譬如牢固金剛山,人來斸鑿毀壞,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卷四十五〈釋摩訶薩品〉第十三,頁三八三中)

(七)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為永滅。譬如空地有樹名舍摩梨,觚枝廣大,眾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觚,即時壓折。澤神問樹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拘盧樹上來,食彼樹果來栖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為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大懷憂畏;寧捨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眾及諸結使、惡業,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敗壞大乘心,永滅佛業。(卷二十七〈釋初品中大慈大悲〉,頁二六三中)

(八)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意、六神通、諸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為眾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淨樂因緣故。又如迦羅頻伽鳥,在㲉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雖未出無明㲉,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諸外道。(卷二十八〈釋初品中六神通等〉,頁二六七上)

(九)樂處生人多不勇猛、不聰明、少智慧。如欝怛羅越人,以大樂故,無出家、無受戒;諸天中亦爾。

是娑婆世界中,是樂因緣少,有三惡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難,以是故,易得厭心;見老、病、死至,心大厭患;見貧窮人,知先世因緣所致,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

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飲食雖好,而與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瑩治,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世界中,利智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養馬不乘,則無所任。(卷十〈十方菩薩來釋論〉第十五,頁一三○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