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1):《解深密經》

各位仁者:

本期的經論介紹,將為大家提供一部佛教大乘最初期的唯識經典《解深密經》。本經是印度瑜伽行派的根本經典之一,亦是中國法相宗的根本經典。本經除<序品以外>,其餘七品,均收錄於《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至七十八。且在《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重要唯識論典中,亦常被引用,故其思想影響於後世甚深。

一、經題與譯者

《解深密經》,略稱《深密經》,其梵語為珊地涅謨折那素怛纜(saṃdhi-nirmocana-sūtra),依其次第,應名《深密解經》。故亦有人譯為《深密解脫經》,亦有譯為《相續解脫經》、《解節經》等。

唐代窺基大師將《解深密經》稱為「經中之論」。因本經之組織、論說方式、論說主題,極類似「論」之形式,除對一切經律進行抉擇,並從境、行、果的角度對佛法深入闡釋。

「解深密」原梵文有三義:

(一)兩物相續義:指煩惱、念頭相續不斷。

(二)骨節相連義:指煩惱結縛猶如人的骨節一樣結節、打結、堅固。

(三)深密義:意為本經能夠解釋佛法奧義與佛果功德,可依此經來破除、解結上述的相續煩惱與堅固的妄想習氣,從而解脫一切微細煩惱,故稱為「解深密」,所以「解深密」也含有深密解脫之意──玄奘大師即取此「深密」義。進一步說明如下:

1.深密,即指深奧隱密之法義,謂此經解釋深奧隱密的法義。佛在餘經雖曾將諸法隱略而說,但未詳明解說。唯此經獨將一切法甚深奧義顯了說出,故此名「解深密」,由此經能解達甚深隱密的法義故。

2.解深密,亦名「深密解脫」。謂眾生無始以來,無明煩惱,妄想顛倒深纏深縛,難得解脫。而此經於〈分別瑜伽〉與〈地波羅蜜多〉二品中,廣令眾生從深幽細密之纏眠中解脫出來,且不同二乘之唯證「我空」,不解「法執」。故言:深密解脫,以能究竟解故。

3.解深密,謂能開解佛果甚深祕密之無上妙法。佛境界深奧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諸凡愚妄想所度、言辭所及;而此經能解佛果甚深境界、甚深功德,故名「解深密」。

本經五卷、八品,為唐朝玄奘三藏於貞觀二十一年(六七四),在西京弘福寺譯出。他在李唐初年,單身遊學西域十七年(一說十九年),請回梵本六百餘部,譯出七十餘部、千三百餘卷,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有偉大貢獻。

二、版本與流傳

本經五卷、八品,三萬多字。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頁六八八。唐代玄奘三藏譯。

本經的同本異譯,有四:

(一)《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四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冊,頁七一四。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即玄奘譯本之第七品。

(二)《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一卷,三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冊,頁七一八。譯者同前。即玄奘譯本之第八品。

(三)《深密解脫經》卷五、十一品,三萬多字。《大正藏》第十六冊,頁六六五。元魏.菩提流支譯。與玄奘譯同,而第二品分作四品。

(四)《佛說解節經》一卷、四品,四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冊,頁七一一,陳.真諦三藏譯。即玄奘譯本之第二品,而分作四品。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支那內學院刻印《解節經真諦義》一冊,錄「真諦註」於經文下。

根據圓測《解深密經疏》說,本經版本在印度應有兩種:「一者廣本,有十萬頌;二者略本,千五百頌。此經梵本唯一,隨譯者異,乃成四種。」故知在中國流通的幾種譯本,是依梵之「略本」所成,而無梵之「廣本」譯本。但十萬頌的廣本說,是可推知的,因為在真諦譯的世親《佛性論》中,多處引到《解節經》文,而均非本經所有,可見略本外別有廣本。

本經亦有西藏譯本。

本經註疏有多種。而現存者僅有唐代沙門圓測撰《解深密經疏》十卷(缺第十),三十二萬餘字。收錄於《卍續藏》第三十四、五冊。

三、價值與特色

本經為大乘佛教最初的重要唯識經典。在諸經中,其價值特色,有四點:

(一)分齊隱顯:如《金剛般若經》等,文義囫圇,雖經昭明太子釋成三十二分,後人猶斥之。此經雖文言幽賾,密義甚深,但條段晰然,如鏡眉目。

(二)敘說事理:如《法華》、《地藏》等經,多述本生、本事諸部。此經則屬論議、方廣,事少而理多。

(三)土眾穢淨:諸經所明大眾居處,或在淨土,或在穢土,或在穢土而入淨土。如華嚴之「即娑婆而顯華藏」,非離「堪忍」別有淨土;本經亦然,雖不離娑婆,而法會之眾皆住於出過世間之淨土。至於諸經大眾,或大或小,或大小俱集;本經則純是大機,以其聲聞眾亦為回小向大之不退菩薩故。

(四)詮旨偏均:如來一代時教,應病施藥,有偏有均,「般若」等偏於境,「華嚴」等偏於行果;本經於境、行、果三法,平等總施,理事雙顯。

太虛大師歎云:「《深密》一經,木鐸沙界;玄奘翻文,獨超眾師;研究法相,捨斯奚歸!」

四、內容與大意

本經共五卷八品,第一品為序分,第二品至第八品皆為正宗分,而無流通分,因在後幾品末已各有流通分之故。其中第二至第五,明「境」深密;第六至第七,明「行」深密;第八,明「果」深密。故境、行、果即全經之大綱(附註)。

本經內容大意:

(一)序品第一:記佛演說本經緣起。敘述佛陀於十八圓滿受用土,現出二十一種功德成就受用身時,薄伽梵住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與無量大聲聞眾,及無量菩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二)勝義諦相品第二:此品透過如理請問菩薩,說明勝義諦(真如)是離名言的有無二相。佛陀對法湧菩薩說勝義諦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境界、對善清淨慧菩薩說勝義諦超過諸行一異之性相、對善現菩薩說勝義諦為遍一切一味相。

(三)心意識相品第三:廣慧菩薩問佛陀:「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佛言:「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及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及阿賴耶識,不見積集及心,不見六根、六塵、六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此品敘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與心的名相,並闡明其與六識之俱轉。

(四)一切法相品第四:佛陀對德本菩薩說萬有諸法皆具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以說明雜染和清淨的法相。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五)無自性相品第五:佛陀對勝義生菩薩說諸三無自性相。此品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等三種無自性,明三性三無性相依的妙理,顯空有融和的大義,會一乘五姓(性)兩門,判三時教的隱密顯了、了義不了義。

(六)分別瑜伽品第六:佛陀對慈氏菩薩說止觀妙行,即於止中,觀以上所明實性、法相,皆是識性、識相,心外無別法。此品詳說止觀行,闡明識之所緣僅是唯識之所現。

(七)地波羅蜜多品第七:佛陀對觀自在菩薩說明十地菩薩,依次修十波羅蜜之行,為趣證佛果之因。此品具說菩薩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薩所應學事,所謂十波羅蜜多行,併明其所對治愚痴粗重,所經三大不可數劫。

(八)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佛陀對文殊菩薩問法身、解脫身、化身,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說明利生的妙因。菩薩修因,於十地斷變易生死,除二障,證二空,轉識成智,證菩提和入涅槃,分身塵剎,廣度眾生。

本科作業

何謂三時教判?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