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2 一、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一)生平介紹

宗杲禪師,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俗姓奚,安徽寧國人。

幼即警敏聰慧,十三歲,始入鄉校,一日與同窗投硯戲鬧,卻誤中先生之帽,因而賠錢償之且離校曰:「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便逕詣東山慧雲寺之慧齊出家。十六歲始落髮,隔年受具足戒,並遍閱諸家語錄,尤喜雲門文偃(八六四~九四九)、睦州道明(七八○~    八七七)(黃檗法嗣)之語。曾疑「五家本是一個達摩,何有許多門庭」?

十九歲開始遊方,先後參謁了洞山道微、湛堂文準,而深得曹洞宗旨。三十七歲時拜謁圓悟克勤,經半載,師大悟,圓悟禪師便著《臨濟正宗記》付囑之。師嗣法不久,奉師命分座說法,移住江西雲門庵,學徒雲集,由是叢林歸重,名振京師,丞相呂舜徒(呂好問,一○六四~一一三一)奏賜紫袈裟,並獲佛日大師之賜號。紹興七年(一一三七),應宰相張浚之請,住持徑山能仁禪院,諸方緇素雲集,門下二千餘人。

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侍郎張九成至能仁禪院習禪,偶論朝政,其時秦檜力謀與金人議和,主戰派的張侍郎便為大權在握的秦檜所害,師亦不能倖免。於是年被褫奪僧牒,流放湖南衡州;師乃趁此期間,廣集古尊宿之機語,以及其與門人間之語錄公案,輯成《正法眼藏》六卷。然十年後更被貶至廣東梅縣,其地瘴癘物瘠,然求道者仍各自帶糧追隨,師徒百餘人,斃命者過半,師猶以常道自處,怡然化度當地居民。

經五年獲赦,並勅住淅江阿育王山廣利寺,時師已年六十八歲,翌年恢復僧裝,七十一歲又奉勅移住徑山,道俗慕歸如舊,時有「徑山宗杲」之稱。七十三歲退居明月堂,受宋孝宗篤信,賜妙喜庵及大慧禪師號。又經二年示微恙,乃於親書遺偈時,擲筆委然入寂。世壽七十五、法臘五十八,謚號普覺禪師。

師辯才縱橫,平日致力於看話禪,亦即以考察公案、話頭,而求開悟之禪法。此看話禪一脈,即稱大慧派,乃臨濟宗楊岐方會──白雲守端──圓悟克勤之正統傳承的一支。

師之著作有《正法眼藏》、《大慧武庫》、及後人輯錄成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乃為研究臨濟禪機之絕佳資料。師之嗣法弟子九十餘人,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弘等人。

(二)法語選註

以下皆節錄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八一一~九四三)。

1.示清淨居士──李堤舉獻臣(頁八九○上~八九一下)

有一種人,早晨看經、念佛、懺悔,晚間縱口業罵詈*1人,次日依前禮佛懺悔,卒歲窮年,以為日課,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謂之斷相續心:「一斷永不復續,一懺永不復造」,此吾佛「懺悔」之意。學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註釋】

*1罵詈:惡言罵人。詈,音「ㄌ ㄧˋ力」。

2.示智通居士──黃提宮伯成(頁八九二下~八九三中)

知迷不悟,是大錯;執迷待悟,其錯益大。何以故?為「不覺」故迷;「執迷待悟」,乃不覺中又不覺,迷中又迷。決欲破此兩重關,請一時放下著;若放不下,迷迷悟悟,盡未來際,何時休歇!

3.示羅知縣(孟弼)(頁八九七中~八九八中)

聰明利智之士,往往多於腳根下蹉過此事,蓋聰明利智者,理路通,纔聞人舉著箇中事,便將心意識領覽了。及乎根著實頭處,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卻將平昔心意識學得底引證。要口頭說得,到心裡思量計較得底,強差排,要教分曉。殊不知,家親作祟,決定不從外來。故永嘉有言:「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以是觀之,心意識之障道,甚於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行住坐臥未嘗頃刻不與之相酬酢*1,日久月深,不知不覺與之打作一塊。亦不是要作一塊,為無始時來,行得這一路子熟,雖乍識得破,欲相遠離,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識直是無爾回避處。」除是夙有靈骨,於日用現行處,把得住、作得主、識得破,直下一刀兩段,便從腳跟下做將去,不必將心待悟,亦不須計較得在何時,但將先聖所訶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經蠱毒之鄉,滴水莫教入口;然後卻以三教聖人所讚者,茶裡、飯裡,喜時、怒時,與朋友相酬酢時、侍奉尊長時、與妻兒聚會時,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觸境遇緣或好或惡時、獨居暗室時,不得須臾間斷。若如此做工夫,道業不成辦,三教聖人皆是妄語人矣。

士大夫平昔在九經十七史內,娛嬉興亡治亂,或逆或順、或正或邪,無有一事不知,無有一事不會,或古或今,知盡會盡;有一事不知、一事不會,便被人喚作寡聞無見識漢。他人屋裡事,盡知得、盡見得、盡識得,下筆做文章時,如瓶注水,引古牽今,不妨錦心繡口,心裡也思量得到,口頭亦說得分曉;他人行履處,他人逆順處,他人邪正處,一一知得下落,一一指摘得無纖毫遺漏。及乎緩緩地問他,爾未託生張黃李鄧家作兒子時,在什麼處安身立命?即今作聰明、說道理、爭人爭我、縱無明、使業識、檢點他人,不是能分別邪正好惡底。百年後卻向什麼處去?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這些道理也。


【註釋】

 *1酬酢:原指主人和客人互相勸酒,此處表示人的心意識常常在善惡之間來來往往,控制不得。

本文主要強調自恃聰明者,多以心意識為主宰,日久歲深,習以為性,而不自知。故只識得佛法之皮毛,卻不能立定腳根,探其深源,以尋本來面目,體悟生死事大。作者書此文之意,乃導世上聰明利根者,勿自恃聰明而反被聰明所誤。

4.示空相道人(黃通判宅)(頁九○八下~九○九上)

佛是凡夫鏡子,凡夫卻是佛鏡子。凡夫迷時,生死垢染影像,全體現佛鏡子中。忽然悟時,真淨妙明,不生不滅,佛影像卻現凡夫鏡子中。然佛本無生滅,亦無迷悟,亦無鏡子,亦無影像可現;由凡夫有若干,故隨凡夫發明耳。而今欲除凡夫病,與佛祖無異;請打破鏡子來,為爾下箇注腳。

5.答曾侍郎(天游)問書第四(頁九一六~九一九下)

細讀來書,乃知四威儀中無時間斷,不為公冗*1所奪,於急流中常自猛省,殊不放逸,道心愈久愈堅固,深愜鄙懷。然世間塵勞,如火熾然,何時是了?正在鬧中,不得忘卻竹椅蒲團上事。平昔留心靜勝處,正要鬧中用;若鬧中不得力,卻似不曾在靜中做工夫一般。承有「前緣駁雜,今受此報」之嘆,獨不敢聞命。若動此念,則障道矣。古德云:「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淨名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老胡示:「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就一切事法。」又云:「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豈欺人哉?

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實相,離生滅而求寂滅。好靜惡鬧時正好著力,驀然鬧裡撞翻靜時消息,其力能勝竹椅蒲團上千萬億倍,但相聽,決不相誤。又承以老龐兩句,為行住坐臥之銘箴,善不可加。若正鬧時生厭惡,則乃是自擾其心耳。若動念時,只以老龐兩句提撕,便是熱時一服清涼散也。公具決定信,是大智慧人,久做靜中工夫,方敢說這般話。於他人分上則不可,若向業識茫茫增上慢人前如此說,乃是添他惡業擔子。禪門種種病痛,己具前書。不識,曾子細理會否?


【註釋】

*1冗:和「宂」字相同。忙、煩雜之意。

正在鬧中,不得忘卻竹椅蒲團上事,平時留心靜勝處,正要鬧中用;若鬧中不得力,卻似不曾在靜中做工夫一般。吾人之謬,乃誤以靜中修行為勝,而厭鬧欣靜,誠不知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之地乃生此華。故鬧中修行,乃真正修行也。

【參考資料】

1.《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頁八一一~九四三

2.《大明高僧傳》卷五/《卍續藏》第一三四冊 頁四二八~四三○

3.《五燈嚴統》卷十九/《卍續藏》第一三九冊 頁八四五~八五二

4.《僧寶正續傳》卷六/《卍續藏》第一三七冊 頁六一○~六一四

5.《指月錄》卷三十一/《卍續藏》第一四三冊 頁六六九~六七三

6.《釋氏稽古略》卷四/《卍續藏》第一三三冊 頁一六三~一六四

7.《中國禪祖師傳》(下)/曾普信著(佛光出版社)/頁三一六~三二一

8.《禪門驪珠集》/聖嚴法師編集(東初出版社)/頁三五五~三六一‬

9.《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    /頁八八一~八八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