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7):《羅湖野錄》等二十首

一、天不戴兮地不知,誰言南北與東西?身眠大海須彌枕,石筍抽條也太奇。

(一)本詩選自《羅湖野錄》卷上。

(二)作者:張戒,生平、法嗣不詳。

(三)本偈:喻悟道者之境界,無著無取,任性消遙,心如大海,量似須彌,不拘泥於形式與傳統的束縛。在現實生活中,我人應跳脫出分別與執取的窠臼,隨緣放曠,吸取新知以順應時機。

二、萬象之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來火裡冰。

(一)本詩選自《禪宗雜毒海》卷三。

(二)作者:慧稜禪師(八五四~九三二),杭州鹽官人,俗姓孫,唐代僧,幼年即性淳澹,年十三於蘇州通玄寺出家受戒,歷參禪苑。後至雪峰,禮參義存,疑情冰釋,遂嗣其法。世壽七十有九。

本偈:森羅萬象皆法,只恐四見引歧路,如同火中求冰,還是直問自心,才易見道。

三、雨過雲凝曉半開,數峰如畫碧崔嵬;空生不解巖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

(一)本詩選自《四庫全書.雪竇四集.祖英集》上。

(二)作者:雪竇重顯禪師(九八○~一○五二),四川(遂州)遂寧人,俗姓李,北宋雲門宗僧人。大振宗風,為雲門中興之祖。

(三)本偈:雨過天青,山峰如畫而峙,係世間實相,最自然不過了。禪者悟此不增不減的無言妙境,莫怪天香遍溢,以讚其悟。

四、百花開後一花開,風遞清香遠遠來;誰問黃梅不平事,照中依舊惹塵埃。

(一)本詩選自《四庫全書.雪竇四集.祖英集》上。

作者:雪竇重顯禪師,同前。

(三)本偈:種種執礙盡去自見真性,何須法外求法徒惹塵埃。有道是「妙存默中」,已透顯一切礙境,但以定慧照破,斷思量分別,則萬象競相放光說法。

五、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

(一)本詩選自《禪宗雜毒海》卷三。

(二)作者:圓悟克勤禪師(一○六三~一一三五),俗姓駱,宋代高僧,臨濟宗楊岐派禪師。師家世宗儒,天資穎悟。出家後遍參諸處高僧,後嗣五祖法演之法。今有《佛果克勤禪師心要》二卷、《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古校雪竇重顯拈古圓悟克勤擊節錄》二卷行世。

本偈:笙歌幃幕百花叢裡,色界的一切領略了也參透了。然悟境豈易說明?唯自知罷了。

六、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多留月,黃菊深栽盛得秋。

(一)本詩選自《慈受懷深禪師廣錄》卷二。

(二)作者:慈受懷深禪師(一○七七~一一三二),壽春六安人,俗姓夏,宋代高僧。年十四剃髮受戒,屬雲門宗之法系。世壽五十有六,今有《慈受懷深禪師廣錄》四卷行世。

本偈:道不遠人,在諸法實相中。但看明月深掛黃菊迎秋,總在自然運作裡;有時躁進反不如退步休,悟道原無所謂體證與修持。

七、閒到心閒始是閒,心閒方可話居山;心中賸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

(一)本詩選自《恕中無慍禪師語錄》卷七。

(二)作者:恕中無慍禪師(一三○九~一三八六),明初臨濟宗僧,號空室,字恕中。年未冠,依徑山寂照端公薙落。悟道後,弘化於瑞巖淨土寺,來參者多,師設三問以接,世稱「瑞巖三關」。有《恕中和尚語錄》六卷、《山庵雜錄》二卷、《淨土詩》一卷、《重拈雪竇拈古》百則。

(三)本詩意指禪師之居山,實已徹悟人生真諦,心中淨靜了無塵罣。

(四)作者以其山居松巖頂之親身體悟,示道人應務實,切莫捨本逐末,企求外境而徒勞。

八、團團馳走不停留,無箇明人指路頭; 滅卻心中些子火,刀槍人馬一齊休。

(一)本詩選自《禪宗雜毒海》卷四。

(二)作者:無際明悟禪師(一三八一~一四四六),俗姓莫,明代臨濟宗僧。

(三)本詩乃喻人生在世如走馬燈,受欲火的驅遣而無歇止之時。人生輪迴若是,如能得善知識的指引,便能息滅無明欲火,放下世間一切計較,塵勞紛爭頓時休止。

示佛法甘露,能滅無明之火,截斷輪迴之苦。

九、萬物如如在目前,小而無內廣無邊; 圓通一性何來往,水底青山火裡蓮。

(一)本詩選自《御選語錄》卷十九。

(二)作者:愛月居士(一六九五~一七六七),愛新覺羅胤祿,清世宗雍正弟,康熙帝第十六子。

(三)本詩乃喻萬物之自性本體,無大小、內外、方圓;其性一如,圓通自在,不因境界而有變異。示現象界的森羅萬象,唯有泯絕對待,方能圓融通達、清心自在。

十、洗到無塵垢轉多,杓頭拋下看如何? 對人不是揚家醜,祇要添柴助熱鍋。

(一)本詩選自《禪宗雜毒海》卷四。

(二)作者:標指堂禪師,生平及法嗣不詳。

(三)本詩喻參禪悟道,若是心外求法,是徒增垢染,何妨截眾流?接引學人,當適材適機助其參悟。

十一、好風晴日滿谿山,又到桃源盡處還; 流水落花攔不住,幾多春色在人間。

(一)本詩選自《偃溪廣聞禪師語錄》卷下。

(二)作者:偃溪廣聞禪師(一一八九~一二六三),俗姓林,宋代僧,具宿慧,為南嶽下第十八世,屬臨濟宗楊岐大慧派法系。諡佛智禪師,今有門人編《偃溪廣聞禪師語錄》二卷行世。

(三)本詩喻意現象界之一切,無不為我們說法,所謂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而好風晴日非常有,流水落花亦無常,故無常亦是常,了悟因緣,把握當下,一瞬即永恆。

十二、濁水盡清珠有力,亂心不動佛無虧;眼前盡是家鄉路,不用逢人覓指歸。

(一)本詩選自《禪宗雜毒海》卷二。

(二)作者:中峰明本禪師(一二六三~一三二三),俗姓孫,錢塘人,宋代僧,嗣法於高峰原妙禪師,著有《幻住庵清規》一卷,《一華五葉》五卷、《中峰明本禪師雜錄》三卷,及後人重編之《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傳世。

(三)本詩喻人欲如濁水,唯有欲去水淨後,心珠的力量才能顯現出來,昏亂的心能靜定,便無違佛的境界了。至此,所見無不是入道要旨,毋須逢人參請了。

十三、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一)本詩選自《續古尊宿語要》卷五。

(二)作者:此菴守淨禪師。宋僧,生卒年不詳。嗣法於大慧宗杲,為南嶽下第十六世,屬臨濟宗楊岐大慧派法系。今有宋人明師編集之《此菴守淨禪師語要》一卷行世。

(三)本詩以流水下山、片雲歸洞之大自然景象,喻道在自然平常中,人生若能以雲水觀,不著不染,大徹大悟後,無處不逢春;無論遇到任何境界,便能以平常心待之,且能從中獲益。

十四、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碧潭清;  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一)本詩選自《禪宗雜毒海》卷二。

(二)作者: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俗姓奚,宣州寧國人,宋代臨濟宗僧。年十七出家,遍參曹洞諸老及諸家語錄。於圓悟克勤處大悟,遂嗣法為南嶽下第十五世。

(三)本詩喻頓悟的境界,如桶底脫落,命根截斷。了悟了生死,方覺大地遼闊,人間即是淨土(碧潭);了悟了道的真諦,不再執取自了,心甘情願地將千錘百鍊所得的一點智慧結晶,散布人間作為照夜的明燈(禪者的指引)。

十五、用巧人多用拙稀,心如木石太無知; 就中自有分明處,懵懂元來不是痴。

(一)本詩選自《楚石梵琦禪師語錄》卷十九。

(二)作者:楚石梵琦禪師(一二九六~一三七○),俗姓宋,諱梵琦,字楚石,小字曇曜,晚號西齋老人。明州象山人,生於元成宗元貞二年(一二九六)。六歲善屬對,七歲能書大字,詩書過目不忘,九歲從天寧寺訥翁謨公受經業。年十六於杭州照慶寺受具戒為大僧。嗣法於元叟行端,為南嶽下第二十世,臨濟宗楊岐派大慧法系,勅賜佛日普照慧辯禪師。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示寂,世壽七十五。今有門人祖光等編《楚石梵琦禪師語錄》二十卷行世。

(三)本詩喻世人多用巧思心機,不知心如木石,質樸不染塵紛者,實乃大智若愚,心中了了分明,而無分別計較,非真痴也!

十六、眾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百花新。

(一)本詩選自《洞山悟本禪師語錄》(《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二)作者:洞山悟本禪師,即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中國禪宗曹洞宗之祖,唐代筠州會稽人。

(三)年二十詣嵩山受具戒,尋謁南泉普願,深領其旨。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詣雲巖曇晟,問無情說法之義,辭歸時,涉水睹影,大悟前旨。後嗣雲巖之法,於江西洞山弘法,倡五位君臣說法。勅諡「悟本禪師」。

(四)本詩喻佛與眾生均為假名,本體、自性二者無差異,無侵無奪,如山之自高、水之自深,均統攝於本體,不以佛位為尊。在現象界中,千差萬別所明之事為何?實事理兼并、體用不二,如鷓鴣之啼、百花之新,均係即體顯用。

十七、實際從來不受塵,箇中無舊亦無新;青山況是吾家物,不用尋家別問津。

(一)本詩選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

(二)作者:祥符清海禪師,生平不詳。

(三)本詩乃祥符清海禪師開悟詩,喻佛性本來清淨,無垢無染,無去亦無來,無古無今,至體用如一之時,則「即體即用,即用即體」,色空兩界,現象界中亦可由「有」證空,不用漁人問津,當下即是,不用捨家別問家。

十八、四大由來造化工,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祇為宮商調不同。

(一)本詩選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

(二)作者:趙州從諗禪師(七七八~八九七),唐代禪僧,曹州郝鄉人(今山東省曹縣),法號從諗。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前,即往參南泉普願,依止二十年。其後歷參黃蘗、寶壽、鹽官等諸大德。八十歲時,眾請住趙州城觀音院,四十年間,大揚禪風。師夙居北地,振南宗禪,常私淑三祖僧璨之〈信心銘〉,玄言遍天下,其問答、示眾等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無難」等語,皆為禪要之方便。昭宗乾寧四十年示寂,世壽一百二十。勅諡「真際大師」。著有《真際大師語錄》三卷。

(三)本詩乃趙州禪師,借頌魚鼓,以明不為世俗所曉之禪人境界。

(四)喻世人執色界之假有為真實,執「有」迷「空」牢不可破,如魚鼓之曲調,與其他樂器不同,不能為不識不知之常人說。

十九、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塗糊;明明有偈言無物,卻愛他家一缽盂。

(一)本詩選自《死心悟新禪師語錄》。

(二)作者:死心悟新禪師(一○四四~一一一五),宋代僧,與白雲守端同時,嗣法於楊岐方會禪師,為南嶽下十二世,為禪家中詩作多且佳者。

(三)本詩以翻案之法、倒反之言,以讚歎六祖「不丈夫」,乃反言其為「真丈夫」;「自塗糊」謂「不糊塗」也。言無物乃本體上之事,受衣缽乃世諦,正美其明心見性而得衣缽,乃反言「卻愛他家一缽盂」以見意,乃禪家之慣技也。

二十、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

(一)本詩選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

(二)作者:南嶽慧思禪師(五一五~五七七),南北朝時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為中國天台宗第二代祖師。

(三)本詩喻本體自性渾然一體,無有跡兆形體,亦無可分別之處,若存「有見」即落入現象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