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2 二、八還辯見

(一)定義

根據《楞嚴經》卷二記載:阿難不明現象有生滅,見性無動搖之理,而使真心常隨境轉,起惑造業,佛陀遂就著當時正在說法的地點祇洹講堂為例,舉出以「心」、「境」二法辨其真妄,若言「心」,則謂「今當示汝無所還地」;若言「境」,則謂「吾今各還本所因處」,用以顯示「所見之境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之理,故以八種變化之相辯之。

1.日輪升天,則有明曜,故「明還日輪」。

祇洹講堂窗戶開在東邊,當白天日輪高掛在天空時,光明照耀室內。由此得知,日出則明,無日則暗,因此「明」的現象是因於日,故復還於日。然而對於能見之性而言,無論日出日沒,見性不滅。

2.中夜黑月,則復昏暗,故「暗還黑月」。

當夜晚月亮為雲翳所遮蔽時,室內則呈現一片黑暗,伸手不見五指。由此可知,白月則明、黑月則暗,因此,「暗」的現象是因黑月而有,故復還於黑月。然而對於能見之性而言,無論黑月、白月,見性不滅。(見到黑暗,也是一種「見」)

3.戶牗之隙,則復見通,故「通還戶牗」。

講堂因為有窗戶空隙,所以能通過窗牗見到室外景象。由此可知,有窗則通,無窗則不通,因此「通」的現象是因窗牗,故復還於窗牗。然而對能見之性而言,無論有無窗牗,見性不滅。

4.墻宇之間,則復觀壅,故「壅還墻宇」。

講堂因有牆壁之阻隔,不能見到外界景觀。由此可知,有牆則壅堵了外界,無「墻」則否,因此,壅堵的現象是因墻而有,故復還於墻,然而對能見之性而言,無論有無墻宇,見性不滅。

5.分別之處,則復見緣,故「緣還分別」。

有了分別,我們才能見到所緣之相,由此得知,有別則有緣相,無別則否,因此能見所緣之相是因為分別,故復還於分別。然而對能見之性而言,無論是否分別,見性不滅。

6.頑虛之中,遍是空性,故「頑虛還空」。

頑虛無形相者,因不占空間,無有質礙,故空洞不見一物。由此得知,不占空間,使得無形相者空空如也,因此所具空無一物,是由於不占空間,無有質礙,故應復還於空。然而對見性而言,無論是否占有空間,見性不滅。

7.昏塵之象,則紆鬱,故「鬱還塵」。

大氣充滿塵染黯淡,就會顯得躁盛昏滯,由此得知,塵染充塞則現昏濁,因此昏滯是因塵染遮蔽所致,故復還於塵染。然而對見性而言,無論是否沾染塵埃,見性不滅。

8.澄霽斂氛,又觀清淨,故「清明還霽」。

氣象澄明安定,則又現出清淨的現象,由此得知,清淨明朗是因氣象澄明所致,故復還於澄霽。然而對於見性而言,無論氣象澄霽與否,見性不滅。

【舉例】(以下皆出自《星雲禪話》)

1.「風動幡動」

2.「怎可動心」

3.「正字與反字」

4.「心離語言相」

5.「粥與茶」

6.「三心不可得」

7.「蠅子投窗」

8.「騎牛覓牛」

(二)說明

見性,便是指回歸我們的心體本源。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只是被無明蒙蔽,執外塵為常有,而起惑造業輪轉五趣。

我們現在翻開報紙,收聽電視廣播,燒殺淫掠的消息時有耳聞。這些事件的主角們無一不是欲念心生,執倒為真而作奸犯科,不但個人前途受損,也造成社會的動亂,殊為可惜!解決之道,唯有呼籲人人正本清源,把自己的真心本性找回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