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104-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共8冊) /
- 104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1 /
- p12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期(一九九二年二月) /
- p134 【科目一】經論介紹(2):《禪林象器箋》
p134 【科目一】經論介紹(2):《禪林象器箋》
各位仁者:
這一期經論介紹,要向各位介紹一本有關佛教儀制的書籍《禪林象器箋》,此書對佛門的起居作息、器物用途、僧事規矩等,均分門別類舉例得非常清楚,是研究佛門制度和儀規很典型的一部工具書。
一、書題與作者
禪林:禪宗稱寺院為叢林、禪林、禪閣等,即出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是集合眾僧使之規律、和合而修道,如林之整齊,故以「林」比喻之。
象器:見之乃謂「象」;形乃謂之「器」,故一切表現在外面景物的名稱,都稱之為「象器」。
箋:箋註,解釋文字的意義。
《禪林象器箋》是一本對佛門寺院內的器物、建築、行儀 、規矩等,加以詳解的書籍。
《禪林象器箋》作者是日僧無著道忠(一六五三~一七四四),為日本江戶時代臨濟宗的代表學匠。八歲時依止在京都妙心寺龍華院,十二歲出家,九十二歲圓寂。畢生對禪門的經典、祖師語錄、清規法式、史傳考證、禪語……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其遺著有三百七十四種,共九百一十一卷,其代表著述除《禪林象器箋》外,尚有《百丈清規左觽》 《正法眼藏僭評》、《小叢林略清規》、《正法山誌》等多種。
二、版本與流傳
《禪林象器箋》是在日本寬保元年(一七四一)刊行,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佛學不可少的典籍。因其是日文原典,目前在台灣翻譯中文者有彌勒出版社,編列在《現代佛學大系》第六、七冊(上、下兩本)。
三、價值和貢獻
《禪林象器箋》所引經、律、論、疏、僧史、禪燈史、詩偈、清規、禪家語錄……等,內典共四百八十四部,並加中國撰述經、史、子、集,及中日有關佛教事相之外典著作,共二百八十六部,不偏臨濟、曹洞等任何宗派,而廣通一般禪林,為初學者極佳之參考書。
四、內容與大意
《禪林象器箋》其全書分二十卷,目錄一卷,係由日本僧眾無著道忠編撰,又稱《禪宗辭典禪林象器箋》,內容蒐集了中國百丈懷海古清規。以下,各清規有關禪林之規矩、行事、機構、器物等用語、名目之起源、沿革以至現行之意義,加以闡明詳解。
百丈懷海禪師(七二○~八一四)是中國唐代僧,在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禪院,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其所訂之清規,世稱《百丈清規》(內容糅合大小乘律,制定禪門儀規),中國叢林制度代代相承,大抵皆以《百丈清規》為張本,天下叢林無不奉行,為禪宗史上劃時代之功績。
無著道忠禪師依《百丈清規》為藍本,而編纂的《禪林象器箋》,其內容共分為二十九類,總計有一千七百二十四條。現簡略介紹如下:
(一)區界門
1.指出家時所在之寺院,稱「受業院」。「受業」,一般多指求受戒法,以得僧尼之資格,故將初出家之寺院稱為「受業院」。
2.元朝時,統轄全國佛教事宜及藏族地區軍政事務之機關,稱「宣政院」,內置總統、僧錄、正都綱、副都綱等僧官。
3.火葬之際,安置遺骸以供焚燒之台,稱為「化壇」。
4.高僧入寂時弟子因仰其遺德,不忍驟離塔頭,遂住於一新設之小屋,稱「塔頭支院」,在禪門指開山祖師塔之所在為「塔頭」。
另有十方剎、子院、公界……等,共十九條。
(二)殿堂門
1.「殿堂」主要是指佛寺中,各種重要屋宇之總稱。安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稱之為「殿」;供僧眾說法行道之處,稱之為「堂」。如「法堂」,乃七堂伽藍之一,位於佛殿後方,方丈之前方,相當於「講堂」。《 禪苑清規》 卷十云:「古來禪苑不立佛殿,唯搆法堂。」可知禪苑古來不存佛殿,只建法堂。
2.在禪林中安置祖師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專供祭享之用),稱為「享堂」或「饗堂」。
3.在禪林中必須嚴守緘默之三所堂,稱「三默堂」,即是:
(1)浴室:在浴室內不得漫言,故佛訂定二種洗浴之儀式,一為法語;二為聖默然。
(2)僧堂:即坐禪堂,在此不得喧笑,亦不得讀經或閱冊子。
(3)淨房:如廁之時,身口應狀如木石,不得張聲。
4.僧堂深廣,又前有外堂,堂內昏暗,乃於堂前與外堂之間,加高樓開窗以通風取明,稱為「明樓」,樓前左右之空處則稱為「明堂」。
5.於僧堂之後門與盥洗處之間有一走廊,其屋頂極高採光不佳,故須開設天窗以助照明,稱為「照堂」。其後之叢林中,每設一禪椅於照堂內,為首座代替住持說法、指導眾僧之處。
6.後世常以「昭堂」與「照堂」混用。在日本,昭堂特指各寺各庵開山祖的影堂,而與奉祀自菩提達摩以來至本寺開山之祖等歷代列祖的「祖師堂」相對稱。另有後架、千僧閣、分手板、東司、海會……等百餘條。
(三)座位門
1.於法會之際,伴隨首座而列席者,稱為「光伴」,含有光榮隨伴之意。光伴者之座位,位於住持座位之右邊或斜對面處,稱「光伴位」;又感謝光伴者所燒之香,稱「光伴香」。
2.在禪林中,指身份、資歷、職位等之下位,稱「肩下」或「下肩」,即依上位者之肩而列於下位者。
3.於僧堂中,大眾各自既定之座位稱為「被位」,(被為被單、眠單之意,乃睡眠或坐禪起臥時所用。)
4.禪院之上位,通稱「上間」。人面向堂時,以己身之右為上間;法堂、方丈(南向)則以東為上間;僧堂(東向)則以北為上間;庫司(西向)則以南為上間。
5.禪家之上位,稱「上肩」。如東序之人以佛座在上,而以己之右肩為上肩;西序之人則以左肩為上肩。中國秦漢以前以右為上,後世頻加變動,叢林多取以左為上,故又稱「左肩」。
另有鄰單、缽位、賓位、廟座、胡亂座……等三十二條。
(四)節時門
1.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等三日,為禪家於佛殿念誦之日,稱「三八日」。
古以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等六日行念誦。逢三,祈念國家佛法隆昌、施主安穩;逢八,觀無常、祈念完成一己之修行。其後衍為上八(初八)、中八(十八)、下八(二十八)等三個八日。上八、中八時念「帝道遐昌、法輪常轉」、下八則念「眾念無常」。
2.陰曆九月,支給衣物之節,稱「授衣節」。
晚秋時,行者因未貯厚衣以禦寒,須於僧堂授與衣物,故禪院有授衣之上堂。
「人間九月授衣時,破綻禪和猶未知;
趁暖急須先補綴,待寒方覺已遲遲。」──鏡堂圓禪師
3.禪林中有四種節會,稱「四節」,即:
(1)結夏:以四月十五日入夏安居之始,行陞堂、茶湯人事等儀式。
(2)解夏:安居之終,於七月十四日晚念誦、煎湯,十五日行陞堂、煎點等。
(3)冬至:即冬至之日。
(4)年朝:於元旦修各種節會。
其中結夏、解夏循佛制;冬至、年朝,則順中國風俗而行。
4.禪門稱除夕夜為「歲夜」。
去舊年、來新年之分界,稱「分歲」,通常指在除夕夜之祭祖聚飲稱「分歲」。
5.特指荼毗(火葬)之前夜,或指年忌、月忌等忌日之前夜,稱「迨夜」(通宵達旦之意)。
又可稱太夜、大夜、宿夜、伴夜、通夜、贈別夜等。另有念日、臨齋、分冬、法歲、晚刻、周祥……等五十八條。
(五)靈像門
1.雕刻或繪畫佛菩薩像、伽藍神等形像,以其具有靈驗之徵,故稱「靈像」。
2.稱道行崇高、功被山門者為「準開山」,或「中興祖」。
3.將開悟且德高望重之僧,稱「聖僧」,後轉於齋堂上座所安置之聖像而言。一般小寺院,安置賓頭盧尊者;大寺院則安置文殊菩薩。用食之際,設一空座(即聖僧之座)以供養飲食,後世則以置一圖像或塑像代替之。
禪宗僧堂中央或安置文殊菩薩,或安置觀音菩薩、賓頭盧、憍陳如、空生須菩提、大迦葉等尊者,或布袋和尚之像。
較普遍者,於僧堂安置僧形之文殊菩薩像,稱為聖僧文殊;另於眾寮堂安置觀音菩薩像。後世之聖僧多安置於僧堂,故僧堂又稱「聖僧堂」。
又僧堂中安置聖僧之佛龕,稱為「聖僧龕」;供養聖僧之飯,稱「聖僧飯」;服侍照應聖僧者,稱為「聖侍」。
4.寺院之堂閣四稜或椽下柱上所蹲之鬼形,以頭部與兩掌作擎舉之勢者,稱為「耐重」。
5.頂髻之相稱「頂相」,如來頂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得見,故有「無見頂相」之稱。其後轉用為禪宗祖師及先德之肖像畫。頂相之流行始自中國,而盛行於日本鎌倉、室町時代;畫面人物多為寫實筆法,間或有自作讚詞,以作付法之信物,而傳予弟子。
6.在禪林中,監護僧眾齋食之神祇,在中國稱為「監齋菩薩」,此菩薩青面朱髮,清代僧寺稱監齋使者為監齋菩薩。依《剪燈餘話》、《聽經猿記》等書所載,有袁秀才者,喜戲舞跳梁作小兒態、有時舒兩足坐於龕中,以靛塗面、令廚人向其致敬道:「此洪山大聖監齋也。」此後寺廚即供奉之。
另有寫照、十王、鬼子母、傅大士、誕生佛……等四十五條。
(六)稱呼門
1.中國各朝代帝王對學德兼備而可為一國師表之高僧稱「國師」。一般認為封高僧為國師,係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五五○)敕高僧法常入宮宣講《涅槃經》,尊為國師,是為嚆矢。
2.禪宗寺院單獨使用一寮而無同居者,稱「單寮」。准許住於單寮,乃對退職之頭首、知事、他山退隱之長老,而住於西堂、首座等,表示優遇之意。
3.參於眾僧靜思坐禪之長老,稱「靜主」;或指一山之住持;或指清靜寺院之主。
4.於禪林中,稱久住叢林之老宿為「舊住」,指久居一處。
5.對從前曾資助事物者之尊稱為「前資」,指曾三任副寺以下東序之職而已退休者。
另有新到、恩度、鄉長、人力、安名……等九十五條。
(七)職位門
指禪林中上下階級之差別。內容有:僧錄、外史、典賓、外記、侍真、主事、副莊、免僧、直月、專使……等二百三十一條。
(八)肢身門
內容有周羅髮、觸指、上肩、下肩等四條。
(九)叢軌門
指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內容有滌篆、坐參、陪禪、行道、光伴、暖寮、掛缽……等九十九條。
(十)禮則門
指叢林內一切坐臥進退的規則,內容有湯禮、草賀、叉手、揖茶、磐折、鴛班、廟坐……等一百零三條。
(十一)垂說門
師家對弟子大眾開示宗要,內容有索語、秉拂、代語、開室、拈古、引座、聽教……等六十二條。
(十二)參請門
指弟子向師家請益或受教,內容有:問禪、罷參、辦道、廝禪、下語……等十五條。
(十三)執務門
指叢林內外之役事,內容有:化米、供遞、通覆、和會、行益、交收……等三十八條。
(十四)雜行門
指叢林間的雜務,如打給、帶刀臥、把針、抽脫、吹噓……等二十二條。
(十五)罪責門
內容有梵壇、擯罰、出院、滅擯、削籍……等十五條。
(十六)報禱門
指報恩祈禱的行事,內容有不斷輪、祖師會、百丈忌、青苗會、遣蝗……等三十八條。
(十七)諷唱門
內容有序引、散經、咒願、白槌、平舉、禮話……等五十五條。
(十八)祭供門
有生飯、九味齋、傳供、羅漢供、齋僧、罷講齋……等二十一條。
(十九)喪薦門
指對亡者的葬儀法要,內容有掛真、津送、下火、估唱、入塔、漸寫、逆修……等五十二條。
(二十)言語門
內容有尊候、承准、作聲、眼同、不審、諸色……等十七條。
(二一)經錄門
為經卷祖錄之略,內容有四大部經、經馬、公案、法語、偈頌……等二十一條。
(二二)文疏門
內容有敕黃、化疏、右語、公文、方外、茶狀、批子……等六十六條。
(二三)簿券門
內容為度牒、公驗、文曆、火帳、印紙、俵子……等三十八條。
(二四)圖牌門
在禪門寺院揭諸行事之圖,如善月牌、眾寮圖、告香圖、唱衣牌、淨髮牌……等五十五條。
(二五)飲啖門
內容有入寮茶、放參飯、特為湯、貼菜、普茶、打飯、陪食……等五十二條。
(二六)服章門
內容有菩薩巾、行纏、禪帶、腳絆、三事衲……等四十九條。
(二七)唄器門
內容有嘵鼓、定鐘、觸鐘、浴鼓、雲板、遍粥椎、火鈴、桐魚……等八十五條。
(二八)器物門
內容有常住物、道具、水磨、三寶印、寺印、經櫃……等十三條。
廚子、桌圍、斗帳、花亭……等莊嚴具十一條。
爐、瓶、燭台、眾寮香爐、瓣香……等供養具二十三條。
涼簾、桌子、法被……等儀物共十四條。
竹篦、禪杖、禪板……等道具共十一條。
錫杖、剃刀、面盆、法瓶……等資身細器共二十四條。
法蓋、經案、涼傘、繩床……等資身組器共二十三條。
祠部筒、包鉤、油單……等行裝共五條。
缽、淨巾、箸、頭缽、和桌……等飲食器共三十六條。
浴室屏風、觸竿、腳布……等浴具共六條。
廁笐竿、淨桶、香水……等廁具共十條。
靈龕、香亭、柴枝、素花……等喪具共九條。
器物門共計一百八十五條。
(二九)錢財門
內容有堂䞋、隨年錢、陪寮錢、支鈔……等三十六條。
本科作業
請參考《百丈清規》,又稱《敕修百丈清規》,試擬一份「公約」。(如:生活規約、共住規約、禪堂規約……)
- 104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1
- p030 【自序】寄語佛光人/星雲大師
- p034 編者的話
- p0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一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 p038 師父的一封信:度眾須有願力
- p040 【科目一】經論介紹(1):《法苑珠林》
- p054 【科目二】月分數學(1):法數「一」
- p054 一、一刀三禮
- p055 二、一大事因緣
- p057 三、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 p059 四、一水四見
- p061 五、一切智者
- p062 六、一心二門
- p064 七、一代時教
- p066 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p067 九、一心三惑
- p069 十、一心三觀
- p071 十一、一心三智
- p073 十二、一念三千
- p082 【科目三】佛學問答(1):如何做好三寶弟子
- p082 一問:三寶種類有哪些?
- p082 二問: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 p085 三問:何謂結集?
- p089 四問:佛教史上著名的四大論師?
- p089 五問:佛教有哪些修持法門?
- p102 附註一、三寶的種類
- p104 附註二、四聖諦
- p106 附註三、十二因緣
- p108 附註四、三法印與四法印
- p109 附註五、四大論師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1):《禪門日誦》
- p110 前言
- p111 一、彌勒菩薩偈
- p112 二、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 p114 三、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 p115 四、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 p118 附錄:詩偈教唱
- p122 四、古德法語配合歌調二十首(原為「唱頌錄音帶」)
- p12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期(一九九二年二月)
- p130 師父的一封信:再忙都要讀書
- p134 【科目一】經論介紹(2):《禪林象器箋》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2):法數「二」
- p154 一、二真如
- p156 二、二覺
- p158 三、二見
- p159 四、二執
- p160 五、二空
- p164 六、二種生死
- p166 七、二障
- p167 八、二入四行
- p170 九、二鼠囓藤
- p171 十、二諦
- p172 十一、二種懺悔
- p175 十二、二種舍利
- p178 【科目三】佛學問答(2):佛教經典翻譯與宗派的發展
- p178 六問:何謂三藏十二部經典?
- p179 七問:印度原始佛教之後,曾分為幾個宗派?
- p188 八問:中國佛教中四大經典翻譯家是指何人?
- p190 九問:佛教基本戒律是什麼?
- p190 十問:什麼是禪?禪門各家禪法有何不同?
- p198 附註一、十二部經
- p199 附註二、四大譯師
- p200 附註三、五戒
- p202 附註四、南宗惠能派下五家七宗
- p204 【科目四】佛教詩偈(2):《西齋淨土詩》一一○首
- p232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三期(一九九二年三月)
- p234 師父的一封信:善用時間用功
- p238 【科目一】經論介紹(3):《經律異相》
- p246 【科目二】月分數學(3):法數「三」
- p246 一、三事人勝諸天
- p248 二、三周說法
- p258 三、三益
- p260 四、三大
- p262 五、三細六粗
- p266 六、三輪體空
- p268 七、三能變
- p269 八、三類境
- p272 九、三量
- p274 十、三分別
- p276 十一、三性
- p279 十二、三無性
- p284 【科目三】佛學問答(3):佛教的「時間」與「煩惱」說
- p284 十一問:佛教的時間有哪些?
- p292 十二問:佛教說的「煩惱」究竟為何?
- p312 附註一、各經論從一晝夜至最小時間單位
- p313 附註二、各經論對「劫」的分類
- p313 附註三、晝夜六時表
- p314 【科目四】佛教詩偈(3):《指月錄》二十首
- 105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2
- p014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四期(一九九二年四月)
- p016 師父的一封信:成就歸於大眾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4)
- p020 《妙法蓮華經》
- p030 附註:《法華經》概要表解
- p032 【科目二】月分數學(4):法數「四」
- p032 一、四修
- p034 二、四魔
- p036 三、四證淨
- p038 四、四馬喻
- 附錄:《良馬喻經》表解
- p042 五、四分
- p046 六、四法界
- p049 七、四記答
- p052 八、四光喻智
- p053 九、四慧
- p054 十、四攝法
- p057 十一、四悉檀
- p058 十二、四事不可久保
- p062 附註:四悉檀與四阿含比較表
- p064 【科目三】佛學問答(4):四十業處與修道階位
- p064 十三問:何謂四十業處?
- p064 一、十遍
- p074 二、十不淨
- p078 三、十隨念
- p082 四、四無量
- p085 五、四無色
- p086 六、食厭想
- p088 七、四界差別
- p092 十四問:佛教中的修道階位是指什麼?
- p092 前言
- p092 一、各經論談的修道階位
- p103 二、各宗派所提到的修道階位
- p110 附註一、四十業處表
- p112 附註二、與四十業處相關的禪定類別層次表
- p114 附註三、大乘經典菩薩階位表
- p115 附註四、成實宗證入階位表
- p116 附註五、天台宗菩薩五十二階位表
- p118 附註六、華嚴宗三生成佛行證表
- p120 附註七、法相宗四十一位表
- p122 附註八、淨土宗三輩九品階位表
- p124 【科目四】佛教詩偈(4):《十牛圖頌》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五期(一九九二年五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鍛鍊磨出實力
- p144 【科目一】經論介紹(5):《唯識三十論》
- p144 《唯識三十論》
- p152 附註:《唯識三十論》大綱
- 附錄一:《八識規矩頌》(表解)
- 附錄二:《大乘百法明門論》(表解)
- 附錄三:《唯識三十頌》分科全圖(表解)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5):法數「五」
- p154 一、五位
- p158 二、五根
- p160 三、五分香
- p162 四、五欲
- p165 五、五蓋
- p167 六、五蘊
- 附錄:《五蘊譬喻經》(表解)
- p172 七、五體投地
- p174 八、五味
- p178 九、五時八教
- p188 十、五教十宗
- p196 十一、五重玄義
- p200 十二、五性
- p205 附註:五分法身表
- p206 【科目三】佛學問答(5):世間觀與諸佛誓願
- p206 十五問:佛教的「世間觀」為何?
- p206 一、世間的結構
- p214 附註一、三界表解
- p222 二、世間的分類
- p222 三、佛國世界
- p224 十六問:何謂諸佛誓願?有什麼種類?
- p224 一、概說
- p225 二、誓願的種類
- p226 三、諸佛菩薩誓願
- p256 附註:藥師琉璃光佛十二大願表解
- p258 【科目四】佛教詩偈(5):《碧巖錄》三十首
- p28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六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 p282 師父的一封信:佛教走向國際
- p288 【科目一】經論介紹(6):《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附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表解)
- p298 【科目二】月分數學(6):法數「六」
- p298 一、六相圓融
- p303 二、六行觀
- p304 三、六妙門
- p308 四、六十心
- p309 五、六成就
- p312 六、六即
- p316 七、六根互用
- p318 八、六窗一猿
- p320 九、六種散亂
- p322 十、六念法門
- p324 十一、六物
- p328 十二、六隨眠
- p332 附註一、一真法界表
- p334 附註二、六行觀表
- p335 附註三、有漏智與無漏智表
- p336 附註四、四禪與四無色界定止觀力量對照表
- p337 附註五、六即位與五十二位、八位關係表
- p338 【科目三】佛學問答(6):教相判釋與叢林修持
- p338 十七問:何謂教判?
- p338 前言
- p339 一、佛教原典中的判教思想
- p339 二、中國及日本佛教的宗派教義與學說之判教思想
- p345 三、由「佛教分期」區分的判教法
- p348 四、由「佛教弘傳區域」區分的判教法
- p349 五、由「佛教教義性質」區分的判教法
- p350 十八問:何謂科判?
- p350 前言
- p350 一、序分
- p351 二、正宗分
- p355 三、流通分
- p356 十九問:傳統佛教叢林中,有些什麼修持活動?
- p356 一、經單閱藏
- p357 二、禁足山居
- p357 三、禪堂參學
- p360 四、結夏安居
- p360 五、閉關靜修
- p361 六、過午禁食
- p361 七、五堂功課
- p362 八、齋儀五觀
- p363 九、四種威儀
- p364 十、布薩誦戒
- p366 十一、般舟三昧
- p366 十二、禮拜行儀
- p369 十三、小參座談
- p369 十四、說法陞座
- p371 十五、朝山行腳
- p372 十六、普坡作務
- p374 附註一、《解深密經》之「三時」判表
- p374 附註二、天台宗「五時八教、五時五味」關係表
- p376 附註三、華嚴宗「五教、十宗、日出三照」關係表
- p377 附註四、法相宗「三教」判表
- p377 附註五、律宗「化制二教」判表
- p378 附註六、日本真言宗「十住心」表
- p379 附註七、印度佛教判教表
- p380 【科目四】佛教詩偈(6):《全唐詩》及諸禪師《語錄》等二十首
- 106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3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七期(一九九二年七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堅固信心堤防
- p016 【科目一】經論介紹(7):《景德傳燈錄》
- p026 【科目二】月分數學(7):法數「七」
- p026 一、七聖財
- p030 二、七佛通戒偈
- p032 三、七滅諍
- p034 四、七不退法
- p037 五、七番共解
- p040 六、七種二諦
- p044 七、七轉識
- p046 八、七最勝
- p048 九、七種禮佛
- p050 十、七堂伽藍
- p054 【科目三】佛學問答(7):大乘八宗
- p054 二十問:何謂大乘八宗?
- p077 附註一、四律五論
- p078 附註二、律宗法系表
- p080 附註三、戒法
- p081 附註四、南山宗三祇五十二位之四位表
- p082 附註五、三論宗法系表
- p083 附註六、三時
- p083 附註七、三經一論
- p084 附註八、修持目標——極樂世界表
- p086 附註九、三輩九品
- p088 附註十、禪宗法系表
- p089 附註十一、《華嚴經》版本、作者與譯者
- p090 附註十二、華嚴宗法系表
- p092 附註十三、三時五教十宗、五教修行位
- p095 附註十四、天台宗主要經論
- p096 附註十五、天台宗法系表
- p098 附註十六、一心三觀
- p100 附註十七、通教三乘共十地、別教五十二位表
- p102 附註十八、法相宗六經十一論
- p103 附註十九、法相宗法系表
- p104 附註二十、五法三性、五法三身
- p105 附註二一、五重唯識
- p106 附註二二、真言宗經論
- p107 附註二三、真言宗法系表
- p108 附註二四、六無畏、十地與三劫
- p109 附註二五、十宗與八宗之分類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7):《羅湖野錄》等二十首
- p12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八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 p128 師父的一封信:功德是無量壽
- p132 【科目一】經論介紹(8):《洛陽伽藍記》
- p140 【科目二】月分數學(8):法數「八」
- p140 一、八種塔
- p142 二、八還辯見
- p146 三、八風
- p148 四、八大人覺
- p150 五、八福田
- p152 六、八種言
- p156 七、八關齋戒
- p157 八、八不中道
- p160 【科目三】佛學問答(8):佛教的宇宙分類與唯識百法
- p160 二一問:佛教對宇宙萬法如何分類?
- p164 二二問:何謂「唯識百法」?
- p186 附註一、三科關係圖、色蘊表、十一色法表
- p190 附註二、俱舍、成實、唯識之法相表
- p193 附註三、三科與百法的關係圖
- p194 【科目四】佛教詩偈(8):〈永嘉證道歌〉
- p194 永嘉證道歌──禪苑中的一朵奇葩
- p21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九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 p220 師父的一封信:佛光世紀的來臨
- p226 【科目一】經論介紹(9):《大唐西域記》
- p232 【科目二】月分數學(9):法數「九」
- p232 一、九橫
- p235 二、九食
- p242 三、九條衣
- p246 四、九緣生識
- p250 五、九喻
- p258 六、九年面壁
- p261 七、九品往生
- p263 八、九十六種外道
- p280 附註一、九緣與八識之關係
- p282 附註二、九品往生之情狀
- p286 【科目三】佛學問答(9):佛門聖賢(一)
- p286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
- p286 一、佛
- p294 二、菩薩
- p313 三、聖弟子
- p328 【科目四】佛教詩偈(9):《禪門諸祖師偈頌》二十首
- 107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4
- p00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期(一九九二年十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挑戰壓力的勇氣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10):《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034 附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p038 【科目二】月分數學(10):法數「十」
- p038 一、十句義
- p042 二、十大弟子
- p046 三、十乘觀法
- p055 四、十軍
- p056 五、十境
- p061 六、十種得地三昧
- p076 七、十玄門
- p087 八、十身
- p097 附註一、新十玄門
- p098 附註二、新、古十玄門之異同
- p100 【科目三】佛學問答(10):佛門聖賢(二)
- p100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續第九期)
- p100 三、聖弟子
- p137 四、居士
- p152 【科目四】佛教詩偈(10):《無門關》二十首
- p16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一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 p168 師父的一封信:接受的智慧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1):《解深密經》
- p184 附註:《解深密經》境、行、果大綱表
- p186 【科目二】月分數學(11):一至十期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一)
- p186 前言
- p187 一、佛
- p188 二、法
- p206 附註:各宗修行的方法
- p210 【科目三】佛學問答(11):十法界
- p210 二四問:佛教中「十法界」所指為何?
- p212 【科目四】佛教詩偈(11):《從容錄》二十首
- 108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5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二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修行是自他受用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2):《百喻經》
- p025 附註:《百喻經》教化對象與經號對照表
- p028 【科目二】月分數學(12):一至十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二)
- p028 三、僧
- p034 【科目三】佛學問答(12):常見的法器用物
- p034 二五問:佛教叢林中常見的法器用物有些什麼?
- p060【科目四】佛教詩偈(12):歷代文學家詩偈二十首
- p074 佛光山傳燈學院寒假叮嚀(一九九三年一至二月)
- p076 師父的一封信:用恭敬心求法
- p08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三期(一九九三年三月)
- p090 師父的一封信:散發觀音的熱力
- p096 【科目一】月分數學(13):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菩薩」
- p096 前言
- p096 一、一句投火」
- p097 二、二種殊勝」
- p099 三、三種發心」
- p100 四、四種困難」
- p103 五、五行
- p105 六、六種巧方便
- p109 七、七相憐憫
- p110 八、八種辯才
- p112 九、九種差別
- p113 十、十無盡藏
- p116 【科目二】僧事百講(1):叢林制度(一)
- p116 前言
- p116 一、請職圓職
- p118 二、期頭期尾
- p119 三、進堂出堂
- p120 四、巡寮告眾
- p121 五、掛單接眾
- p124 六、上客雲水
- p125 七、普茶談話
- p126 八、派下本山
- p127 九、晉山住持
- p129 十、香期例假
- p130 【科目三】佛學譬喻(1):《大智度論》之譬喻(一)
- p130 前言
- p131 一、菩薩道之喻(一)
- p136 二、般若波羅蜜之喻(一)
- p137 三、布施之喻
- p141 四、禪定之喻
- p143 五、五欲之喻
- p148 【科目四】佛門法語(1):善導大師及永明延壽禪師法語選
- p148 前言
- p148 一、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
- p154 二、永明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
- p17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四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 p172 師父的一封信:佛法人間化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3):史傳類佛典
- p176 前言
- p176 一、《弘明集》
- p180 二、《廣弘明集》
- p184 三、《高僧傳》
- p188 四、《續高僧傳》
- p190 五、《敕修百丈清規》
- p194 【科目二】僧事百講(2):叢林制度(二)
- p194 前言
- p194 一、剃髮染衣
- p195 二、剃度祖庭
- p198 三、授記傳法
- p199 四、受戒常住
- p200 五、戒臘法臘
- p201 六、東西二單
- p203 七、叢林建築
- p206 八、五家七派
- p210 九、叢林三門
- p212 十、寺院庵堂
- p214 附註一、八宗祖庭一覽表
- p218 附註二、棲霞寺佛祖源流
- p222 附註三、佛光山開山大師傳法典禮程序
- p224 附註四、《敕修百丈清規》兩班位
- p225 附註五、伽藍七堂配置圖
- p228 【科目三】佛學譬喻(2):《大智度論》之譬喻(二)
- p228 一、般若波羅蜜之喻(二)
- p230 二、六度相攝之喻(一)
- p232 【科目四】佛門法語(2):蓮池大師及省庵大師法語選
- p232 一、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 p242 二、省庵大師(一六八六~一七三四)
- 109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6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五期(一九九三年五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共生的地球人
- p018 【科目一】月分數學(14):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佛」
- p018 前言
- p018 一、一體三身自性佛
- p020 二、二佛並坐
- p021 三、三無差別
- p023 四、四無所畏
- p025 五、五種甚深
- p026 六、六方諸佛
- p027 七、七勝事
- p029 八、八相成道
- p031 九、九惱
- p034 十、十力
- p038 【科目二】僧事百講(3):寺務法會(一)
- p038 一、法堂丈室
- p039 二、各種稱呼
- p046 三、請假類別
- p049 四、如意病寮
- p050 【科目三】佛學譬喻(3):《大智度論》之譬喻(三)
- p050 前言
- p050 一、六度相攝之喻(二)
- p052 二、菩薩道之喻(二)
- 附錄:佛經表解《佛說布施經》
- p058 【科目四】佛門法語(3):《六祖壇經》法語選
- p058 引言
- p061 一、法語選註
- p084 二、生平略記
- p084 三、參考資料
- p086 【科目五】佛學問答(13):辭彙解釋(一)
- p086 前言
- p086 一、懺悔
- p096 二、發願
- p114 三、回向
- p12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六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 p12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上)
- p130 【科目一】經論介紹(14):譬喻類的佛典
- p130 前言
- p130 一、《法句譬喻經》
- p134 二、《賢愚經》
- p138 三、《大莊嚴經論》
- p142 四、《雜寶藏經》
- p145 五、《撰集百緣經》
- p150 【科目二】佛學問答(14):辭彙解釋(二)
- p150 一、業
- p162 二、緣起
- p172 【科目三】僧事百講(4):寺務法會(二)
- p172 前言
- p172 一、打齋供眾
- p174 二、齋䞋供養
- p175 三、臘八齋粥
- p177 四、供養種類
- p179 五、普坡勞作
- p180 六、書條連絡
- p180 七、莊頭道糧
- p181 八、塔主祭堂
- p181 九、殿堂聯語
- p185 十、禪淨佛七
- p188 【科目四】佛學譬喻(4):「菩提心」之譬喻
- p189 前言
- p189 一、菩薩之喻
- p190 二、勝於二乘之喻
- p192 三、功德之喻
- p193 四、濟度眾生之喻
- p194 五、威德之喻
- p194 六、智慧之喻
- p195 七、斷煩惱之喻
- p196 八、清淨無礙之喻
- p198 【科目五】佛門法語(4):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法語選
- p198 一、紫柏大師(一五四三~一六○三)
- p210 二、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 p24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七期(一九九三年七月)
- p24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下)
- p248 【科目一】月分數學(15):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僧」
- p248 前言
- p248 一、一生參學事
- p249 二、二種遠離
- p250 三、三軌
- p251 四、四大譯經家
- p252 五、五備
- p253 六、六法師
- p254 七、七穢行
- p257 八、八備十條
- p259 九、九祖相承
- p260 十、十德
- p262 【科目二】佛學問答(15):三學
- p262 一、何謂三學
- p263 二、分述三學
- p270 三、總說三學
- p271 四、結語
- p274 【科目三】僧事百講(5):叢林四十八單
- p274 一、列職序職
- p275 二、四十八單
- p283 三、四大寮口
- p284 四、維那行事
- p286 五、客堂行事
- p286 六、衣缽行事
- p287 七、庫房行事
- p287 八、上堂上供
- p290 【科目四】佛學譬喻(5):「善知識」之譬喻
- p290 前言
- p290 一、定義
- p291 二、種類
- p292 三、譬喻
- p296 【科目五】佛門法語(5):〈信心銘〉法語選
- 110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7
-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八期(一九九三年九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養成聽話的習慣
- p024 【科目一】經論介紹(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五經典
- p024 前言
- p024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p027 二、《六祖壇經》
- p029 三、《維摩詰所說經》
- p032 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p037 五、《地藏菩薩本願經》
- 附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表解
- 附錄二、《維摩詰所說經》表解
- 附錄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表解
- 附錄四、《地藏菩薩本願經》表解
- p042 【科目二】佛學問答(16):六度
- p042 一、何謂六度?
- p044 二、分述六度
- p074 三、結語
- p076 【科目三】僧事百講(6):常見的經懺佛事
- p076 前言
- p076 一、三時繫念
- p080 二、蒙山施食
- p081 三、瑜伽燄口
- p084 四、水陸法會
- p087 五、盂蘭盆會
- 附錄:《佛說盂蘭盆經》表解
- p088 六、三壇大戒
- p089 七、佛誕浴佛
- p091 八、供佛齋天
- p092 九、各種懺儀
- p100 十、生亡普佛
- p102 附註一、傳戒正範
- p104 附註二、大齋天布位簡圖
- p106 【科目四】佛學譬喻(6):《雜阿含經》中「無始生死輪轉」之譬喻
- p112 【科目五】佛門法語(6):中峰明本禪師與洞山良价禪師法語選
- p112 前言
- p112 一、中峰明本禪師(一二六三~一三二三)
- p122 二、洞山良价禪師(八○七~八六九)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九期(一九九三年十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熱忱傳播佛法
- p146 【科目一】月分數學(16):佛光四句偈
- p146 前言
- p146 一、一如(平等)
- p147 二、二善三福(淨)
- p150 三、三緣慈悲(慈悲)
- p151 四、四恩(感恩)
- 附錄:《父母恩重難報經》表解
- p153 五、五百大願(大願心)
- p154 六、六法令他歡喜(喜)
- p155 七、七種捨(捨)
- p158 八、八句義(禪)
- p159 九、九種相戒(戒行)
- p164 十、十忍( 忍)
- p166 【科目二】佛學問答(17):三法印
- p166 一、何謂三法印?
- p167 二、三法印的內容
- p173 三、三法印的正確認知
- p178 【科目三】僧事百講(7):寺務法會(三)
- p178 一、開塔祭祖
- p180 二、荼毗葬禮
- p182 三、灑淨安基
- p185 四、開光落成
- p186 五、八關齋戒
- 附錄:《佛說八關齋經》表解
- p188 六、菩薩誦戒
- p191 七、皈依三寶
- p192 八、傳授五戒
- p195 九、菩薩戒會
- p202 【科目四】佛學譬喻(7):經典中「身」、「五取陰」之譬喻
- p202 前言
- p202 一、身之喻
- p206 二、五取陰之喻
- p212 【科目五】佛門法語(7):大慧宗杲禪師與善慧大士法語選
- p212 一、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 p222 二、傅翕──善慧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
- 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8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期(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處處是道場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6):《阿含經》等五經典
- p018 一、《阿含經》
- p021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 附錄:佛經表解《大方廣佛華嚴經》
- p025 三、《大般涅槃經》
- p030 四、《大般若經》
- p036 五、《圓覺經》
- p046 【科目二】僧事百講(8):法會種類與聖像
- p046 一、法會種類
- p056 二、聖像種類
- p068 【科目三】佛學譬喻(8):菩薩度眾生之譬喻
- p068 前言
- p068 一、四事養育
- p069 二、令得大福
- p070 三、知慧巧便
- p070 四、近善知識
- p071 五、無有貴賤
- p071 六、覆育一切
- p072 七、奉行眾善
- p072 八、禪度無極
- p076 【科目四】佛門法語(8):法語選輯
- p076 一、藏經法語
- p084 二、食肉說
- p09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一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 p092 師父的一封信:反省才能成長
- p096 【科目一】經論介紹(17):《大智度論》等五論著
- p096 一、《大智度論》
- p099 二、《中論》
- p103 三、《大乘起信論》
- p106 四、《俱舍論》
- p112 五、《天台四教儀》
- p114 【科目二】月分數學(17):修習佛法的要素
- p114 前言
- p114 一、一往再往(求法的態度)
- p115 二、二戒(戒)
- p116 三、三種信成就發心(信)
- p117 四、四依(思)
- p120 五、五種般若(慧)
- p122 六、六度萬行(行)
- p124 七、七種語(語)
- p126 八、八種聞經功德(聞法)
- p128 九、九種大禪(禪)
- p133 十、十大願王(願)
- p138 【科目三】僧事百講(9):法器用物
- p138 前言
- p138 一、海青袈裟
- p142 二、持具禮佛
- p148 三、蒲團拜墊
- p149 四、拂塵如意
- p151 五、佛龕念珠
- p154 六、梵唄讚偈
- p156 七、鐘板號令
- p157 八、雲板叫香
- p159 附註:禪門五家鐘板
- p160 【科目四】佛學譬喻(9):《雜阿含經》中「六根」之譬喻
- p161 前言
- p161 一、修行法門之喻
- p162 二、當依律儀之喻
- p163 三、如龜藏身之喻
- p166 【科目五】佛門法語(9):《清珠集》及《淨土極信錄》法語選
- p166 前言
- p166 一、《清珠集》
- p172 二、《淨土極信錄》
- p17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二期(一九九四年一月)
- p180 師父的一封信:有規矩成方圓
- p190 【科目一】僧事百講(10):各種修持活動
- p190 前言
- p190 一、經單閱藏
- p191 二、禁足山居
- p191 三、禪堂參學
- p194 四、結夏安居
- p197 五、閉關靜修
- p198 六、佛堂精舍
- p199 七、安眾封堂
- p200 八、過午禁食
- p200 九、五堂功課
- p201 十、齋儀五觀
- p204 【科目二】佛學譬喻(10):經典中「三毒」之譬喻
- p204 前言
- p204 一、貪
- p206 二、瞋
- p207 三、痴
- p210 【科目三﹞】佛門法語(10):虛雲和尚及圓瑛大師法語選
- p210 前言
- p210 一、虛雲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
- p228 二、圓瑛大師(一八七八~一九五三)
- p242 用功人的兩種難易
- 附錄:詩偈教唱(憨山德清大師等二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