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3 三、三法印的正確認知

過去佛教一直給人悲觀消極、遁世避俗的印象,這是因為一般人對佛教所說的苦、空、無常等義理,有了錯誤的理解,以為佛教只是消極的講苦、講無常,卻不知道其中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苦、空、無常的人生真象,從而發起欣樂厭苦之心,積極地追求涅槃之樂。因此,我們對於「三法印」應有以下的認識。

(一)「無常」才有希望

佛教講「諸行無常」,雖然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隨時都會遷流變化,但是無常除了好的會變壞;相對的,壞的也可以轉好,所以無常其實有它積極、樂觀、奮發的一面。譬如一個貧窮的人,只要他肯勤勞努力,就可以有發財的一天,因為貧窮的現象也是無常變化的。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可以改變逆境,因為世事是無常的,不會有永遠的災難。因此,無常給人生帶來無限的光明、希望與生機。

此外,無常可以提醒我們珍惜生命,把握時間,可以使我們脫離一時的貪欲。尤其學佛的人,有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無常觀,才能精進不懈、進趣佛道,及早成就。所以無常才能進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無常蘊藏著無限的生機,無常其實是最實在、最親切的真理。

(二)「無我」才能和眾

佛教講「諸法無我」,是為了破除眾生對自身的自我愛,以及對我所有物的境界愛。因為我們執以為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有,隨著緣聚則生、緣滅則散,毫無自主可言。而且從生到老,無時不在生滅遞嬗,因此不是恆常而固定不變的。尤其身為眾苦所聚,生理上有飢寒、疾病、疲勞等諸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懼、失意等苦。當眾苦逼迫時,欲離而不能,根本無自在可言。因此,《摩訶止觀》卷七說:「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

不過,這裡所說的無我,並非說沒有我這個人。無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種境界,主要是讓我們擺脫有形對待關係的束縛,使自己安住於無人我、無對待的境界。無我是要我們泯滅人我對待,把我融入大眾中。

佛教是非常重視大眾的宗教,離開大眾就沒有佛法。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培養「以眾為我」的性格。能夠無我,才能融入大眾,才能以眾為我。所以,無我是個人修行的根本。

(三)「涅槃」才是究竟

涅槃是佛教最圓滿的境界,但是一般人不了解涅槃的意義,以為涅槃是死後的世界。如某某人去世,便說「得大涅槃了」,其實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與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脫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死、無為安樂、解脫自在之意;涅槃是滅除我執、法執,滅除煩惱障、所知障,是度脫生死之意。譬如一個犯人,為杻械枷鎖繫縛時,沒有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脫;眾生為貪瞋痴等煩惱所縛,如果修習佛法,斷除煩惱,便得解脫,解脫就是涅槃。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白雲蒼狗無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血肉之軀,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面對這樣有限的生命,如果我們能證悟涅槃,就等於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遍布於一切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充滿於一切時間,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這樣的生命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邊遼闊的時空中生生不息了。

因此,我們對涅槃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涅槃之樂不是死亡後才能得到,而是當下就可體證。」能夠對涅槃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找到真實究竟的常樂我淨,才能體會諸佛千古無我的涅槃妙諦,這是我們學佛應有的認識。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