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2 二、菩薩道之喻(二)

(一)菩薩雖行空,不證實際;雖行福德,亦復不著。待眾生者,如估客、大將雖乘駃馬能疾到所止,故待眾人;菩薩亦如是,乘智慧駃馬,雖能疾入涅槃,亦待眾生故不入。

(二)菩薩誓度一切眾生,若眾生無所得,則辜負眾生。譬如主人請客,則應誠心敬客,而自卑簡,若無誠設供養,則愧對於客人。

(三)菩薩於眾生起卑下之心,眾生若罵、若打,也無恚恨。譬如主人打奴僕,奴僕也不敢心生瞋恨。

(四)若菩薩妄自貢高,輕視眾生,眾生侵害他,則忿然生怒。譬如奴僕打主人,主人必起瞋心。(卷七十二〈釋大如品〉第五十四,頁五六九下)

(五)如日月照四天下,若無日月,則百穀藥草及眾生無以生長。月是陰氣,日是陽氣,二氣和合故萬物成長,是故日月於四天下大有利益。菩薩亦如是,於四生中,以大悲心憐愍眾生故,能隨所願行一切善法;大智慧力故,破眾生著善法心。如是六波羅蜜等諸善增長成就,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八十二〈釋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頁六三六上)

(六)菩薩為攝受眾生,故生富貴家,布施眾生,恣其所需。不論出家、在家眾生,皆能廣受利益。譬如大地、人民、鳥獸皆蒙利潤。(卷七十三〈釋轉不轉品〉第五十六之上,頁五七六中)

(七)譬如人以酥和毒,毒勢則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薩於般若中,求無上道易得,於餘經則難,如但服毒。是故,不應從聲聞經中求菩薩道。(卷六十八〈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上,頁五三六下)

(八)譬如健將,善知戰法,器杖具足,不畏怨敵。健將即是菩薩,器杖是般若。(卷八十二〈釋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頁六三六上)

(九)以樹為譬喻,葉、華、果實,從薄轉厚,如樹葉蔭,熱時涼樂。眾生因菩薩道樹蔭,得離三惡道熱苦。如華,色好、香淨、柔軟;眾生因菩薩以布施、持戒教化,故受人天福樂。如樹果,色香味力,眾生因菩薩,故得須陀洹等諸聖道果。(卷八十五〈釋道樹品〉第七十一,頁六五三中)

(十)有人言:菩薩應先布施五逆罪人、斷善根者,或貧窮、老病、下賤、乞丐者,乃至畜生。譬如慈母,多有眾子,先念羸病給其所需。又如菩薩為餓虎欲食子,故先以身施予餓虎。(卷八十七〈釋三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下,頁六六九下)

(十一)譬如新劈乾毳,隨風東西;濕毳緤緻,則不可動。新發意菩薩亦如是,不久修德、作福淺薄、隨他人語,不能信受般若波羅蜜;若久修福德、不隨他人語,則能信受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卷六十六〈釋歎信行品〉第四十五之上,頁五二二下)

(十二)菩薩若著心布施,受者恩重,雖有小利而有大過;譬如美食雜毒,雖有美利而自喪命。(卷九十四〈釋畢定品〉第八十三之下,頁七一七下)

(十三)若人著心行善法,則失二種法,先失善法,而墮入邪見。譬如重病之人,雖有眾藥,不但治療無效,此藥再增病情。(卷九十四〈釋畢定品〉第八十三之下,頁七一八上)

(十四)菩薩具足「忍辱波羅蜜」,故得作佛。因行「忍怨」,是以菩薩視怨如親。譬如欲過嶮道,應當敬重、頂戴導師;又如良醫雖賤,為貴者所重。如是思惟、籌量、分別,中人、怨家,雖於我無用,卻是成佛因緣。(卷八十七〈釋三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下,頁六六八下)

(十五)忍為善,般若為智慧;善、智具足,故名道。譬如人有眼、有足,隨意所至。(卷八十七〈釋三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下,頁六六九上)

(十六)菩薩以空心行布施,是故雖行諸法,具足波羅蜜,不妨於空。譬如雲霧,遠視則見,近之則無所見;凡夫亦如是,遠實相故,見諸佛。菩薩近實相故,見皆空,是故不妨;不妨故,能於檀波羅蜜一念中,具足行諸善法。(卷八十八〈釋六喻品〉第七十七,頁六七七中)

有關菩薩道之實踐,請參閱《佛說布施經》表解(附錄)。

本科作業

請善用《大智度論》中的譬喻,來說明「般若波羅蜜」。(至少三則)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