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8 師父的一封信:鍛鍊磨出實力

諸位仁者:

自從開辦「傳燈學院」以來,已邁入第五期。我曾擔心諸位對教材的體會與運用的情況,因為有人很會讀書,深得其樂;但有人對讀書宛如嚼蠟,毫不知味。我深為不讀書者感到可惜。說到讀書,各位自幼受到完整的教育遠勝於我。憶少時,我會識字,是由不識字的母親講說歷史故事中識得的;我會辨別佛法是非正義,是由怪腔重調的老師方言中領會的;我會讀書、教書、講演,是由不懂教學法的學長、老師們,「假如我在台上,我要怎樣說,會讓人更易懂」的揣摩中獲得的。因此,讀書要靠自己,這是非常要緊的!

我以為讀書是求得知識的必要過程,它是做人明理的鎖匙,是自我心靈的探險,是點燃知識的火種,是般若智慧的泉源。讀書的感受如果達到黃山谷所言:「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便能進入個中三昧,因為讀書是我們文明生活中所共識的一種樂趣。正因此,社會有智之士大力呼籲:共創一個書香社會,以代替現今富而不實的台灣現況。

你們不是常見西方人士隨時隨地人手一冊的情景;日本地下鐵充斥閱畢的書籍來替換垃圾;以色列家庭中,可以沒有餐廳,卻不能沒有書房。但中國人似乎就差這麼一點,而佛教中的藏經樓,與大雄寶殿、齋堂同等重要、可貴。佛光山上的大眾,平日除忙於弘法、事務外,還保留著讀書、閱經、修行的生活習慣。

在我認為,讀書以融通為主,以方法技巧為輔;讀書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對於讀書,不要認定讀白紙印字的書冊才是讀書;讀「人」、讀「生活」、讀「社會」的書,也是一部大作,因此日本一休禪師「晒藏經」之諷,不可不知。因為書本可以提供我們概念,生活才是我們的內容,然而這般融通境界是最終結果。但平時讀書方法也不可忽略,茲分別說明:

一、鍛鍊思考:「要有活見解,必須下死工夫。」也就是深入精研,自然產生思想的頭緒。在每日生活中要思考於清晨,行動於白晝,反省於日暮,休息於夜晚。思考目的為測定行為方向,有效的讀書不只是記憶與背誦,須加上想像、組織、增刪、歸納、分析與實用。以佛典為例:「經」是佛菩薩所說,「論」是祖師大德體證而寫,「疏」是個人意見的抒發。因此追溯佛法,可多閱經思索,可常讀論反芻,但不要執於註疏的主觀看法。

二、蒐集資料:凡是手可觸摸的資料不輕易罷手;凡是眼睛可見到的消息不隨便放過;凡是耳朵可聽聞的資料不任其流失。凡是資料都要翻一翻、看一看、聽一聽。對於得到的資料要勤於文書抄寫,隨時寫雜記,重視寫筆記,最好天天寫日記。胡適之日記可以一寫五十年,是受Graham Wallas影響:「人的思想是流動的,你如果不當時把它用文字記下,過時不見,再也尋它不得。所以一支筆和一片紙,要常常帶在身邊。」所以,希望我們不要被我們的懶筆,斷送了可能有結果的思想,和損失我將來可做人、處事、為學的參考資料。

1.做筆記前看書步驟:

(1)利用索引。(2)注意目錄。(3)簡單瀏覽。(4)重點詳讀。

(5)有用處做筆記。(6)可影印、剪貼。(7)最好手寫,加強印象。

2.做筆記時,採用「筆記卡」為佳,須注意:

 (1)筆記卡內容:要提綱挈領、簡短精鍊、有題目、用自己的話,最好是「一言以蔽之」。

 (2)眼前覺得重要,馬上就寫下。

 (3)筆記卡文體可有:摘要、釋義、引錄、批語、參考資料、來源出處。

3.蒐集完畢,須分類整理,按自己所需來分類:如故事類、偈語類、題綱類、教義類、史類等。

三、研析閱讀:對於世俗書籍,淺嘗即止,知道即可。對內典、佛經要不時薰習,溫故知新;要深解、醞釀。記得一次與印順長老對話中,談到讀書,他答以「亂看為方」,慢慢地我也能會意。我讀書方法雖言亂看,其中還是有脈絡可循,提供參考:

1.放棄整冊精讀的念頭,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精讀。

2.幾本書合併閱讀,有利資料蒐集,偶獲觸類旁通心得。

3.先看一遍目錄、序或導言,有助了解全文內容,再快速翻它一遍。

4.每天固定至少讀書數頁,抓住書中大標題、關鍵字,用紙頭或書籤來做夾記。

5.邊讀邊做筆記或眉批。

6.多問別人心得、看法,用眼、口、耳等六根讀書。

7.值得精讀的書,要限時讀畢,比較其特色,抓住其綱領與條理,建立自己的分析。

四、實際運用:將研讀所得,資料蒐集,分類歸納。如遇弘講、寫作、為學、上課、自修、溫習時,皆可自訂題目,將資料發揮其價值。「敢於下筆,勇於開口」自是運用之箴。運用時,講說要練習由短時間到較長時間(一分、三分、五分鐘故事、教義說明,十分、二十分、半小時的隨緣開示,一小時、二小時上課、講演)。寫作由少篇幅到千言、萬字書。量力、盡興、發心,自然運用自如。

我曾於《星雲法語》節目中說到,一位修學者受學的態度是:

1.敢於發問,問出智慧。

2.長於聽聞,聞出對錯。

3.善於溝通,談出共識。

4.勇於思考,想出創意。

5.受於鍛鍊,磨出實力。

6.安於靜修,修出道德。

同樣寄語讀書修學的大家,有聞、思、修的成長。

祝願

讀書聲朗朗

佛光山上聞

佛光紀元二十六年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