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8 一、紫柏大師(一五四三~一六○三)

(一)生平略記

明代僧,諱真可,字達觀,號紫柏,世稱紫柏尊者,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沈,江蘇吳江人。少負俠氣,年十七,辭親遠遊,欲立功於塞上。行至蘇州楓橋,遇雨夜宿虎丘雲岩寺,聞僧誦八十八佛名號,心忽開悅,遂依明覺和尚剃度。

年二十受具足戒,掩關武塘景德寺三年。期滿辭師參訪,聞僧誦張拙(唐石霜慶諸禪師的法嗣)開悟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而大疑不解。便到處書此二語於壁上,迷悶至頭面俱腫。一日齋時,忽大悟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自是氣宇凌踩諸方,人多敬憚。

萬曆元年(一五七三)至京師,親近華嚴宗匠遍融真圓禪師於法通寺九載,又從禪門老宿笑巖德寶參學。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以古梵篋本之藏經流傳不易,遂於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創刻方冊大藏經,因山中氣候嚴寒,不便刻經工作,居四年,南移至浙江餘杭徑山寂照庵續刻,故以《徑山藏》(明藏萬曆版)稱之。

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禮隋代高僧靜琬所刻石經,並於雷音洞佛座下,得靜琬所藏之佛舍利三枚,神宗生母李太后曾請舍利入宮供養三日,並施帑金,重藏之於石窟。後與德清再度共遊石經山。太后聞之,令致齋供,賜紫袈裟,師謝曰:「自慚貧骨,雖被紫衣,施與高人,福更增。」

師與德清為至交,嘗對談四十晝夜不合眼。萬曆二十年,兩人共議續修大明《傳燈錄》為導法脈,然因德清被誣私建寺院,謫戍廣東雷州,此志未能如願。

年五十八,因江西太守吳寶秀,拒不執行征收礦稅之令而被捕,師即杖策入京,思欲救之。師曾嘆:「憨山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慧命一大負。若釋此三負,當不復走王舍城矣!」

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因妖書(有關朝廷內部傾軋之匿名書)事件,及被誣濫用帑金供奉舍利,而被捕入獄,審定死罪。師聞之,神色自若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誦一偈:「一笑由來別有因,哪知大塊不容塵;從茲收拾孃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誦畢,端坐閉目而逝,世壽六十一,法臘四十一。

師倡儒佛道三教合一,並對於佛教各宗的思想採取調和態度,其所訂「禮佛儀式」,除發願禮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外,還教示禮拜西天東土歷代傳宗判教並翻傳祕密章句諸祖。另師雖到處興修古剎,卻從未受請擔任住持,故無上堂普說。然甚為重視文學經教,曾力排禪宗「不立文字」之說。

今現存師之著作,有德清校閱之《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和錢謙益所纂校《紫柏尊者別集》,內收有法語、經釋、序跋,銘、傳、書信等。兩書皆收入於《卍續藏》第一二六~一二七冊。

(二)法語選註

1.示廚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何謂三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1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制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2,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3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4者為苦。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恡*5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何以故?三德無闕*6,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7,殺人無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又為常住慳恡,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8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9臭蟲報。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媿*10。遵而行之,愚痴必破,般若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穩,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註釋】


*1蓋:因為的意思。

*2流涎:流口水之意。

*3酢:音「ㄗㄨㄛˋ做」。「醋」之古字。

*4嗇:音「ㄙㄜˋ‭色」。此為收的意思。‬

*5慳恡:音「ㄑㄧㄢ‭ ㄌㄧㄣˋ‭千吝」。恡同「吝」字,意為吝嗇。‬‬

*6闕:音「ㄑㄩㄝ缺」。過失,殘缺之意。

*7牛頭阿旁:謂牛頭人身之鬼卒。《五苦章句經》云:「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

*8九竅:即耳、目、鼻各二,口一合為七竅,再加上排尿口、肛門合為九竅。

*9蛆:音「ㄑㄩ屈」。蠅類的幼蟲,多長在糞坑裡。

*10慚媿:媿音「ㄎㄨㄟˋ愧」。同「愧」字。

此文以「三千諸佛皆出生在廚中」,來揭示辦造飲食以供佛、供僧者之重要地位。

蓋辦造飲食時,若能三德辨解,六味精調,兼之以清淨身口意行之,則修行人食之必有資助,能得無量功德,直登菩薩位。其若不然,則如殺修行人之性命,必得無窮惡道之報。

2.五常偈

南無仁慈佛,愛人如愛己,此心常不昧,如來即出世。

南無義氣佛,愛人必得所,臨事不苟且,立地成正覺。

南無禮節佛,事事要明白,長幼序不亂,世尊即是你。

南無智慧佛,變通無滯礙,扶正不扶邪,化苦而為福。

南無信心佛,真實無所改,一念與萬年,始終常若一。

如是五如來,人人本自有,善用佛放光,不善佛滅度。

我願一切眾,死生與好惡,務須善用心,莫被情欲轉。

生時佛不死,死時佛豈滅,不滅不生處,此是吉祥地。


此乃利用佛語來解釋如何實踐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的一首偈子。其在強調只要善用心,莫被情欲所轉,則五常自行,吉祥地生。

3.為新剃可禪人字止臺

昔人有言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馬大師*1住山時,獵人石鞏逐鹿過其前,問曰:「鹿何之?」大師曰:「汝一箭射幾鹿?」鞏曰:「一鹿。」大師曰:「吾則不然。」鞏曰:「師射幾鹿?」曰:「一群。」鞏聞而駭之,大師乘其駭而啟迪之,曰:「汝能射鹿,何不自射?」鞏遂反弓自射,曰:「直無下手處。」大師曰:「這漢千劫無明,當下冰消去也。」若然者,信知人易而自知難。人能自知,如己眼見眼,苟非就中人,則石鞏之無下手處,寧易言哉!禪人名常可,余字之曰「止臺」,以渠*2剃染清涼,誠無忘文殊老漢,并其受業和尚之德耳。雖然,止臺能自知,則臺可止,臺可止,斯恩不負。人壽幾何?老而知反,脫不能於空閒寂寞之濱,冰枯雪老之地,以終其志,非夫也。止臺勉之。


【註釋】

*1馬大師:即唐代馬祖道一

*2渠:有多義,此指第三人稱,乃「他」之意。

本文主要大意在告示吾輩,知人如以箭射他,實易也;而自知則如反弓射己,誠難也。故當以不忘為己受業解惑之師恩為誡。

4.普賢十大願

普賢菩薩有十願王,王王殊勝威猛,若得一願王,則成佛無疑,況盡得哉!

一者禮敬諸佛,則得身業殊勝;

二者稱讚如來,則得口業殊勝;

三者廣修供養,則得福業殊勝;

四者懺悔業障,則得三業肅清;

五者隨喜功德,則得妒習頓空;

六者請轉法輪,則得慧光圓滿;

七者請佛住世,則得自他兼益之勝;

八者常隨佛學,則得慧命長生;

九者恆順眾生,則得冤親平等;

十者普皆回向,則得事理障消。

如是十願王,於日用之際,凡遇境緣逆順,痛心呼之,日積月久,自然化憎為愛,化愛為憎;憎憎愛愛,愛愛憎憎,好惡無常,願王不動,直趨妙覺,有何艱險。

5.豬偈

養豬充口腹,因愛結成仇,豬若知此意,終朝不食愁。

愁兼與不食,豬死肉有不?頗賴豬未知,肥肉過汝喉。

終來汝作豬,還須償豬油,此理果弗謬,勸汝養豬休。


此偈乃紫柏尊者以因果報應之理,勸告世人,莫以豬不知其食肥,則將被殺之痴做藉口,即殺而充口腹之快。

【參考資料】

1.《紫柏尊者全集》卷一/《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七三冊頁一三五~一五四

2.《紫柏尊者別集》/《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七三冊頁四○一~四三三

3.《續燈存稿》卷十二/《卍續藏》第八四冊頁七九四上

4.《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三/《大正藏》第四九冊頁九五二

5.《新續高僧傳》第四集.卷七‭/《大藏經補編》第二七冊頁八五‬

6.《五燈嚴統》卷十六/《卍續藏》第八一冊頁一六二下

7.《禪門驪珠集》/聖嚴法師編集(東初出版社)頁四○二~四○七

8.《中國禪祖師傳》(上)/曾普信著(佛光出版社)‭頁四○八~四一○‬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