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6 三、諸佛菩薩誓願

(一)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根據《悲華經》和異譯本《大乘悲分陀利經》的記載,世尊昔為寶海梵志時,發五百大悲願,願於五濁惡世成佛,獲得寶藏如來授記,於其成佛時名釋迦牟尼佛。其五百大願,可參閱《悲華經》(《大正藏》第三冊,頁二○九上)。

(二)阿閦佛十二本願

根據《阿閦佛國經》及《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記載,昔日阿閦佛於大目如來前發十二大願,而蒙佛賜號「阿閦」並授記成佛。(《大正藏》第一一冊,頁一○二中),詳列於下:

1.一切修行回向於一切智智(成佛之意)。

2.一一語言悉與念佛相應。

3.生生世世出家為比丘。

4.出家更行十二頭陀。

5.成就四無礙智。

6.常住於行、住、坐三威儀。

7.不犯根本罪。

8.對婦人說法不起欲念。

9.聞佛菩薩說法必恭謹聽受。

10.不聽信外道異端之說教。

11.於財施、法施時,住於平等心,不設彼此之區別。

12.見罪人必救之。

(三)藥師如來十二大願(附註)

根據《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為利導眾生而發十二大願(詳《大正藏》第十四冊,頁四○一中)。

(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1.各家說法

有關阿彌陀佛昔日為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如來前所發的本生誓願,究竟一共有多少?一向有多種說法和記載。據支婁迦讖(一四七~一八六)所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與支謙(二二三~二五三)譯《阿彌陀經》是二十四本願。這是大乘早期的譯說。宋代法賢(九八二~一○○一)所譯的《無量壽莊嚴經》則為三十六本願。而在康僧鎧於西元三世紀後葉所譯《大阿彌陀經》及七、八世紀間譯出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則列有四十八本願。以上當以四十八願說最為完整。

2.《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之四十八願,並簡析之。

(參閱《大正藏》第一一冊,頁九三中)

第一國無惡道願───若我成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第二不更惡道願───若我成佛,國中眾生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第三身真金色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第四形色相同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第五宿命智通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得宿念,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第六天眼普見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無天眼,乃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七天耳普聞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第八他心悉知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無他心智,乃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行者,不取正覺。

第九神足無礙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獲神通自在,於一念頃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者,不取正覺。

第十不貪我身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起於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正覺。

第十一住定證滅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若我成佛,壽量有限,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若我成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第十五隨願修短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六不聞惡名願──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若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若我成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若我成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臨終接引願──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欲生果遂願──若我成佛,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二一三十二相願──若我成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第二二一生補處願──若我成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三供養諸佛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徧至無量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二四供具隨意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第二五演說妙智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第二六那羅延身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第二七一切嚴淨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第二八道樹高顯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第二九誦經得慧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慧辯無限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第三一照見十方願──若我成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二寶香妙嚴願──若我成佛,自地已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三蒙光柔軟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四聞名得忍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三五脫離女身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相者,不取正覺。

第三六常修梵行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七天人致敬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八衣服隨念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第三九樂如漏盡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樹中現剎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意,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一諸根無缺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第四二清淨解脫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三聞名得福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四修行具德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五普等三昧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六隨願聞法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七聞名不退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第四八得三法忍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3.四十八大願大要分類,可歸納為:

⑴三要:攝眾生願、攝法身願、攝淨土願。

(2)七重:

第一重 攝眾生願

*1無三惡趣 *2不更惡趣 *3悉皆金色 *4無有好醜

*5宿命智通 *6天眼智通 *7天耳智通 *8他心智通

*9神足智通 *10速得漏盡 *11住正定聚

第二重 攝法身願

*12光明無量 *13壽命無量

第三重 攝眾生願

*14聲聞無數 *15眷屬長壽 *16無諸不善

第四重 攝法身願

*17諸佛咨嗟(稱歎)

第五重 攝眾生願

*18念佛往生 *19來迎接引 *20繫念定生 *21具三十二相 

*22必至補處 *23供養諸佛 *24供具如意 *25說一切智 

*26那羅延身 *27萬物嚴淨 *28見道場樹 *29得辯才智

*30智辯無窮

第六重 攝淨土願

*31國土清淨 *32國土嚴飾

第七重 攝眾生願

*33觸光柔軟 *34聞名得忍 *35轉女成男 *36常修梵行

*37人天致敬 *38衣服隨念 *39受樂無染 *40見諸佛土

*41諸根具足 *42住定供佛 *43生尊貴家 *44具足德本

*45住定見佛 *46隨意聞法 *47得不退轉 *48得三法忍

(五)文殊菩薩十八大願

1.文殊菩薩簡介:文殊,全稱文殊師利(Mañjuśrī),也譯為「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是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其典型法像是頂結五髻,手持寶劍,坐蓮花寶座,騎獅子。這是智慧、辯才銳利、威猛的象徵。故尊稱其「大智文殊」。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指出,「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叫清涼山。文殊師利住在此山。」而中國佛教以五台山應之。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縣東北。因五峰聳立,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又因其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暑氣,故又名清涼山。中國以農曆四月四日為文殊菩薩誕生日。

2.文殊菩薩十八大願:根據《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下記載,文殊菩薩於本生時,發十八大願以成就眾生,莊嚴自己佛國。摘述如下。

(1)於無量劫中積集菩提方成正覺。

(2)勸世界未有佛的眾生發菩提,修六度,滿無上正覺。

(3)廣大恆河沙數世界成一佛剎,牆高,頂由千寶莊嚴。

(4)菩提樹高大如萬大千世界,光照一切佛剎。

(5)在菩提樹下證正覺,直至涅槃不起座,但以化身遍十方無量世界為有情說法。

(6)剎中無聲聞、緣覺,唯有清淨大菩薩眾,清淨梵行者滿佛剎。

(7)剎中無女人,一切菩薩皆是化身,悉披搭袈裟,結跏趺坐,此諸菩薩遍滿佛剎,並詣十方,為諸有情說法。

(8)如無量壽如來佛剎中,以法喜為食,心念即有百味飲食,以神通先供十方佛並施貧窮苦惱有情及餓鬼,悉令飽滿,並說法後方還本土用食。

(9)剎中諸菩薩,生時即隨念合適清淨袈裟,菩薩得之,先供養十方佛,再還本處受用。

(10)剎中一切菩薩所用物,先供佛及聲聞,然後自受用。

(11)剎中一切有情,遠離諸苦,無有毀犯淨戒律儀。

(12)剎中積聚無量眾寶、無量摩尼互相影現。

(13)剎中菩薩可隨念見諸寶物。

(14)所照之光由菩提樹發出,以花之開合來辨晝夜,並可隨菩薩心念作長短調節。

(15)剎中無寒暑及老病死,若諸菩薩隨其所樂欲證菩提,即往餘剎,於覩史多天壽盡降生成正覺。

(16)剎中常奏百千種樂,樂聲中無有與貪染相應之聲,唯出波羅蜜音、佛音、法音、僧音、諸菩薩法教之聲悉得聞。

(17)剎中菩薩渴仰於佛,隨所諸處經行、坐、立,應念即見普見如來坐菩提樹下,有疑網,不待佛解說,自然打破。

(18)十方諸佛所有功德莊嚴行相,皆現我剎中;但聲聞所見莊嚴及五濁惡世不出現我剎中。

(六)普賢菩薩十大願

1.普賢菩薩簡介:普賢(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他主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與文殊的智慧、證德相對。德,乃其有延命之德;行,是因其發過十大行願,為佛教弘法工作,故尊稱「大行普賢」。其坐騎為六牙白象,因「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而象徵其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中國佛教以峨嵋山為普賢菩薩之道場。峨嵋山在四川省峨眉縣西。因兩山相對如峨眉,故稱之。山中有石龕百二十,大洞十一,小洞二十八,山頂有光相寺,為普賢菩薩示現處。又中國以農曆二月二十一日為普賢菩薩聖誕。

2.普賢十大願: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十大願如下。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回向

(七)觀音菩薩的本願


1.觀音菩薩簡介:觀音,觀世音(Avalokiteśvara),也譯成「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他是大慈大悲菩薩,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種大難,遇難眾生唸誦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即前往拯救。其主張「隨類化度」,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故尊稱其為「大悲觀音」。

有三十三種觀音名稱,形象與藝術在民間流傳。以龍、鰲魚為經常之座騎。

《華嚴經》中說:觀世音住在普陀山(Potalaka)。中國浙江省定海縣的舟山群島內的「普陀山」,即成為中國佛教所說的觀音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中國以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聖誕。六月十九日是其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其涅槃日。

2.觀音菩薩的本願:根據《悲華經》記載,觀世音菩薩過去世為轉輪聖王無諍念之長子不眴時,因不忍地獄眾生多苦惱;人、天有心垢,常墮三惡道;及眾生因親近惡知識,退失正法,墮大闇處,反攝邪見,行惡道等,故於寶藏如來前廣發大悲願,寶藏如來讚歎其大悲心,賜字「觀世音」,並授予未來將成佛的記別,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其於《悲華經》所發之本願如下:

「願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憂愁孤窮,不得救護,窮其心力,無法脫苦,若心中念我,稱我名字,無論我在何處,都以天耳聞之,天眼觀之,脫其苦惱,若有一人無法得除如斯苦惱,誓不成佛道。」

又願:

於行菩薩道時,即能大作佛事,於聖王(無量壽佛)後成就佛道。

3.觀音菩薩十大願:於《大悲懺儀合節》中,亦可獲知觀音菩薩領眾教持其名號,發下十大願。(參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一一五下)

(1)願我速知一切法 (2)願我早得智慧眼 

(3)願我速度一切眾 (4)願我早得善方便 

(5)願我速乘般若船 (6)願我早得越苦海

(7)願我速得戒定道 (8)願我早登涅槃山

(9)願我速會無為舍 (10)願我早同法性身


(八)地藏菩薩本願

1.地藏菩薩簡介:地藏(Kṣitigarbha),《地藏十輪經》說:「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名之。經中記載,他受釋迦牟尼佛囑咐,在釋迦入滅而彌勒尚未降生世間這一段時期度世。因而他發了大誓願:一定要度盡六道輪迴中眾生,拯救各種苦難,方才成佛。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故尊稱為「大願地藏」。

地藏菩薩與其他大菩薩不同,現出家相,作比丘裝束。其形像:結跏趺坐或立像,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欲使眾生滿願。其坐騎是白犬「善聽」,又名地獄耳。

九華山,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原名九子山。山上有九峰,如削刻蓮花,故於唐時改名九華山。乃因韓國暹羅國王子金喬覺,出家後的地藏比丘,在此地結廬苦修而成道,後稱此地為地藏菩薩弘化道場。中國以農曆七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即七月晦日)為地藏菩薩聖誕。

2.地藏菩薩因地的行願: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四起,後人將此四起發願,綜合義解為一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今列出四起發願如下:

(1)昔為長者子時發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2)昔為婆羅門女時發願:「願盡我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3)昔為小國王時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4)昔為光目女時發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郤後百千萬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九)彌勒菩薩本願

1.彌勒菩薩簡介:彌勒(Maitreya),意譯慈氏。《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載:其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兜率天(tuṣita)。因初發心即不食肉,或謂其以四無量中以慈為首,故名為「大慈彌勒」。

世尊曾授記,其天壽四千歲。壽盡時,將下生此世,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世尊說教之意,故稱其為一生補處菩薩,或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中國五代時,有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身廣體胖言語無恆,常背一口布袋在鬧市出現弘化,面帶喜容。其於浙江奉化岳林寺圓寂,臨終遺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而後隱囊而化。或稱其為中國的彌勒化身。故中國以農曆正月初一日為彌勒菩薩聖誕之說較為普及。又於《上生經》中載: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之期為二月十五日,作為其紀念日。

2.彌勒菩薩求道本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痴不大,慇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藏》第一二冊,頁一八九上)

(十)勝鬘夫人十大受

1.勝鬘夫人簡介:為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即末利夫人。自幼聰明通敏;及長,為阿踰闍國友稱王之妃。因受父母之薰陶而皈依佛陀,敬禮讚歎如來,得當來作佛之授記,謂於二萬阿僧祇劫之後,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曾承佛力加被,發十大願,宣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後又對友稱王說大乘之法,與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

勝鬘夫人十大受:內容記載於《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十受章〉。

爾時,勝鬘聞受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1)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2)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3)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4)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5)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6)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7)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無染愛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

(8)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穩,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

(9)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服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

(10)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故受此大受。

2.現代版十大受(星雲大師):我曾經依照「勝鬘夫人十大願」,而編出字句對仗工整,符合現代人易解易懂的十大受。

其一:

(1)受戒不犯: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

(2)尊長不慢:不見過失、不嫌落伍、不計斥責、不疑成就。

(3)處眾不恚:不瞋人過、不恨人非、不念人異、不害人順。

(4)他有不妒:不妒人喜、不望人苦、不毀人譽、不謗人有。

(5)內外不慳:不慳所有、不吝喜捨、不苦奉獻、不計所施。

(6)成就眾生:財物布施、授藝教導、方便協助、無畏成就。

(7)四攝度眾:捨愛為慈、離厭為親、去私為公、忘我為人。

(8)關護殘障:矜孤恤寡、幫助困厄、醫療疾病、助長心智。

(9)慈悲愛物:不捕不獵、不杖不殺、不盜不取、不私不蓄。

(10)不忘正法:明四諦法、發四弘願、行四無量、證四聖果。

其二:

(1)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毀犯一切戒律。

(2)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輕慢一切尊長。

(3)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瞋恚一切眾生。

(4)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嫉妒他人福樂。

(5)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慳吝自身財寶。

(6)佛陀!從今日起,我願廣施財物,成就眾生。

(7)佛陀!從今日起,我願以四攝法,攝受眾生。

(8)佛陀!從今日起,我願廣宣佛法,饒益眾生。

(9)佛陀!從今日起,我願維護正義,開導眾生。

(10)佛陀!從今日起,我願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本科作業

一、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間,於經典中如何稱謂?此世間有何特色?

二、試擬出你的誓願。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