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6 三、十乘觀法

(一)定義

此十乘觀法乃天台宗修持「圓頓止觀」之十種正觀方法,以其觀法如車乘,能令眾生從生死苦域趨向涅槃的安樂境界。十種觀法為:

1.觀不思議境:觀察吾人陰妄的一念,具三千諸法(見第一期之「月分數學」),其相狀超越思議分別。其境有十種,為十乘觀法所觀之境,又名止觀十境或十種觀境。

(1)陰入界境: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為作觀對象。

(2)煩惱境:針對貪、瞋、痴所起重惑,對境作觀。

(3)病患境:因四大不調或其他原因而招感病痛時,觀病的病相、病因及對治的方法等。

(4)業相境:簡稱業境。觀以上三相,皆由往昔善惡業的招感、現行,坦然以對,無怖無瞋,無喜無憂。如此明朗作觀,其相自然消除。

(5)魔事境:因為能觀業相,並且努力消惡,或招感天魔等外魔的怖畏,用種種方法前來擾亂。此時須以「死」的覺悟作觀。

(6)禪定境:作觀除魔之際,真智尚未顯發,若起四禪、十六特勝等各種勝境,此時若耽著勝境,即成止觀障礙,故須覺照以觀諸禪。

(7)諸見境:隨觀法的漸進,生出「相似真理」的見解,或因聞法而產生「相似妙悟」的智解,此皆偏邪,亦成止觀障礙,須以觀諸見為對治。

(8)增上慢境:觀前境而知錯誤之際,或誤以為入涅槃,遂起慢心而成止觀大障礙,此時須以觀增上慢為對治。

(9)二乘境:見與慢靜止,又易滿足於小乘心志,偏執於「空寂」之境,遂墮於二乘,須以觀二乘對治。

(10)菩薩境:耽樂二乘的偏執心靜止後,易產生「藏、通、別」前三教的菩薩境,此亦止觀障礙,須以觀三教為對治。

2.發真正菩提心:修行者諦觀不思議境尚未成功,易起懈怠心,故須發慈憫心,立四弘誓願,簡括之,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3.善巧安心止觀:善巧方便運用止觀法門,將心安住於法理之中。

4.破法遍:以智慧破除對一切諸法的執著心,而獲得解脫。

5.識通塞:或云知得失,能清楚認識通往真理的方向,並且了知妨礙修道的原因。如果在「破法遍」中,無法契入無生之理,則必須仔細檢討修行的「通」、「塞」,並且努力排除障礙。

6.道品調適:又作修道品。修行者雖然已經明了法門的通塞得失,但是仍然無法進步時,則必須一一調適,選擇三十七道品中適合自己資質能力者,專致力行。

7.對治助開:在實踐行持中,如果生起障道外緣,無法開啟圓理時,必須藉助「道」的行持,以去除事惑、煩惱,例如以修行六度波羅蜜作為資糧,而增加正觀的開顯。

8.知次位:修行者容易患的毛病是「未得,認為已得;未證,認為已證」,在境界上生起傲慢心,因而失去功德。所以,清楚明了自己所證的次位,是非常重要的。

9.能安忍: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對任何順、逆境界都必須安然不動,才能成就道業。

10.無法愛:又作離法愛。對於努力精進修持而證得的十信「相似位」,其最後殘留的法愛、執著心,都要捨離,才能進入中觀實相。

【舉例】:以《法華經》為例

1.其車高廣→觀不思議境

如來知見,就是不思議境,「豎」無始終,所以為高;「橫」無邊際,所以為廣。

2.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等→真正發菩提心。



3.安置車內丹枕→善巧安心止觀

丹枕有車內、車外之別。車內的丹枕是坐臥時所用的枕頭。丹枕可以安身,譬如止觀法門,可以安心。丹是正色,譬如止觀法門,是真正的法門。

4.其疾如風→破法遍

破除道途上的一切障礙,故能「其疾如風」,譬如以修三觀破三惑(見第一期之「月分數學:一心三惑、一心三觀」),可以很快到達如來智地。

5.安置車外丹枕→識通塞

車外的丹枕便是車停時支撐車身的「軫」。苦、集二諦、十二因緣,六蔽(慳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痴)、塵沙無明是塞。道、滅二諦,滅十二因緣智、六度波羅蜜、一心三觀是通。若「通」須「護」,若「塞」須「破」,於通中起塞,也須破除。車外之丹枕,在車動時用以撐持,動時常靜,靜時常動,譬如於通則護,於塞則破。

6.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道品調適。



7.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對治助開

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種種方便,對治障難,助開圓理。「僕從」譬種種方便,「侍衛」譬助開圓理。

8.行步平正→知位次

既然行步平正,必定遊於四方,直至道場,終不以未到為已到,不以「凡」濫「聖」,所以為「知位次」。

9.大筋力→能安忍

既有大筋力,必定能負荷重載,譬如能安忍順逆諸障。

10.其疾如風→離法愛

既是其疾如風,必不停留於中途。譬如行人,不於相似法中而生貪著,不求進步,因而進境快速。

(二)說明

智者大師於弱冠之齡,在大蘇山,苦鍊參究,經修「法華三昧」,得到妙悟,至老師慧思印可後,更加勤修,終於在三十八歲那年,於華頂峰坐禪降魔,進趨法華圓頓一時的中道,後來他將這兩次證悟的過程及心得,以文字般若表現,就成了句句珠璣的《摩訶止觀》,「十乘觀法」是其中精要之一,前七項是正道的理觀,第八以下是助道的事行,目的是以晉入「初住」的實踐觀行為旨歸,因為只要能進至初住,自然而然進入寶所(見《摩訶止觀》第五~七卷)。

由此觀之,修行悟道絕非易事,必須至誠懇切從自家心地下手。以智者大師這樣宿根深厚者,尚須經歷二十載星霜寒暑,方有妙悟,何況吾等魯鈍之資,非披肝瀝膽、艱苦卓絕,無以為之。然而今之行者貪速躐等、狂傲自慢,既不依經教修行,又未經師承認可,盲修瞎鍊,「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尤有甚者,竟濫自為人授記,牽彼同入火坑,見之慨然!除弊之道,除痛切指陳邪說逆行,激濁揚清外,當務之急,還在積極弘揚正法,加強佛教教育,導民以正見、正思。

「佛法弘揚本在僧」!我們怎能坐視聖教衰微,眾生哀苦呢?諸位仁者,加把勁充實自己吧!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