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2 十二問:佛教說的「煩惱」究竟為何?

煩惱,梵語‭ ‬kleśa,巴利語‭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汙等,精神作用之總稱。人類有情於意識或無意識間,為達到我欲、我執之目的,常沉淪於苦樂之境域,而招致煩惱之束縛,妨礙實現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稱為煩惱。以下將與煩惱有關者詳加說明。

(一)煩惱的異名

1.隨眠:(梵語‭ ‬anuśaya)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對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以其束縛我人,故稱「隨眠」。是一潛在煩惱,或謂煩惱之種子。

2.纏:(梵語‭ ‬paryavasthāna)指心之纏縛,能妨礙修善。是一表面的煩惱,或謂煩惱之現行。

3.蓋:(梵語‭ ‬āvaraṇa , nīvaraṇa)因煩惱覆障、遮蓋善心,故稱為「蓋」。

4.縛:(梵語‭ ‬bandhana)又作「結縛」,「拘束」義。指眾生身心煩惱、妄想或為外界事物所束縛而失去自由,長時流轉於生死之中。

5.漏:(梵語‭ ‬āsrava)流注、漏泄義。謂眾生因煩惱,常由眼、耳、舌、鼻、身、意六根門漏泄過患,又於生死中流轉於三界,故稱「漏」。

6.取:(梵語‭ ‬upādāna)也譯為「受」。眾生對於欲貪等煩惱之渴愛增廣,故向四方馳求索取。

7.繫:(梵語‭ ‬grantha)將眾生繫縛於迷惑之世界,使不得自由,故稱「繫」。

8.使:因煩惱驅使吾人流轉於生死三界,稱之「使」。全稱為「正使」。

9.垢:(梵語‭ ‬mala)能汙穢吾人身心之垢物。

10.軛:(梵語‭ ‬yoga)牽制吾人身心而不得自在。

11.結:(梵語‭ ‬saṃyojana)又作「結使」,「結」為繫縛義。煩惱繫縛眾生於迷境,令不出離生死之‭ 苦。

12.暴流:(梵語‭ ‬ogha)大水暴漲之時,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煩惱之大水可漂流吾人之善德善品,故稱暴流、或暴河。

13.塵垢:塵埃能附著於他物並染汙之;煩惱能垢染心故。

14.客塵:(梵語‭ ‬akasmāt-kleśa)又作客塵煩惱。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稱客;又以煩惱能汙染吾人之心性,猶如塵埃之染汙萬物,故稱為「塵」。

15.稠林:(梵語‭ ‬gahana)又作謎。喻眾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之森林,故稱為稠林。

16.塵勞:煩惱能染汙心,猶如塵垢之使身心勞憊。

(二)配合煩惱之異名

《佛光大辭典》提出其相關的煩惱種類:

1.三隨眠(頁六八五上)、六隨眠(頁一三一一中)、七隨眠(頁一二一)、十隨眠(頁四九九下)、十二隨眠(頁三四六中)、九十八隨眠(頁一二六中)

2.八纏(頁三二○上)、十纏(頁五○四中)

3.五蓋(頁一一九四上)

4.二縛(頁二四三中)、三縛(頁六八三下)、四縛(頁一八三九上)、五縛(頁一二○四下)

5.二漏(頁二二○上)、三漏(頁六四六中)、四漏(頁一七九一上)、六漏(頁一二九九下)、七漏(頁一一三中)

6.二取(頁二二○上)、四取(頁一七○四上)

7.四繫(頁六六七一上)、五繫(頁一二○八中)‭ ‬

8.五利使(頁一○九六中)、五鈍使(頁一一六四中)、十使(頁三○一中)、十六使(頁三八八中)、八十八使(頁四一三五)

9.三垢(頁五七九下)、六垢(頁一二七六下)、七垢(頁一○○下)

10.四軛(頁一七六五上)

11.三結(頁六三一上)、四結(頁一七七九中)、五結(頁一一六三下)、五下分結(頁一○五五上)、五上分結(頁一○五五中)、九結(頁一四八中)、十結(五上分結、五下分結)

12.四暴流(頁一八三一上)

13.十一種稠林(頁三二八上)

14.八萬四千塵勞(頁三○一中)

(三)煩惱細類詳說

1.貪:貪愛。對於順境起貪求耽著的心用。

2. 瞋:瞋恚。對於逆境起忿恚瞋恨的心用。

3. 痴:愚痴。對於事物的道理昏晦,欠缺決斷之心,也叫無智。

4. 無明:即愚痴。不知四諦緣起之理,以自我為中心,無公平正確之真實智見。

5. 憍:憍慢。自憍自己的財位、才學等,凌駕於他人的心用。

6. 慢:我慢。對於劣而為勝,對於不等而為等,使心高舉。即自他比較,而自高凌蔑之心用。

7. 過慢:對於等而為勝,對於勝而謂等。

8. 慢過慢:對別人之勝而謂自己勝。

9. 我慢:對於五蘊和合之身而起我、我所見,使心高舉。

10. 增上慢:對於未證得的殊勝之德,謂自己已經證得。

11. 卑慢:對於他人的多勝,而說自己只少劣。

12. 邪慢:恃自己的惡行,謂有德。

13. 惡見:邪惡之見解。以染慧為性,能障善見。自認是這樣,即堅執不下。

14. 身見:眾生於其身不知五蘊和合之假相,而計為實有;身邊諸物並非有定主,妄計為我所有,故稱「身見」,或「有身見」。

15. 邊見:一旦以「身見」計度為我、我所有,即死後執為斷滅或常住,即偏於「斷」或「常」的‭ 一邊,不循從中正之理的妄見。

16. 邪見:撥無因果之見。即錯誤偏邪之思想見解。

17. 見取見:以低劣之知見,而思劣事為優勝。

18. 戒禁取見:執著非正因為正因,非正道為正道。

19. 疑:躊躇、懷疑。即對迷悟因果的道理,猶豫不決的心用。

20. 睡眠:使心闇昧狹略之性,不能分明緣取外境的心所。心重欲眠名「睡」,心攝離覺名「眠」。

21. 掉:掉舉。心輕躁浮動而不安靜之性。

22. 悔:即惡作,追悔之性。對過去所作的事,或不作之事都會追憶而後悔之心用。

23. 諂:諂曲。不顯現自己本意,為籠絡他人,表面上假裝從順阿曲之心用。

24. 誑:誑惑人。詐偽欺騙他人的心用。

25. 詐:實無功德,示相令人謂有,名詐。

26. 無慚:自顧而不生羞恥自己罪惡的心用。

27. 無愧:對於他人而不生羞恥自己罪惡的心用。

28. 放逸:放蕩縱逸。應修善法不修,應防止惡法不止,任其放縱不休。

29. 忿:忿發怒氣,俗稱性急。對不適合自己之意的有情、無情而起忿怒。

30. 恨:怨恨。於忿怒事不忘,而結怨恨不解的心用。

31. 惱:懊惱。堅執自己之非,不容他人的諫誨,自己懊惱的心用。

32. 覆:覆滅。隱蔽覆滅自己的罪過的心用。

33. 害:危害。加害於他人為樂之性。

34. 不信:自性不澄淨,不信任其他的心用。

35. 懈怠:心不精勤,不勇悍。

36. 慳:慳吝。對於財物或教法,都吝惜而不肯施與人之心用。

37. 嫉:嫉妒。對於他人的優勝或榮達均不喜悅,而生起嫉妒的心用。

38. 惛沉:惛昧沉重。身心沉鬱,不堪作善之性,即身心無勘任之性。和前五識相應者,為「身」無堪任性;與第六識相應者,為「心」無堪任性。

39. 失念:不能明白記憶所緣的境界的心用。

40. 不正知:誤解所觀境的心用。為障礙正知,容易犯戒。

41. 散亂:對所緣的境界容易轉移,無法專心的心用。

42. 尋:尋求。粗淺的推求之性,自然的有著使心品粗淺的推度之作用。

43. 伺:伺察。細深的考察之性,自然的有著使心品細深的考察之作用。

44. 羅波那:現奇特為利養故,口悅人意,名羅波那。

45. 現相:欲得他物,表欲得相,如言此物好等,名「現相」。

46. 激切:若為呰毀此人,故稱讚餘人,名為「激切」。

47. 以利求利:若以施求施,言是施物從某邊得,如是等,名「以利求利」。

48. 單致利:若人喜睡病,名「單致利」。

49. 不喜:若得好處,行道因緣具足,而常愁憂,名「不喜」。

50. 頻申:若人頻申,身不調適,為睡眠因緣,名「頻申」。

51. 初不調:吾人不調適飲食多少,名初不調。

52. 退心:若不堪精進,名為退心。

53. 不敬肅:若諸尊長有所言說,不敬不畏,名不敬肅。

54. 樂惡友:喜樂惡人,名樂惡友。

55. 見惑: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迷於推度三世道理之煩惱。

56. 修惑:又作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之想著,迷於現在事理之煩惱。

57. 塵沙惑:迷於界內外恒沙塵數之法,所起之惑障。

58. 非理作意:染汙警覺之心用。

59. 邪勝解:染汙殊勝解了。即染汙於境而給與審定、評斷的心用。

(四)各宗派所說之煩惱

1.俱舍宗

(1)其「心所有法」中,有二十六法與煩惱相應:
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舉、無慚、無愧、念、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尋、伺、悔、睡眠、貪、瞋、慢、疑。

(2)見惑八十八使:「見惑」乃迷於四諦之理而起之惑。對於四諦一一有不同之數目,且因三界的果報的相違而有所不同。總括而言,即欲界三十二,色界、無色界各二十八,總計為八十八,為之見惑八十八使。欲界三十二為迷苦諦之理的十種,即本惑全部。迷於集諦之理者七,即貪等五鈍使與妄見、見取見。迷於滅諦之理也是七種(和集諦之項目同)。迷於道諦之理者八種,即上面之七種加戒禁取見。色界二十八是色界比對欲界時,即對於四諦都消除了瞋,故苦諦為九種;集諦與滅諦各為六種;道諦為七種。無色界二十八,和色界的全部相同。圖示如下:



(3)修惑八十一品:修惑四種,因三界果報的不同,其數自會有異。欲界具四種(貪、瞋、‭ 痴、慢),色、無色界各除瞋外之三種,總計為十種(《發智論》卷三等說有九十八隨眠,即指此十種,是與上述見惑八十八使之合數)。

十種修惑為遲鈍矇眛難以差別,故唯從其生起之強弱,而大分為上中下之三,再將其細分為上中下,故為上中下乃下下,計區分為九。因在三界九地各地而有之故,總數為八十一。即欲界有四種,將其分為九,而為三十六。但四種各有上上,上中等各品,品品相等,故類聚為一之上上、上中等品,而為九數。上二界之八地也同樣的,彼處均只貪、痴、慢之三,如分為九,即為二十七,然而也以類聚而為九字數,自然的九地之總數為八十一‭ (九、九,八十一),修惑八十一品,即指此數,圖示如下。



(4)俱舍與唯識對根本煩惱看法之異同:



2.成實宗:其「心數法」中,有三十一法與煩惱相應:貪、瞋、痴、憍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睡、眠、掉、悔、諂、誑、無慚、無愧、放逸、詐、羅波那、現相、激切、以利求利、單致利、不喜、頻申、初不調、退心、不敬肅、樂惡友。

3.天台宗:有「三惑」的說法。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4.法相唯識宗:其「心所法」中,有三十法與煩惱相應,即貪、瞋、痴、慢、疑、惡見、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慳、惛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悔、眠、尋、伺。

本科作業

一、夜三時(初、中、後夜),佛子各應做何修習?試述之。

《成佛之道》,頁一九八。

《中阿含經》卷八.三三經,《大正藏》第一冊,頁四七一。

《大智度論》卷十六,《大正藏》第二五冊,頁一七四。

二、查閱原典,述說何謂:

1.芥子劫(《雜阿含》卷三四.九四八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二四二中;《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藏》第二五冊,頁三三九中)。‭ ‬

磐石劫(《雜阿含》卷三四.九四九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二四二下)。

三、查《 佛光大辭典》 扼要說明,何謂:

1.十纏,頁五○四中,頁五九一一中。

2.五蓋,頁一一九四上。

3.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頁一○五五上、頁五一七九下。

4.四取,頁一七○四上。

5.八萬四千塵勞,頁三○一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