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4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是屬於《般若經》系的經典。《金剛經》遠在三國、西晉時,就傳入中國。兩晉時,般若學極為盛行,尤其是羅什進入長安,研究傳譯大乘經典,真是極一時之盛。這其中之因,是《般若經》多談空理,和當時流行之儒道玄學(老莊)相近,所以,般若學在兩晉直至隋唐,都很盛行。據說《金剛經》,在唐代已有八百家註解。宋朝有人收集註疏,有五十三種。數十年來,中國講經的法師們,無不講說此經,註解此經。在佛教中,為人讀誦、受持、書寫、刻印、流通最廣,信仰最普遍的經典,《金剛經》是其中之一。

金剛,是比喻。以金剛之堅固不破,比喻般若的體性。金剛的銳利,比喻般若的效用,能破無明、煩惱、邪見。般若,華語意為智慧。一般言有:文字般若(佛及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觀照般若(實行、觀察諸法的智慧)、實相般若(指法界諸法如實的本相)。般若的功用,是可以「證真實以脫生死,導萬行以入智海」。

波羅蜜,華語直譯為「到彼岸」,意譯為「究竟、圓滿、成辦」等義。眾生的我執垢重,在煩惱的業海中浮沉,倘能從生死煩惱大海之中,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的對岸,即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用「金剛波羅蜜」,可使我們早日找到真如自性、找到自己。

本經有五千餘字,在般若經典類中,僅次於《般若心經》流行最廣者。內容乃在「蕩相遣執」,闡釋「無我」之理。全經為三十二分。經文從「如是我聞」至「果報亦不可思議」為前半(第十六分);自「爾時須菩提白佛言」(第十七分)至卷終為後半。學者研究,前半是佛為「前會眾」所說,後半為「後會眾」所說。前半部經文,講「信教、解理」,重在啟發正智,以遣除境相,斷除分別我、法二執,乃是為利根人所說。後半部經文,講「修行、證果」,重在顯發理體,以遣除心相,斷除俱生我、法二執。是對鈍根人所說。

如把三十二分的內容,再歸納可為:

(一)無相布施:布施,三輪體空,乃人際間最好的方法。

(二)無我度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平等無分別之度眾生。

(三)無住修行:無所掛礙而行,修無所修。

(四)無得證果:證無所證,得無所得。

禪宗中,南宗禪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以《金剛經》來印心的,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附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表解(附錄一)供參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