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4 二二問:何謂「唯識百法」?

唯識宗立百法以含攝一切諸法。以下依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無為等五位之順序,一一解說之。

一、心王(八)

心王,八識的通名。心是精神的主體,心王如國王;心所法則如從者,故稱心王。

1.眼識:內依眼根,外緣顯、形、美、醜等色塵,在根和塵中間,發生一種分別的作用,叫做眼識。

2.耳識:內依耳根,外緣執、受、動、靜等聲塵,在根和塵中間,發生一種分別的作用,叫做耳識。

3.鼻識:內依鼻根,外緣香、臭、好、惡等香塵,在根和塵中間,發生分別的作用,叫做鼻識。

4.舌識:內依舌根,外緣甜、苦、辛、酸等味塵,在根和塵中間,發生分別的作用,叫做舌識。

5.身識:內依身根,外緣冷、煖、痛、癢等觸塵,中間發生分別的作用,叫做身識。

6.意識:內依第七識的意根,所緣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之法塵(影塵),中間發生分別的作用,叫做意識。

7.末那識:第七識梵語叫「末那」,漢語叫「意」,解釋為思量。思,是思慮;量,是量度。是自我意識,也是染汙煩惱的根源,所以亦稱「染汙意」。伴隨我痴、我見、我執、我愛四煩惱。

8.阿賴耶識:梵語‭ ‬ālaya-vijñāna,譯為藏識。就能藏一切法的種子方面說,即為「能藏」;就受前七識的現行法薰染方面說,即為「所藏」;約被七識執著為我的方面說,即為「我愛執藏」。三藏要義中,重在「我愛執藏」,而凡夫所以為凡夫者亦在此。

二、心所有法(五一)

有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就是心王所有的東西。因為各各同自己的心王共依一樣的「根」,同緣一樣的「境」,與心王工作同時,自己不能自由,要繫屬心王,所以叫「同心王相應」。

(一)遍行(五)

觸、作意、受、想、思。五種行動,它的領域範圍大,活動到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時、一切性,都有它們的蹤跡。只要你有起心的時候,它們五個心所都是跟隨著你,所以叫做「遍行」。

9.觸: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的作用,感覺器官與對象接觸。

10.作意:令心警覺的作用。相當於注意、留意,例如「眼根」同一種「色境」接觸之後,要認識清楚,非要注意一下不可,不然的話,就會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了。

11.受:接受對象的作用,感受作用。例如,根和境接觸過之後,又經過一番注意,這眼識領納色境,耳識領納聲境……乃至意識領納法境,這是當然的事!

12.想:表象作用。想,是想像。前五識分別五塵的境界之後,這想心所就在那兒刻劃它的影像,這就是想心所的功用。

13.思:造作作用,意志作用。思,就是思慮,在心內動作的行為,它的魄力最大,它能令心王和其餘的心所去作善,或去作惡,好危險。我們對於這「思心所」的行動,真要時時刻刻檢點它。

(二)別境(五)

欲、勝解、念、定、慧。別境並非如遍行是起於任何場合,而是只對特定對象而起的心所。

14.欲:對快樂的對象產生欲求的心理作用。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免不了欲,對歡喜的境界欲合,不歡喜的境界欲離……乃至希賢希聖欲成佛果,都是「欲心所」的功能。

15.勝解:殊勝的了解,於對象作審決的作用,作決定。例如,學佛的人,對於佛理,得到深刻的了解,自然肯去做利人利己的善事,就是「勝解」的功用。

16.念:記憶作用。我們平日所見、所聞之事,能夠憶念不忘,就是「念心所」的作用。

17.定:集中心思於一種對象,不令散亂。古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定心所」的功用。

18.慧:於對象揀擇得失、邪正等作用,有惡慧、善慧之分。本來「慧心所」是屬於無記性;但是,如果與十一個善心所相應,就屬於「善慧」,若是同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相應,那就叫「惡慧」。

(三)善(十一)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異於普通道德的善。作利益自他的活動是善,作損害自他的行為是不善。就宗教的意義而言,積功德是善。如果不研究唯識,以為作善、作惡都是心,哪裡知道作善有「善心所」,作惡有「惡心所」呢?

19.信:令心清淨,是有關佛法根本的重要概念。《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知道一個人是否有善根,就看他有沒有信念心為判斷。

20.精進:積極於行善,努力於斷惡。即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21.慚:尊重自身與教法,對自己說的。

22.愧:羞恥於惡行,並予止息,對他人說的。

23.無貪:不著貪婪,惡行不起。

24.無瞋:銳意於對治瞋恚(忿怒)。瞋,逆境當前,不忍受;加害有情,橫起暴惡,飢渴寒熱時,常發忿怒,缺少涵養。若能修忍辱行,善見事物緣起之性易達「無瞋」。

25.無痴:對治愚痴,行善事。痴,無明,起諸邪見,謗無因果,事理不明,是非不辨。

26.輕安:身心悠然自得、輕鬆。煩惱是粗重的別名,脫離煩惱的重擔,故得身輕心安,方能成辦一切善法的大事。

27.不放逸:努力於防惡修善。

28.行捨:努力使心平等、正直、無功用。我們凡夫有兩種最大的毛病,一是不肯修行,二是有了一點修行就生出許多執著。布施了,捨棄布施的相;持戒了,捨棄持戒的相,這方屬於善性。況且修行成佛,好像走路一樣,如果不肯捨棄後面一步,怎樣可以往前進一步達到目的地呢?學佛不捨執著,怎樣可以達到成佛之目的?

29.不害:不作惱害有情的惡事。

(四)根本煩惱(六)

貪、瞋、痴、慢、疑、惡見。煩惱,擾亂身心,是一切惑障的根本,稱為「根本煩惱」;隨逐於心王的煩惱,稱「隨煩惱」。

30.貪:貪愛、貪欲。執著其中,不能捨離。

31.瞋:瞋恚,因逆於己意而生起無明之怒,就修道而言,是最大的障礙。

32.痴:愚痴、無明。

33.慢:抬高自己貶抑別人。分為七種:

(1)慢:對方的學問道德不如我,我輕慢他,看他不起。

對方的學問道德同我一樣,我以為他既然沒有超過我的本事,我為什麼要恭敬他?

(2)過慢:對方本來是同我相等,但我不承認,還自以為要比他好,怎樣肯虛心恭敬呢?

對方本來勝過我,但是我不肯服從,總以為我同他差不多,為什麼要恭敬他呢?

(3)慢過慢:對方的學問道德,本來超過我千萬億倍,我不但不贊成,反而說,我勝過他多多啦!這種夜郎自大、貢高我慢,即是慢過慢。

(4)我慢:在五蘊和合身上,隨執一蘊、二蘊,三蘊……為有實我,而起傲慢、即是我大、我高、我勝,所以叫我慢。

(5)增上慢:未得菩提涅槃之法,妄謂已得;未證三乘正果,妄謂已證,比前面三種慢更加厲害,更荒唐。

(6)卑劣慢:有多分的勝過於我,我執著不過少少不如他,所差的也差不了多少,不過是「一點、半點」而已。另,有的是自甘卑劣,我們可常聽到一種人說:「讀書是人,我不讀書,難道就不是人嗎?」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就是千佛出世也不能奈何他。

(7)邪慢:不但自己無德,執著以為有德,謂:「佛菩薩以及一切聖賢不過如是,我為什麼要恭敬禮拜他呢?」何況所謂善知識,那更何必去禮敬呢?這種慢上起邪,叫做邪慢。

34.疑:對真理懷疑不信任或猶豫不決的心。

35.惡見:知見不正。五種分別為:

(1)身見:亦稱「薩伽耶見」。五蘊集聚為身,於身上所起的見為身見。

(2)邊見:亦稱邊執見。五蘊斷滅後,執「無」或執「常住不滅」的偏見。

(3)邪見:無視於因果法則的錯誤見解。

(4)見取見:固守自己的偏見、排斥他人的見解,而起論諍。

(5)戒禁取見:執取於外道錯誤戒法的見解。例如:以烤火或日晒,及許多制戒,以為由此可升天。

(五)隨煩惱(二十)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隨從「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

36.忿:遇到逆境時,不能忍受,而生起忿怒,甚至引發或罵或打。

37.恨:悔恨、遺憾的熱惱。忿怒以後,事雖已過,結怨在心,懷恨無已。

38.覆:隱瞞自己的罪過。

39.惱:遭遇當前的逆境而懊惱。

40.嫉:只求自己的名利,嫉妒別人的榮達。

41.慳:吝惜財法,祕而藏之。

42.誑:偽裝有德,欺誑於人。

43.諂:諂媚以籠絡他人。

44.害:為了自身情緒或利益而惱害他人,對他人不具憐憫心。

45.憍:執著自己的名聲與才能而傲慢。

46無慚: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愛護自己的教法。

47.無愧:不怕對別人不住,不畏譏誚,不聽勸告,不避譏嫌。

48.掉舉:令心高滿,神魂不定,多增散亂,妄想紛飛。

49.惛沉:神志昏蒙,多增睡眠,妨礙止觀,不修正道。

50.不信:不信正法,令心汙濁的作用。

51.懈怠:不精進斷惡,不努力為善,蹉跎歲月,虛度光陰。

52.放逸:縱恣放蕩,心不防護。

53.失念:不能清晰地記憶。

54.散亂:心不專注。

55.不正知:錯誤的認識作用。

(六)不定(四)

悔、眠、尋、伺。不能如「遍行」之與一切心王和定相應;不能如「別境」對特殊對象起作用;如善、煩惱、隨煩惱之性,是「善」或「染」尚且未定,故稱不定。

56.悔:

(1)已作善事,悔之何不早作?悔是善。

(2)已作善事,悔之何必去作?悔是惡。

(3)已作惡事,悔之何必去作?悔是善。

(4)已作惡事,悔之何不早作?悔是惡。

57.眠:睡眠若為修持功德,調攝身心,此為善;若為睡眠無度,不修正業,此為惡。

58.尋:尋求,膚淺的推度對象。若思量善者,則是善;反之,則屬於惡。

59.伺:伺察,深刻的推度對象。細想的計較,若為善,則屬善;若計較、為惡,乃屬於惡。

三、色法(十一)

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境)、法處所攝色。

五根有二義:

(1)勝義根:又稱淨色根。能造的地、水、火、風四大,和所造的色、香、味、觸所成,與現在生理學家說的神經系統相似。

(2)浮塵根:又稱根依處、扶根塵。是虛浮不實的肉眼等,扶助裡面的勝義根。

60.眼根:以「色塵」為所緣的境界。

61.耳根:是以「聲塵」為所緣的境界。

62.鼻根:以「香臭」為所緣之境。

63.舌根:以「味塵」為所緣之境。

64.身根:以「觸塵」為所緣之境。

65.色塵:有青黃赤白等「顯色」,大小方圓等「形色」,行住坐臥等「表色」各種分別。

66.聲塵:語言說話聲、水流風動聲、可愛可厭聲、眾生有情聲、非眾生無情聲,乃至正理非正理聲等分別。

67.香塵:有旃檀沉麝香,伊蘭臭,又有葱蒜韮薤等氣味的分別。

68.味塵:有酸甜苦辣鹹淡,及和合俱生等味的分別。

69.觸塵:冷煖澀滑、痛癢飢渴等覺觸的分別。

70.法處所攝色:攝於十二處中第十二法處的色法。

四、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不相應行法指與心王不相應。不屬心所法,亦不屬心法、色法、無為法。

71.得:未獲既獲,得已成就不失。

72.命根:第八識以五十年或七十年為一期,相續於此期間的造作,為生命的根源。

73眾同分:同一相似者,如人與人相似,犬與犬相似。類似概念;又如種類。

74.異生性:就是異類受生,入驢胎、出馬腹、上天堂、下地獄,故名異類,輪迴六道,故名變異。性質各各不同,故名異生性。

75.無想定:外道或凡夫所修的禪定。入此定者,止其想心,厭想如病如癰,滅第六識,不起現行,出定還想。

76.滅盡定:又稱滅受想定。滅盡心、心所的禪定,乃聖者所修的禪定。在心所中,功用最大的莫過於「受想」,因為「受」是領納前境,「想」是想像前境,則好惡順逆都存在於心;有了好惡,就起憎愛,憎愛既生,貪、瞋便起,有了貪瞋,便造惡業。入滅盡定者,滅第六意識心王、心所,兼滅第七識染汙的王、所。故無想定、滅盡定,凡聖分途,一滅第六識,一滅第七識,如草除根,永不復起。

77.無想報:亦稱無想天。由無想定所得的無想天的果報。報,果之意。報在無想天,五百大劫都無想心,報盡命終,隨先造業,還入輪迴,故聖者不入此定。

78.名身:物的名稱。名,是名字,乃詮表一切法的自體;身,集合之義。一名為「名」,二名為「名身」,三名以上為「多名身」。例如:香之一字為「名」,香爐二字是「身」,銅香爐是「多名身」。

79.句身:主語和述語構成一個「句」,二句為「句身」,三句以上名「多句身」。句,乃詮表事物之義理者。若集合諸句,構成一完整思想,故稱句身。例如:鳥飛,鳥是主語,飛是述語;單云諸行、諸法等,稱為「句」;若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係二句之集合,故稱「句身」。

80.文身:一字為「文」,二字為「文身」,三字以上為「多文身」。由字而有「名」,由名而有「句」,由句而成「段」,由段而成「篇」,故「文字」為「名句」之體。

81.生:本無今有。

82.住:生已漸停。

83.老:從生至死,中間念念變異叫做「老」。

84.無常:暫有還無。

(1)世界,離不了成、住、壞、空的四相。

(2)眾生,離不了生、老、病、死的四相。

(3)心念,離不了生、住、異、滅的四相。

85.流轉:因果相續不斷的作用。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無常的,世界有成住壞空,人身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異滅,這就是流轉的意義。

86.定異:善惡因果互有差別、不相混亂的作用。例如:地獄的有情,當然不是餓鬼的有情;人間的有情,當然不是天上的有情;性質各異,故名定異。

87.相應: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作用。

88.勢速:無常迅速,諸法剎那生滅的作用。

89.次第:一切諸法前後次第的生滅作用。如一排二排三排,由前至後,從左至右,凡有言說,定有次第,例如:甲、乙、丙、丁等。

90.時:諸法歷經過去、現在、未來,相續遷流的作用。例如:前世、今世、來世;上午、中午、下午。

91.方:指方位。東、西、南、北,上下四維。

92.數:數量。如一、二、三、四等。

93.和合:諸法眾緣和合的作用。和,如水土相和;合,如涵蓋相合。

94.不和合:眾緣不和合的作用。如夫妻反目、楚漢相爭、冰與炭不可同爐、水與火不容。

五、無為法(六)

無為法,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遠離因緣作為、造作的法。

95.虛空無為:虛空,無礙之義。《俱舍論》中說,無為法不障礙一切物,一切物也不會障礙無為法。唯識指離煩惱障、所知障,而顯現的無為法,喻如「虛空無礙」。

96.擇滅無為:依聖慧的揀擇力,由滅除雜染而顯現的無為。

97.非擇滅無為:非依聖慧的揀擇力而得的無為,本來清淨了無汙染。

98.不動無為:指色界第四禪的禪定,滅一切苦、樂受,只與捨受相應,故稱「不動」。佛經說:世界將壞時,初禪天被火災動,二禪天被水災動,三禪天被風災動,唯到四禪天,火災、水災、風災都不能到,所以叫「不動」。三災不至,煩惱不生,而顯現的無為,叫「不動無為」。

99.想受滅無為:入滅盡定,滅盡六識心想及苦樂二受。

100.真如無為:真如,真實如常之義。無為的當體即真如。

本科作業

試舉出七十五法與百法之中的煩惱法,並略作說明,其中你對應的有多少?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