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32 一、九橫

(一)定義

《九橫經》中敘述眾生壽命未盡,而遭橫死的九種原因:

1.不應飯:不應當進食的時候進食。

2.不量飯:進食不知節制。

3.不習飯:吃不適合自己的飲食。

4.不出生:所吃的食物還未消化又再進食。

5.止熟:抑制大小便溺。

6.不持戒:違綱犯紀,侵害他人。

7.近惡知識:結交惡人、惡友。

8.入里不時:在不適當的時間入街市鄰里。

9.可避不避:明知危險而不趨避;一意孤行,而遭惡獸、狂犬、醉人、水火等災難。

(二)說明

1.食的重要性:所謂「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是印度佛教成立僧團之濫觴,佛陀為他們訂立各項守則,首先就說明「一切眾生,依食而住」。因為佛陀在雪山六年的苦行,及日食一麻一麥的減食試驗,使他體悟到人要生存,首先必須維持生活,如果沒有了生命,那也就談不上修行了。

但是應如何吃呢?在《九橫經》中,九種非命而死的原因,有大半與食有關。除了再度說明食之於人生的重要性,更闡示了佛教的飲食觀,不在量的多寡也不在質的精粗,而在於培養良好的習慣。適時、適量、適性而吃,本諸此道,不但可免橫死,更可保健長壽,合乎現代醫學衞生準則。由此亦能看出佛法的修行,不在標新立異、不在譁眾取寵,而是在日用生活中,以平常心來行事。

2.日常生活的檢點:不但在飲食方面要培養良好習慣,就是在其他行、住、‭ 坐、臥方面也要合乎常軌。當我們諦觀佛教的戒律清規時,不難發現其字裡行間,無不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持戒之意義,不但在於利他的「不侵犯」,同時也是在利已的生活正常化。唯有生活正常,才能產生禪定的工夫,有了定力,才能不為境轉,而做出準確的抉擇,行事自能事半而功倍。‬

3.佛教並非宿命論:反觀現代人,雖然坐擁進步的知識,但是在挫折當前、身體違和、學業不順、前途茫茫,乃至親朋遭逢橫禍時,上焉者求神拜佛,下焉者算命卜卦,占卜風水,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這些都是錯亂因果所致。其實,健康有健康的原因、財富有財富的原因、長壽有長壽的原因……,不能混為一談。吾人修習佛法,目的在認清世間的實相,了解因緣和合的道理,進而以樂觀進取的精神,來創造自己生命的歷史,立德、立功、立言,使後人也能受益無窮。

翻閱報紙,橫死的新聞歷歷在目,佛經中的「九橫」對於現代人而言,應有震聾發聵之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