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4 【科目四】佛教詩偈(3):《指月錄》二十首

各位仁者:

這一期的佛教詩偈取材於《指月錄》。

(一)《 指月錄》 ,凡三十二卷(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三冊)。又作《水月齋指月錄》,明朝瞿汝稷撰。

(二)係記述自過去七佛,西天祖師,東土祖師至大慧宗杲等,凡六百五十禪門諸宗匠之傳略及機緣語句等。

(三)本書之編錄,旨在令學者參究古德尊宿之聖言聖業,以期正亂興廢。

一、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一)此偈出自《指月錄》卷二(《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五三上)。

(二)作者:布袋和尚,五代梁僧,明州(浙江)奉化人,姓氏、生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應化身。示寂於唐貞元三年。

(三)本偈特色:以「忍辱」波羅蜜,為處世良方。

(四)俗云:忍一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為「有力大人」,忍辱能融萬物,世界能無限寬廣,所謂「有容乃大」。

(五)這首偈語,若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之處人處事中,相信能廣結善緣,無事不辦。

二、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一)此偈出處與作者,均與前偈同。

(二)本偈特色:為人若能「怨親平等」自然成就菩薩道。所謂「人成即佛成」;知己好友能相互尊重,對冤家仇敵亦能寬容,在人際間取得平衡,必得廣修六波羅蜜。

三、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


(一)出自《指月錄》卷七,未詳法嗣篇(《卍續藏》第一一四三冊,頁一五一上)

(二)作者:老宿,姓氏生平不詳。按老宿者,即指「長老」,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僧。

(三)本偈:人我身心,乃色、受、想、行、識五蘊暫時假和合而成,其「所緣境」亦是幻化,不可執著。眾生累劫來生生死死、進進出出,無量軀殼身根,並無一可主宰者。

四、雲巖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

  深信高禪知此意,閒行閒坐任榮枯。


(一)出自《指月錄》卷九(《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一六下)。

(二)作者:草堂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世稱「草堂善清」。南雄保昌(廣東)人,俗姓何,自幼參謁香雲寺法思禪師,神宗元豐四年,試經得度,禮謁大溈慕喆,後入晦堂祖心門下,並嗣其法,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於江西黃龍山闡揚大法。

(三)此偈以雲巖、道吾二人不同的道風,闡述禪者之心,能放得下,亦提得起,榮枯皆能自得。

五、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


(一)出自《指月錄》卷九(《卍續藏》一四三冊,頁二一八下)。

(二)作者:李翱(七七二~八四一),唐代儒者,為藥山惟儼之俗家弟子。趙郡(河北寧普)人,字習之。歷任國子監博士兼國史修撰,戶部尚書等,隨韓愈學文,偏好佛道,有《復性書》見重於世。任朗州刺史,初見惟儼禪師為與禪門結緣之始,此偈出「李翱問道」公案(見《五燈會元》卷五,〈剌史李翱章〉)。

(三)「道」乃平常生活事。如白日耕作、夜裡眠一樣的自然,非談玄說妙,而「雲在青天水在瓶」各得其所,是平常而自然的事。

六、雲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隨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風霜苦,說甚深深海底行。


(一)出自《指月錄》卷九(《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一九上)。

(二)作者:張無盡(一○四三~一一二一),北宗蜀州(四川崇慶)新津人。名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初禮東林寺常總禪師,得其印可,復投兜率寺從悅禪師就巖頭末後之句有所參就(見《佛光大辭典》,頁五四一‭ 中)。

七、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一)出自《指月錄》卷九(《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一九上)。

(二)作者:李翱(七七二~八四一),生平同前第五偈。

(三)本詩偈乃是李翱贈藥山惟儼禪師,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末句「月下披雲嘯一聲」與「明珠之塵盡光生」,如照破山河,有異曲同工之解脫妙趣。

八、輕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復還;

  黃葉殞時風骨露,水邊依舊石斕斑。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一(《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四七下)。

(二)作者:虛堂智愚禪師(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浙江象山人,俗姓陳。號虛堂,息耕叟,十六歲從普明寺師蘊出家,先後遊學於雪竇,淨慈等諸師門下,至金山見運菴普巖有所得,遂為法嗣。

九、身上著衣方免寒,口邊說食終不飽;

  大唐國裡老婆禪,今日為君注破了。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三一上)。

(二)作者:徑山杲,即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俗姓奚,宣州(安徽)寧國人。十七歲出家,先後參訪洞山微、湛堂文準、圜悟克勤,後嗣圜悟法。紹興七年(一一三七)應丞相張凌之請,住持徑山能仁寺,宗風大振,故有「徑山宗杲」之稱,得孝宗皈依,並賜號「大慧禪師」。世壽七十五,法臘五十八。遺有《大慧語錄》、《正法眼藏》等。

(三)本偈以「老婆禪」喻禪法乃親身之體悟,非一昧說示可得。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解行須並重。又師家接引學人亦當依根器善巧接化,令其自行探索,以開發智慧。

十、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一(《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六三下)。

(二)作者:招賢禪師(七八八~八六八),即長沙景岑招賢,唐代僧。幼年出家,參南泉普願嗣其法。初住長沙鹿苑寺,其後居無定所,但隨緣接物、隨宜說法,復住湖南長沙山,大宣教化,時人稱「長沙和尚」,機鋒峻峭,諡號「招賢大師」。

(三)「我執」乃生死之根本。《金剛經》云:「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礙智慧,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又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眾生顛倒,執我為真,不知佛性真如本無生滅,本自具足,我實非真我耶!

十一、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三(《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二九二上);《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二)作者:靈雲志勤禪師,唐代僧,福州長溪人(福建霞浦),生平不詳。嗣法於溈山靈祐(《五燈會元》卷四,列師於長慶大安法嗣下),為南嶽下第四世。

(三)此偈乃師乍見桃華「見色明心」而悟道之詩偈。以禪者求道三十年之漸修功夫,藉現象界之「空無」和「妙有」,頓悟自性的肯定。

十二、俱胝一指報君知,朝生鷂子搏天飛;

   若無舉鼎拔山力,千里烏騅不易騎。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三(《卍續藏》第一四三冊,二九五頁下)。

(二)作者:瑯琊覺,北宋臨濟宗僧,生卒年不詳,西洛人,名慧覺,得法於汾陽善昭禪師。後住滁州瑯琊山,大振臨濟宗風,世稱瑯琊慧覺,又號廣照禪師。

(三)此偈引俱胝和尚之「一指禪」公案,喻禪者參禪悟道之功夫,除了天生的利根外,還須勇猛精進力方能翱翔於禪海之中。

十三、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

   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四(《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三一○下);《五燈會元》卷十一。

(二)作者:臨濟義玄(?~八六七),臨濟宗之祖(六祖下第五世)。唐代曹州(河南)南華人,俗姓邢,幼負出塵志、及落髮受具後便慕禪宗,初到江西參黃檗希運,又禮高安大愚、溈山靈祐等,後還黃檗受印可、承法嗣。宣宗大中八年(八五四)至河北鎮州,住於臨濟院,設「三玄四要」、「四料簡」等機法接引徒眾;更以機鋒峭峻著世,自成一家,臨濟宗風盛行於世。(中國禪宗最盛之一派)

(三)此偈乃臨濟〈四料簡〉,是應機應時,與奪隨宜,教導學人之方法,也可說是行者修行之次第,先破除人、我之執,次除法執,再泯人、我法執,泯除主、客對待,最後境界是圓融事理,即「真空不礙妙有」了。

(四)眾生根器本就有利鈍,智愚互見不一而足。接引學人信眾,當應機因材善巧施教。

十四、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

   心裡無瞋是真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七(《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三六七下);《五燈會元》卷九。

(二)作者:均提童子,為文殊菩薩之侍者,餘不可考。蓋此偈乃杭州無著文喜禪師(六祖下第六世、嘉禾語溪人,俗姓朱,七歲出家,常習律聽教,後謁大慈山性空禪師,餘不詳)往五台山參華嚴寺時,遇均提童子,向童子乞得之詩偈。意旨行者身、口、意三業清淨,即證如來。

(三)所謂「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道在人我的身、口、意中求。

十五、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哪得苦追尋。


(一)出自《指月錄》卷十八(《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三九九下)、《景德傳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三。

(二)作者:大梅法常(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俗姓鄭,湖北襄陽人,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幼年出家住於玉泉寺,凡百經書一覽即諳誦不忘。二十歲受具足戒於龍興寺。師志於禪,初於馬祖道一處參學,有「梅子熟矣」公案,得馬祖印可後嗣其法。世壽八十八,法臘六十九,為南嶽下第二世。

(三)本詩偈於《全唐詩》卷八百二十三〈辭南平鍾王召〉詩,署名為耽章所作。耽章即曹山本寂之別名(號)。蓋本詩乃師為辭南平鍾王之請,而寫大梅法常「山居頌」一首答之。

(四)此偈乃大梅答鹽官詩偈。表明其心靜如止水,安於空寂,已不為外境所動。以殘枝枯木喻身心的安住,而「郢人」原是木匠,此處指鹽官。意指枯殘枝,連樵夫都不屑一顧,木匠你又何苦來哉?

十六、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跡時容野鹿參;

   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


(一)出自《指月錄》卷二十八(《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六一七上)。

(二)作者:南嶽石頭懷志菴主(一一○一~一一二五),六祖下第十四世,說法十二年,隨者眾,嘗欲會通諸宗異義,以正一代時教。

(三)此偈以山林田野生活,刻劃出禪者清靜無欲之胸臆。能隨緣隨份、無欲無求,到處皆能安心自在。

十七、難難難是遣情難,情盡圓明一顒寒;

   方便遣情猶不是,更除方便太無端。


(一)出自《指月錄》卷二十七(《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五九九上)。

(二)作者:法眼文益禪師(八八五~九五八),五代僧,浙江餘杭人,俗姓魯。七歲出家,初依明州希覺攻毗尼,後投長慶慧稜學禪法,久之不契,偶遇羅漢桂琛,遂嗣其法。時南唐後主迎師金陵,事以師禮,贈號「淨慧大師」,且從之受戒,為建清涼伽籃,諡號「大法眼」,世壽七十四,為法眼宗開祖。

十八、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一)出自《指月錄》卷二十八(《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六一八下)、《五燈會元》卷十九。

(二)作者:法演禪師(?~一一○四),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綿州巴西人(四川綿陽)俗姓鄧。年三十五出家受具,遊學成都,習百法、唯識諸論究其奧義,初謁圓照宗本,咨詢古今公案古則,復參浮山法遠,後投白雲守端受印可。世稱「五祖法演」。

(三)自性,不假外求,不從他覓,如山前一片閒田地,本是自家之物,以不識故。作者以「閒田地」喻心、自性。祖翁指高僧大德祖師,藉清風之空性,以顯松竹之本體。

十九、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一)出自《指月錄》卷二十九(《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六二八下)。

(二)作者:性空妙普禪師(一○七二~一一四二),字性空,自號性空菴主。漢州人(今四川廣漢)‭ ,生於宋神宗熙寧四年。嗣法於死心悟新禪師,為南嶽下第十四世,屬臨濟宗黃龍派之法系。妙普禪師依死心獲證,結茅青龍野,吹鐵笛以自娛,善為偈句,多賦詠。宋高宗紹興十二年示寂,世壽七十二。

(三)心王能制六塵之賊,學道之人首先要守護六根門頭。此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到處攀緣、染著。作者以中軍主將喻「心王」,心王統禦六識(心所),俗云:「擒賊先擒王」,所以,最根本的是從經營「心王」起,才能令身心安住。

二十、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

   諸法我心無別體,祇在而今一念中。


(一)出自《指月錄》卷三十(《卍續藏》第一四三冊,頁六六七上)。

(二)作者:佛眼禪師(一一八三~一二六○),名慧開,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杭州錢塘人,俗姓梁,字無門,世稱無門慧開。幼年入道,廣習經論,年長於南峰石室獨居禪思,積六載忽有省悟,乃出禮謁諸山尊宿,得法於江蘇萬壽寺月林師觀禪師座下。精選諸禪錄之著名公案四十八則,編撰成《無門關》一卷為帝祝壽。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奉旨入杭州護國仁王寺,賜號「佛眼禪師」,世壽七十八。

(三)諸法、我心、不一、不異,其「真如空性」無有差別。而絕諸人我對待,在一念覺知轉換。

本科作業

一、了解各篇詩偈之意義。

二、自選二十首背誦,並抄錄。

三、照著曲調唱。

四、能以一種樂器伴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