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4 二、永明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

(一)生平略記

永明延壽禪師,臨安府餘杭人,俗姓王。唐末五代高僧,為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師少具宿慧,總角之歲讀《法華經》便能一目數行,於六十日中讀畢全經。及長,曾任稅務官,以所收官資買魚蝦放生,事發被判死刑。將赴刑場,主事官派人暗中觀察他的神情,並交代:「如果面露悲懼之色,即可殺之,否則即釋放他。」師自始未嘗動容,面不改色,因而得釋。

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行頭陀苦行。曾登天台山,修習禪定九十日,有鳥類巢棲於其衣裓之中。隨而參學法眼宗嫡嗣天台德韶國師,從其得明心法要。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護衛參拜。又一夜繞佛,見到普賢菩薩前的供養蓮花忽然在手,因而想到過去曾發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群品。回憶此二願,卻又欣樂禪定的勝境,想終生修習禪觀,猶疑再三不能自決,於是到智者禪院作二鬮決定。其一是「一心禪觀」鬮,另一是「萬善莊嚴淨土」鬮。至心懇禱,共拈七次,皆得「萬善莊嚴淨土」鬮,由此啟示,專修淨業。及赴金華天柱峰誦經三載,於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而得無礙辯才。

師駐錫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每日以佛門一百零八佛事為常課,日暮更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常聞山中有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受其感動,乃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為師建立西方香巖殿,以助成其願。」

師誦《法華經》達一萬三千部,度化弟子一千七百人,常為七眾授菩薩戒,並教導時人買生靈放生;又於夜間施食,功德回向莊嚴淨土。時人都稱他是慈氏下生。

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作,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詳述諸佛之大意與經論正宗,而成《宗鏡錄》一百卷(《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頁四一五)。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開寶八年示寂,世壽七十二。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心賦注》等六十餘部。

(二)法語選註

1.永明延壽〈念佛四料簡〉*1

有禪無淨土*2,十人九蹉*3路;陰境若現前,瞥爾*4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5,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6,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7,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註釋】

*1永明延壽〈念佛四料簡〉,語出《卍續藏》第一○八冊,頁七四九。自唐武宗會昌毀佛以後,佛教教運大受打擊。其教理發展、譯經事業,均無法與盛唐相比。因此,宋代佛教進入另一實踐的時代。此時禪宗、天台、淨土興盛,頗為時人所好。延壽禪師處此時代,於當時盛行的三宗都曾深入;如前所述,延壽禪師曾發二願(一、願終生常誦《法華》──天台宗。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淨土宗),及至面臨專修弘揚某一教法的抉擇時,延壽禪師出現了疑慮。《高僧傳》中說他懇切祈禱,請佛菩薩示意,以能功行成就者為選,結果抓鬮七次,均為「萬善莊嚴淨土」──因此終生行願弘揚淨土,並修禪觀,倡禪淨雙修。在其他資料中,還可見他弘揚淨土,乃受慈愍三藏之影響。慈愍三藏自印歸來,有感於當時的修禪者,行持上多所懈怠,晝則恣情睡眠,夜乃暫時繫念,言多空寂,執理迷事,空腹高心,與當時修淨土者互相批駁,於是主張教禪一致說,力勸禪淨合行。永明延壽出世,毅然提倡「禪淨雙修」,指心為宗,以理事無礙、空有相成,為佛教之本旨。禪徒於期見性成佛之同時,亦應從事廣作萬善行門,給予當時禪林一大提升。禪淨二宗之爭,至永明延壽禪師之主張而止。此後教界風靡不絕,「禪淨雙修」成中國佛教一大特色。此〈四料簡〉,乃延壽禪師倡說二者雙修之文。

*2有禪無淨土:四料簡中之「有禪」,指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者也。「有淨土」,指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此偈「有禪無淨土」,指行人雖徹悟禪宗,而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尚須藉緣鍛鍊。若能斷二惑,則可出離「分段生死」。若有一毫未斷者,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當臨中陰身境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現前,眨眼之間,即重墮輪迴。

*3蹉:一作「錯」。

*4瞥爾:指極短的時間。

*5無禪有淨土:指未明心見性之人,只要能堅決志願,求生西方,一旦感應道交,則蒙佛攝受;非只力修定慧者得以往生,縱犯五逆重罪之人,臨終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亦能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6有禪有淨土:指行人徹悟禪宗,見性後,又深入經藏,於如來權、實諸法門中,又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此上根器人,能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辯才無礙;見來學者,能應機說法,以禪淨雙修接引之根機、或專修淨土法門之根機,分別為其說法,於是能恩澤上、中、下根三輩之行者。於臨終時,亦能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7無禪無淨土:指未徹悟又不求往生西方者。亦即不修定慧,又不能斷惑證真,更無佛力依仗,則於人天六道中,或隨福耽著五欲,而造諸惡業;一氣不來,即墮地獄。諸佛菩薩雖慈憫哀憐,然彼為惡業所障,也不得利益。

2.永明延壽禪師〈垂誡〉*1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

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喫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鍊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

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嫌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註釋】

*1〈永明智覺壽禪師垂誡〉,文見《大正藏》第四八冊,頁九九三。

本文附於延壽禪師著《萬善同歸集》卷末,《萬善同歸集》係廣舉經論,闡釋禪家心要之書。文中句句廣明行解並重、福慧二嚴之重要性,禪戒合一之妙義,實為習禪與研教之寶典。末附〈垂誡〉一文,告學人求道所應痛切警戒者也。

(三)參考資料

1.永明延壽禪師著作(參閱生平略記)。

2.《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卍續藏》第一一一冊,頁一五三。(詳載壽禪師日行之百八佛事及著作目錄)

3.《永明智覺禪師傳》《大正藏》第四七冊,頁一九五;五十冊,頁八八七。

4.《印光大師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一文。(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

5.《淨土聖賢錄》、《樂邦遺稿》、《龍舒淨土文》、《中國淨土教理史》等書,同「善導大師」項之(三)。

本科作業

一、請選閱以下其中一部著作,並撰文簡介。

⒈《淨土法事讚》,《大正藏》第四七冊,頁四二四。

2.《觀念法門》,《大正藏》第四七冊,頁二二。

3.《往生禮讚偈》,《大正藏》第四七冊,頁四三八。

4.《般舟讚》,《大正藏》第四七冊,頁四四八。

⒌《慧日永明智覺禪師自行錄》,《卍續藏》第一一一冊,頁一五三。

二、請熟讀下列三文,並加註標點符號,剪貼於作業紙上交回。

◎〈神棲安養賦〉智覺永明延壽禪師

彌陀寶剎。安養嘉名。處報土而極樂。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觀門。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爾乃畢世受持。一生歸命。仙人乘雲而聽法。空界作唄而讚詠。紫金台上。身登而本願非虛。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詳夫廣長舌讚。十剎同宣。但標心而盡契。非率意而虛傳。地軸回轉。天華散前。一念華開。見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證法而盡廁先賢。考古推今。往生非一。運來而天樂盈空。時至而異香滿室。一真境內。現相而雖仗佛威。七寶池中。覩境而皆從心出。故知聖旨難量。感應猶長。變凡成聖而頃刻。即迷為悟而昭彰。探出仙書。真是長生之術。指歸淨剎。永居不死之鄉。更有出世高人。處塵大士。焚身臂*1以發行。掛胃捧心而立軌。仙樂來迎而弗從。天童請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項*2。光明境裡。絕聞惡趣之名。永拋胎獄之鄙。眼開舌固而立驗。牛觸雞鵮而忽止。處鐵城而拒王勅。須徇丹心。坐蓮台而賴佛恩。難拋至理。其或誹謗三寶。破壞律儀。逼風刀解體之際。當業鏡照形之時。遇*3知識。現不思議。劍林變七重之行樹。火車化八德之蓮池。地獄消沉。湛爾而怖心全息。天華飛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爐墮手。應讖而蓮華不萎。得記而寶林非久。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大正藏》第四七冊,頁二一四下)

【註釋】

*1臂:或作「燃臂」。

*2項:或作「頂」。

*3遇:或作「忽遇」。

◎〈定慧相資歌〉智覺永明延壽禪師

祖教宗中有二門。十度萬行稱為尊。初名止觀助新學。後成定慧菩提根。唯一法。似雙分。法性寂然體真止。寂而常照妙觀存。定為父。慧為母。能孕千聖之門戶。增長根力養聖胎。念念出生成佛祖。定為將。慧為相。能弼心王成無上。永作群生證道門。即是古佛菩提樣。定如月。光爍外道邪星滅。能挑智炬轉分明。滋潤道芽除愛結。慧如日。照破無明之暗室。能令邪見愚夫禪。盡成般若波羅蜜。少時默。剎那靜。漸漸增修成正定。諸聖較量功不多。終見靈台之妙性。瞥聞法。纔歷耳。能熏識藏覺種起。一念回光正智開。須臾成佛法如是。禪定力。不思義。變凡為聖剎那時。無邊生死根由斷。積劫塵勞巢穴隳。湛心水。淨意珠。光吞萬像爍千途。抉開己眼無瑕翳。三界元無一法拘。覺觀賊。應時剋。攀緣病倏然淨。蕩念垢兮洗惑塵。顯法身兮堅慧命。如斷山。若停海。天翻地覆終無改。瑩似琉璃含寶月。倏然無寄而無待。般若慧。莫能量。自然隨處現心光。萬行門中為導首。一切時中稱法王。竭苦海。碎邪山。妄雲卷盡片時間。貧女室中金頓現。壯士額上珠潛還。斬痴網。截欲流。大雄威猛更無儔。能令鐵牀銅柱冷。頓使魔怨業果休。和諍訟。成孝義。普現群生諸佛智。邊邪惡慧盡朝宗。螻蟻鯤鵬齊受記。偏修定。純陰爛物刳正命。若將正慧照禪那。自然萬法明如鏡。偏修慧。純陽枯物成迂滯。須憑妙定助觀門。如月分明除霧翳。勸等學。莫偏修。從來一體無二頭。似禽兩翼飛空界。如車二輪乘白牛。即向凡途登覺岸。便於業海泛慈舟。或事定。制之一處無不竟。或理定。唯當直下觀心性。或事觀。明諸法相生籌筭。或理觀。頓了無一無那畔。定即慧。非一非二非心計。慧即定。不同不別絕觀聽。或雙運。即寂而照通真訓。或俱泯。非定非慧超常準。一塵入定眾塵起。般若門中成法爾。童子身中三昧時。老人身分談真軌。能觀一境萬境同。近塵遠剎無不通。真如路上論生死。無明海裡演圓宗。眼根能作鼻佛事。色塵入定香塵起。心境常同見自差。誰言不修波元水。非寂非照絕言思。而寂而照功無比。權實雙行闡正途。體用更資含妙旨。勸諸子。勿虗棄。光陰如箭如流水。散亂全因缺定門。愚盲祇為虧真智。真實言。須入耳。千經萬論同標記。定慧全功不暫忘。一念頓歸真覺地。定須習。慧須聞。勿使靈台一點昏。合抱之樹生毫末。積漸之功成寶尊。獼猴學定生天界。女子纔思入道門。自利利他因果備。若除定慧莫能論。(《大正藏》第四八冊,頁九九六下)

◎〈警世〉智覺永明延壽禪師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沉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於中少夭非橫殂者。不計其數。或有得天年。壽極耳順。萬中無一。脫得知命之歲。除童稚無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約其間三十年。於中有疾病。災禍。愁憂。苦惱。居強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開口而笑。只四五日矣。故知憂長喜促。樂少苦多。如在萬仞之危峯。似處千尋之滄海。縱得少樂。畢慮漂沉。且夫有生勞我處胎。有老奪我壯色。有病損我形貌。有死壞我神靈。有榮縱我驕奢。有辱敗我意氣。有貴使我驕倨。有賤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貪婪。有貧乏我依報。有樂動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讚起我高心。有毀滅我聲價。乃至寒則逼切我體。熱則煩悶我襟。渴則乾我喉。飢則羸我腹。驚則懾我魄。懼則喪我魂。憂則撓我神。惱則敗我志。順則長我愛。逆則起我憎。親則牽我情。疏則生我恨。害則殞我體。愁則結我腸。乃至遇境生心。隨情動念。或美或惡。俱不稱懷。皆長業輪。盡喪道本。其或更詭於君。悖於父。傲其物。趨其時。獸其心。狐其意。苟其利。徇其名。誑其人。諂其行。附其勢。欺其孤。淵其殃。𥚢其業。扇其火。吹其風。驟其塵。背其覺。邪其種。睽其真。但顧前。非慮後。只謀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滅。則念念燒煮。步步溝隍矣。如今或得剎那在世。須蘊仁悲。行善修心。除非去惡。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間逆順種種因緣。空受身心妄苦。皆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識。皆是現量所得。無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識。比量計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隨念而至。若無想念。萬法無形。故經云。想滅閒靜。識停無為。又云。諸法不牢固。唯立在於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無法可陳。豈有欣戚關懷。是非干念。佛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徧一切處。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論迴。心外無法。生死永棄。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論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須以禪定冥合。如經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若能諦了自心。以此定慧相應。則能不動塵勞。便成正覺。平生所遇。莫越於斯。普勸後賢。可書紳耳。(《大正藏》第四八冊,頁九九七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