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28 【科目四】佛教詩偈(9):《禪門諸祖師偈頌》二十首

各位仁者:

本期的佛教詩偈取材於《禪門諸祖師偈頌》。

(一)《禪門諸祖師偈頌》凡四卷,宋代子昇、如祐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六冊。輯錄〈佛祖傳法偈〉、〈信心銘〉、〈玄中銘〉、〈雪子吟〉、〈坐禪銘〉、〈五位頌〉、〈禪月龜鑑〉、〈志公藥方〉、〈仁宗皇帝贊僧〉、〈勉佛果行腳〉、〈真性頌〉等,計八十餘項古德垂誡、宗乘偈頌。

本期偈頌節錄自《禪門諸祖師偈頌》中,〈龍牙和尚偈頌〉九十五首中的二十首。

(三)作者:龍牙居遁禪師(八三五~九二三),唐代僧,俗姓郭,臨川南城人,十四歲出家,受戒後初參謁翠微無學與臨濟義玄,復謁德山宣鑑禪師,後禮洞山良价,並嗣其法。後受湖南馬氏之禮請,住持龍牙山妙濟禪苑,號「證空大師」。(《五燈會元》卷十三、《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祖堂集》卷八。)

一、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本頌:旨在勸誡學人「萬丈高樓平地起」,踏實的治學莫貪求浮華表面,求道貴在心不偏執,道便自顯;道體清淨橫遍十方,便知已具足了一切,哪裡還有道可求?

二、學道蒙師指卻閒,無中有路隱人間;直饒講得千經論,一句臨機下口難。

本頌:學道不親自體證,只知務求親教師的牙慧,便會空煞了時光。修行的道上,從無中精進便有自家路可走,但如不務實體證,再講得千經百論,境界來時,一句都難應用得上。

三、學道先須立自身,直教行處不生塵;僧真不假居巖室,到處無心即在人。

本頌:學道須內求自立、外斷煩惱,攝心息妄而潛修不斷,「證真」是不用假藉山林、關房來成就的,日常生活便是修行的當下。

四、學道先須息萬機,將機學道轉生疑;此門廣大無遮障,學者雖多達者稀。

本頌:學道要先學會放下,心一有執,疑法便生了;方便是多門的,然入道的人卻少。

五、得聖超凡不作聲,臥龍長怖碧潭清;人生若得長如此,大地哪能留一名。

本頌:聖人是常自在,而不喜於虛張名利的,如臥龍怕潭水清澄而顯形一樣。人生如能常如此清淨不浮華,大地即我心,我心即大地,哪還有相對待的名相可尋?‭ ‬

六、得道還同未得人,心無勝負自安神;從前古德稱貧道,向此門中能幾人?

本頌:聖人體證的大道,是本來未失的清淨自性,就如同未得一般,無執著分別而身心不動。從前的大德謙稱貧道,而藉此養德修道,現今遵循這模範入門的有幾人?

七、心空不及道空安,道與心空狀一般;參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

本頌:心還有「空」的執著,想要去證空,便不及萬法性空而自安立的究竟了。求道是要心、法兩俱空的,不求靈異不參玄學,佛法如大海,不是以萍水相逢的見識便能了解的,但求行深般若,直透佛心。

八、此生不息息何時?息在今生共要知;心息祇因無妄想,妄空心息是休時。

本頌:此生能親聞佛法,知生死流轉的根本煩惱,而悟斷無明的妄念,不把握當下的出離,更待何時呢?妄念一息心便清淨恆在,妄想空、心念淨了,便不為生死所拘限。

九、劫火曾將無氣吹,不勞心力當時萎;人天不見風塵起,怖息無招各自歸。

本頌:業力的劫火一來,不費吹灰之力便將三界摧毀,大家還來不及看出個原由,又各隨著業力而去了。像這種念念生死的輪迴,大家還迷戀不捨嗎?

十、了得心源處處安,何須終日對林巒;玉向火中燒轉潤,蓮華在水葉長乾。

本頌:心體解了大道,便隨處能自安,何須再隱遁到山林找安心之處呢?如不經火焚的玉,便不成質細透潤的好玉;出自汙穢的泥濘,才顯得出淨蓮離塵的美。離開了娑婆世界,哪有菩提可證呢?

十一、掃地煎茶及針把,更無餘事可留心;山門有路人皆到,我戶無門哪畔尋。

本頌:祖師們的般若智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證的,地髒了要掃、煎水泡茶、補衣中,體現平常心,除了生活,更沒有其他的事可掛心了。我無時無刻地敞開山門,等待著接引有緣人,只嘆過境千帆皆不是,時下卻沒有能與我相應契心的人。

十二、或居城郭或居山,得道無心在處閒;實似小兒歸父母,身衣隨分補遮寒。

本頌:禪者灑脫隨緣的生活,是入城自在,居山清閒,處處無著而自安。就像孩子投到父母懷抱,和隨季節消長而增補避寒衣服一般的自然。

十三、擬學論情實苦哉,疑心不斷妄難摧;未了攜囊須且去,得閒無事卻回來。

本頌:想學講經論,卻苦於無豁達的圓通;疑心不除正信不堅深,妄念便難折伏。未了卻心頭的大事,又到處去參學遊方,這就如趙州八十猶行腳一般,回來了才知空費草鞋錢。

十四、世人心下不能治,致禍愁生累及眉;一朝體得心無事,眉放毫光自不知。

本頌:世俗人為名利掛心而憂惱,以致招禍生愁、眉頭深鎖。哪天體會到放下的自在,眉際放出本具佛性的毫光,自己都不知哩!

十五、臨牕不覺寸陰移,火急修行早是遲;白日祇陪人事過,園林哪得道成時。

本頌:有了窗戶的限制,才知光陰的明暗逝去;心急如焚地掛念自己的佛道未成,但修行哪是急得來的呢!白天都過著處理人事紛雜的日子,這些情與無情的眾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去度化他們呢?

十六、頂相擬求終不見,應緣同谷不違方;此門別處無尋路,祇有休心便廝當。

本頌:向上尋求不實在妄相的一切,是見不到佛性的,在周圍階層中,同入同出的生活裡,也沒有違背佛法啊!入道的門頭別處是尋不到的,祇求心明妄息當下便是。

十七、將心除妄妄難忘,不體玄微事轉忙;未了祇言如來祕,覺後方知不覆藏。

本頌:一心想要除妄想,但一動了念頭,卻更難息心,如不實際在聞思修下功夫,身心便會被繁務雜事而轉。未證道時,談的都是不可思議、艱深的佛法,覺悟後才知佛法何勞再尋探呢?就在自己明明白白的生活中。

十八、人若無心稱道情,覷見無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顯,道在人中人自寧。

本頌:人若有無偏執的心,便能擁有道情,了然清楚於無明的現行,這種清明便是道。人能以體悟的道心去弘法利生,道便能大放異彩,能以佛法來安住身心,那麼便處處皆能安。

十九、凡有含生共一塵,先聖精勤早出倫;彼既丈夫我亦爾,誰遣他春我不春。

本頌:凡是所有的心、佛、眾生,都是同樣具有佛性,只不過是先賢們精勤不懈,出離得早罷了。先賢們既能修行成聖,我必定也能,誰說只有他們能自在,而我不能呢?

二十、毫釐有差千里隔,剎那一悟祖師齊;玄微須向玄中體,道用還教道者知。

本頌:在修行上只要有毫釐的心念乖動,便有千里之距的差別,但剎那間證悟了,才知人人皆有本具的佛性不差。未悟之時,佛法的甚深,尚須自己去體證,得證後的佛道之機用,還只是證道者自知罷了。

以上皆是龍牙禪師修道的自證體悟,由弟子匯集而成。禪宗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祖師們老婆心切,藉著日常生活的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來勸勉學人能息妄親證。「道」本自具足於心,何須他方去求!

本科作業

一、了解全文意義,並對眾介紹說明。

二、能配合各種不同曲調唱誦。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