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104-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共8冊) /
- 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8 /
- p17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二期(一九九四年一月) /
- p210 【科目三﹞】佛門法語(10):虛雲和尚及圓瑛大師法語選 /
- p210 一、虛雲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
p210 一、虛雲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
(一)生平介紹
虛雲和尚為清末民初以來,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而繫五宗法脈之禪門大將。其持戒甚嚴,禪定功夫自不待言;而其悲憫人之慈心,及為教為法不惜生命之願心,更是血淚斑駁地烙痕在烽火連天、災禍綿延的一百二十年歲月裡。此由和尚於一百零五歲遭逢「雲門事變」後,自撰的詩偈:「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印證得知。拜讀了和尚的年譜,也幾似在佛教的辛酸史裡走了一遭。
虛雲和尚,法號古巖,又名演徹,字德清。虛雲二字,乃後來為避盛名而改。俗姓蕭,湖南湘鄉人,父玉堂公係南朝梁武帝後裔。母顏氏,篤信佛教,年逾四十仍無子嗣,乃禱於觀世音菩薩。一日,夫妻同夢一長鬚青袍老者,頭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二人驚起互告,顏氏遂有娠。道光二十年和尚出生,卻為一肉團,母駭慟,氣壅而死。次日,一賣藥老翁過其門,剖此肉團而得一男嬰,故和尚自幼乃由庶母撫育成長。
和尚少時隨父於府衙中,從師讀儒書,十七潛離家鄉欲剃髮出家,途中被追回。其父深恐其再有出家之念,乃為其娶田、譚二妻。與二妻彼此同居,卻無染汙之心,並為開示佛法,二妻亦欣然同修。十九歲又偕弟離家,逕往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出家,次年依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後,為避其父親追找,乃隱居山後巖洞修行多年。
其後,四處行腳,參學訪道。四十三歲為報父母深恩,乃發心朝拜五台山,由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歷經三年,備受飢寒病苦,每奄奄待斃之時,皆蒙文殊菩薩化身乞丐相救,終至完成報恩宏願,拜抵五台顯通寺。後行踪遍及四川、西康、西藏、印度、錫蘭、緬甸等地。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和尚五十五歲,於江蘇高旻寺禪七時,被熱水濺手,致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而悟道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義和團事變愈熾,和尚隨駕出京至西安,並啟建「祝聖護國消災法會」,事畢即潛隱終南山,改名虛雲,號幻遊。後往南洋一帶講經弘化,次年,因政府徵提寺產,乃應寄禪和尚(八指頭陀)之電促而回國,同往北京請願。寺產風波始告一段落。後又為雲南雞足山缽盂寺奏請《龍藏》一部,並奉上諭改缽盂寺為護國祝聖禪寺,及獲賜紫衣、玉印,賜號「佛慈洪法大師」。
六十八歲再渡南洋弘化,為祝聖禪寺募款。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轟動泰國京城上下;國王大臣延請入宮講經,皈依者數千。七十歲回國後即駐錫於雲南,其間曾說服滇(雲南)軍協統李根源,消弭逐僧毀寺之禍,調停漢藏糾紛,招撫盜匪,為民除去戰禍,並重建雲棲等數寺,九十歲乃離滇回鼓山任住持。
一百零九歲(一九四八年)至香港弘化,然深懷護教救僧之悲願,次年即回國重建雲門寺。隔三年(一九五一年)共軍擾劫雲門寺,和尚屢遭木棒鐵棍毒打至筋斷肉糜,昏厥不支,弟子扶坐床上如故數次,未久病發,止食九日,遂有神遊兜率,侍聽講經之事,匪徒亦驚其不死而懾伏。
一百一十五歲(一九五四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北京派員護送和尚入京,並推舉為會長,和尚堅拒只掛名譽會長之名義。回雲門後仍開堂傳戒,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秋,以世緣已盡示寂,世壽一百二十,僧臘一百零一。
綜觀和尚一生,饒富傳奇,其間因悲道場廢圮,而重建古刹叢林寺庵等共八十餘處;而因其修持德行、感應之事蹟者,更是不勝枚舉,故有「十難四十八奇」之說。而和尚雖為禪宗巨匠,亦勸人老實念佛。另和尚在法義之造詣亦高,著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註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書,然於雲門事變時,盡被奪去,今僅存法語、開示、書問、詩歌等文字,後人將之編為《虛雲和尚法彙》一書行世。
(二)法語選註
1.準提菴續源請上堂(《虛雲和尚法彙》法語,頁二七~二八)
心中了了語何人,獨掩柴扉日又昏;
六鑿未分誰擾擾,一爻*1纔動始紛紜。
即今舍那如來,在拄杖頭上,放光動地,張大梵網、撈漉眾生,敢問個中誰是知音?若還揀點得出,不枉披此法服一番。可以上報無報之恩,下化無為之化,堪為人天福田,可將楖栗橫坦乾坤,手擎日月,毫納須彌,口吞四海,踏破虛空,不為奇特。如其不然,徒負緇衣之名,汨沒塵勞,何期了脫。鳴呼!同滯末流,勉強相勸,諸兄弟奉佛行持,且道行持個甚麼?
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註釋】
*1爻:音「遙」,八卦上的橫線,長的全線「--」稱為陽爻;短而斷開的兩線「--」稱為陰爻。
此文乃虛雲和尚勸勉末流僧眾,披法服、行佛事,則堪為人天福田僧;反之,則汨沒塵勞,永無脫期。能體會此意,方稱知音。
2.戒期畢上堂(《虛雲和尚法彙》法語,頁四六~四七)
驚天動地未為奇,雨雨風風又一期;諸子懺除心意淨,業魔摧碎絕憑依。
遮那本體無虧戒,佛事門頭有設施;解處若能知落處,猶是儂家傍翠微。
不見道,雪峰因僧問:「古澗寒泉時如何?」峰云:「瞪眼不見底。」僧云:「飲者如何?」峰云:「不從口入。」後僧問趙州:「古澗寒泉時如何?」州云:「苦。」僧云:「飲者如何?」州云:「死。」如是二老,一得一失,祇知閉戶求安,不解開門求活。虛雲今日不顧危亡,直向萬刃鋒尖上遊戲,猛火鑊裡乘涼,何故?不見道,「男兒自有沖天志,不向他人行處行。」若有人問雲上座:「古澗寒泉時如何?」即向伊道:「門外雙石池邊立。」或問:「飲者如何?」但云:「千千萬萬過橋來。」雲上座恁麼道:「還有與古人伸冤者麼?若有,請出相見。」(久之無人)即云:「若無,雲上座今日罪過。何也?是非祇為多開口。今因新戒能合設齋求法,祈釋往愆,三障消除,福慧兩增。且道福慧二嚴一句恁麼道?
祝聖別無新氣象,庭前供佛兩株松。
此文乃虛雲和尚應新戒「合設齋」求法之請,於戒期結束時所說之上堂法語。旨在說明已體納無上大戒者,心意已淨、魔業已摧,實可賀可喜,然更需發恆長之心,守戒無虧,方能在佛道裡作活計。
3.除夕普茶示眾(《虛雲和尚法彙》法語,頁一一五~一一七)
諸位上座!今天又是臘月三十日了。大眾都認為是過年,常住沒有好供養,請諸位多喫杯茶。照曆書規定,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人事上的措施,多是應著天時而來的。如農人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人的起工停工;商人的開張結賬;學校的開學放假;我們出家人的結制、解制、請職、退職,無一不是根據天時節令而來的。一般人認為,過年是個大關節,要把一年的事作個總結,同時要休息幾天。
你我有緣,僥倖今日同在雲門平安過年,這是佛祖菩薩的加庇,龍天的護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但我們自己平安過年,不可忘記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們不可貪圖歡樂,要格外審慎,深自懺悔,精進修持,自利利他,廣培福慧。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了脫生死,方為上計。
我們本來天天喫茶,何以今天名「喫普茶」呢?這是先輩的婆心,藉喫普茶提醒大家。昔趙州老人道風高峻,十方學者參禮的甚眾。一日,有二僧新到,州指一僧問曰:「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州云:「喫茶去!」又問那一僧云:「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州云:「喫茶去!」院主問曰:「不曾到,教伊喫茶去且置;曾到,為什麼也教伊喫茶去?」州云:「院主!」院主應:「喏!」州云:「喫茶去!」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後來傳遍天下,都說「趙州茶」。又如此地雲門祖師,有學者來見,就舉起胡餅,學者就領會了。所以天下相傳「雲門餅」、「趙州茶」。
現在諸位正在喫茶喫餅,會了麼?如若未會,當體取:喫茶的是誰?喫餅的是誰?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無生,一經點醒,當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動,念念生滅,覆障太厚,如何點法,他亦不化。所以諸位總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汙自己的妙明真心。
古人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現在喫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如休去此有無二途處,就是衲僧本分事。縱然超脫了這些見解,猶在鬼窟裡作活計。大家仔細,放下身心,莫隨節令轉,直下參去!
4.皮袋歌(《虛雲和尚法彙》詩歌.頁三六一~三六三)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百六十筋連體,八萬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撐天拄地何氣概。知因果,辨時代,鑑古通今猶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態。累父母,戀妻子,空逞無明留孽債。
皮袋歌,歌皮袋,飲酒食肉亂心性,縱欲貪歡終敗壞。做官倚勢欺凌人,買賣瞞心施狡獪,富貴驕奢能幾時,貧窮凶險霎時敗。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貪瞋痴,沉淪邪僻歸淘汰。殺盜淫妄肆意行,傲親慢友分憎愛,呵風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無聊賴。出牛胎,入馬腹,改頭換面誰歌哭。多造惡,不修福,浪死虛生徒碌碌。入三途,墮地獄,受苦遭辛為鬼畜。古聖賢,頻饒舌,晨鐘暮鼓動心曲,善惡業報最分明,喚醒世人離五濁。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為形累,幻質假名成對待,早日回心觀自在。不貪名,不貪利,辭親割愛遊方外。不戀妻,不戀子,投入空門受佛戒。尋明師,求口訣,參禪打坐超三界。收視聽,罷攀緣,從今不入紅塵隊。降伏六根絕思慮。無人無我無煩惱。不比俗人嗟薤露。衣遮體,食充飢,權支色身好因依。捨財寶,輕身命,如棄涕唾勿遲疑。持淨戒,無瑕疵,玉潔冰清四威儀。罵不瞋,打不恨,難忍能忍忘譏嗤。沒寒暑,無間斷,始終如一念阿彌。不昏沉,不散亂,松柏青青後凋期。佛不疑,法不疑,了了聞見是良知。穿紙背,透牛皮,圓明一心莫差池。亦返源,亦解脫,還元返本天真兒。無不無,空非空,透露靈機妙難思。到這裡,不冤枉,咄地一聲是了期。方纔稱,大丈夫。十號圓明萬世師。
咦!猶是那個殼漏子,十方世界現全身,善惡明明不差錯。為何依假不修真?太極判,兩儀分,心靈活潑轉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貴貧窮亦夙因。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曉得莫嚬呻。為妻財,為子祿,誤了前程是貪瞋。為甚名,為甚利,虛度光陰十九春。千般萬種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艱迍,老到眼花鬚髮白,一善難聞枉為人。日到月,月到歲。空嗟歲月如轉輪。世間誰是長生者?不如歸去禮慈雲。或名山,或勝境,逍遙自在任遊巡,無常迅速知不知,幾句閒言敢奉聞。
念彌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誰得似。學參禪,得宗旨,無限精神祇這是。清茶齋飯心不偷。二六時中為法喜。除人我,無彼此,冤親平等忘譽毀。無罣礙,沒辱恥,佛祖同心豈徒爾。世尊割愛上雪山,觀音辭家為佛子。堯舜世,有巢許,聞讓國,猶洗耳。張子房,劉誠意,也棄功名遊山水。況末劫,甚艱苦,如何不悟古人比!縱無明,造十惡,費盡心機為世鄙。刀兵厲疫旱潦多,饑饉戰爭頻頻起,變怪屢聞妖孽生,地震海嘯山崩圮。適當其際可奈何,多行不善前生裡,事難如意落迷途,處貧遇患善心始。
善心始,遁入空門禮法王,懺悔罪過增福祉。拜明師,求印證,了生脫死明心性。勘破無常即有常,修行大有徑中徑,聖賢勸世有明文,三藏經書尤當敬。瀝心腸,披肝膽,奉勸世人應守正,莫當閒言不記心,大修行人必見性。速修行,猛精進,種下菩提是正因。九品蓮生有佛證。彌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皮袋歌,請君聽。
此文乃虛雲和尚十九歲時所作,可見其體悟人生甚早亦甚深。
5.鼓山佛學院學生請題牧牛頌十一首(《虛雲和尚法彙》詩歌,頁三七九~ 三八一)
(1)撥草尋牛
欲將白棒碎虛空,借比牧牛吼六通;
逐澗沿山尋覓去,不知行跡遍西東。
(2)驀然見跡
尋遍山邊與水邊,東西南北亦徒然;
誰知只在此山內,彷彿低頭自在眠。
(3)逐步見牛
野性疎慵恣懶眠,溪邊林下露尖尖;
微痕一線知尋覓,尋到無尋頭角全。
(4)得牛貫鼻
驀直當前把鼻穿,任隨跳與狂顛;
飢餐渴飲無虧欠,吩咐牧童仔細牽。
(5)牧護調馴
養汝辛勤歲月深,不耕泥水只耕雲;
晨昏有草天然足,露地高眠伴主人。
(6)騎牛歸家
雲山何處不吾家,兩岸青青盡物華;
隨分不侵苗與稼,倒騎牛背勝靈槎。
(7)忘牛存人
始自郊原遍海涯,歸來倒駕白牛車;
畫堂深處紅輪展,新婦原來是阿家。
(8)人牛雙忘
憶昔寒爐撥死灰,杳無蹤跡枉徘徊;
而今凍破梅花蕊,虎嘯龍吟總異才。
(9)返本還元
物物頭頭別有天,此中消息幾人傳;
忽然怒作獅子吼,獨露鬚眉照大千。
(10)入鄽垂手
拽轉乾坤眼界寬,聊將一手挽狂瀾;
高懸日月超羅網,聾瞶偏邪返本端。
(11)總頌
本無一事可思求,平地風波信筆收;
從地倒還從地起,十方世界任優遊。
6.參禪偈十二首(《虛雲和尚法彙》詩歌,頁三七五~三七六)
(1)參禪不是玄,體會究根源,心外原無法,哪云天外天。
(2)參禪非學問,學問增視聽,影響不堪傳,悟來猶是剩。
(3)參禪非多聞,多聞成禪病,良哉觀世音,返聞聞自性。
(4)參禪非徒說,說者門外客,饒君說得禪,證龜返成鱉。
(5)參禪不得說,說時無壅塞,證等虛空時,塵說與剎說。
(6)參禪參自性,處處常隨順,亦不假磋磨,本原常清淨。
(7)參禪如採寶,但向山家討,驀地忽現前,一決一切了。
(8)參禪一著子,訣云免生死,仔細拈來看,笑倒寒山子。
(9)參禪須大疑,大疑絕路歧,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時。
(10)參禪無禪說,指迷說有禪,此心如未悟,仍要急參禪。
(11)參禪沒疏親,貼然是家珍,眼耳身鼻舌,妙用實難倫。
(12)參禪沒階級,頓超諸佛地,拄杖纔拈起,當觀第一義。
7.山居(《虛雲和尚法彙》詩歌,頁三七六)
山居意何遠,放曠了無涯;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山居道者家,淡薄度歲華;竈底燒青菜,鐺內煮黃芽。
山居無客到,竹徑鎖煙霞;門前清淺水,風飄幾片花。
山居饒野興,拄杖任橫斜;閒情消未盡,過嶺採藤花。
山居春獨早,甚處見梅花;暗香侵鼻觀,窗外一枝斜。
8.行住坐臥歌(《虛雲和尚法彙》詩歌,頁三七七)
山中行,踏破嶺頭雲;迴光照,大地無寸塵。
山中住,截斷生死路;睜眼看,千聖也不顧。
山中坐,終日只這個;碎蒲團,沒教話兒墮。
山中臥,騎驢騎馬過;主人翁,無夢也爍破。
【參考書目】
1.《虛雲年譜‧法彙》合刊/基隆十方大覺禪寺印行
2.《佛光大辭典》第六冊/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出版社
3.《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蘇春圃編述
- 104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1
- p030 【自序】寄語佛光人/星雲大師
- p034 編者的話
- p0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一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 p038 師父的一封信:度眾須有願力
- p040 【科目一】經論介紹(1):《法苑珠林》
- p054 【科目二】月分數學(1):法數「一」
- p054 一、一刀三禮
- p055 二、一大事因緣
- p057 三、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 p059 四、一水四見
- p061 五、一切智者
- p062 六、一心二門
- p064 七、一代時教
- p066 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p067 九、一心三惑
- p069 十、一心三觀
- p071 十一、一心三智
- p073 十二、一念三千
- p082 【科目三】佛學問答(1):如何做好三寶弟子
- p082 一問:三寶種類有哪些?
- p082 二問: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 p085 三問:何謂結集?
- p089 四問:佛教史上著名的四大論師?
- p089 五問:佛教有哪些修持法門?
- p102 附註一、三寶的種類
- p104 附註二、四聖諦
- p106 附註三、十二因緣
- p108 附註四、三法印與四法印
- p109 附註五、四大論師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1):《禪門日誦》
- p110 前言
- p111 一、彌勒菩薩偈
- p112 二、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 p114 三、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 p115 四、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 p118 附錄:詩偈教唱
- p122 四、古德法語配合歌調二十首(原為「唱頌錄音帶」)
- p12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期(一九九二年二月)
- p130 師父的一封信:再忙都要讀書
- p134 【科目一】經論介紹(2):《禪林象器箋》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2):法數「二」
- p154 一、二真如
- p156 二、二覺
- p158 三、二見
- p159 四、二執
- p160 五、二空
- p164 六、二種生死
- p166 七、二障
- p167 八、二入四行
- p170 九、二鼠囓藤
- p171 十、二諦
- p172 十一、二種懺悔
- p175 十二、二種舍利
- p178 【科目三】佛學問答(2):佛教經典翻譯與宗派的發展
- p178 六問:何謂三藏十二部經典?
- p179 七問:印度原始佛教之後,曾分為幾個宗派?
- p188 八問:中國佛教中四大經典翻譯家是指何人?
- p190 九問:佛教基本戒律是什麼?
- p190 十問:什麼是禪?禪門各家禪法有何不同?
- p198 附註一、十二部經
- p199 附註二、四大譯師
- p200 附註三、五戒
- p202 附註四、南宗惠能派下五家七宗
- p204 【科目四】佛教詩偈(2):《西齋淨土詩》一一○首
- p232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三期(一九九二年三月)
- p234 師父的一封信:善用時間用功
- p238 【科目一】經論介紹(3):《經律異相》
- p246 【科目二】月分數學(3):法數「三」
- p246 一、三事人勝諸天
- p248 二、三周說法
- p258 三、三益
- p260 四、三大
- p262 五、三細六粗
- p266 六、三輪體空
- p268 七、三能變
- p269 八、三類境
- p272 九、三量
- p274 十、三分別
- p276 十一、三性
- p279 十二、三無性
- p284 【科目三】佛學問答(3):佛教的「時間」與「煩惱」說
- p284 十一問:佛教的時間有哪些?
- p292 十二問:佛教說的「煩惱」究竟為何?
- p312 附註一、各經論從一晝夜至最小時間單位
- p313 附註二、各經論對「劫」的分類
- p313 附註三、晝夜六時表
- p314 【科目四】佛教詩偈(3):《指月錄》二十首
- 105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2
- p014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四期(一九九二年四月)
- p016 師父的一封信:成就歸於大眾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4)
- p020 《妙法蓮華經》
- p030 附註:《法華經》概要表解
- p032 【科目二】月分數學(4):法數「四」
- p032 一、四修
- p034 二、四魔
- p036 三、四證淨
- p038 四、四馬喻
- 附錄:《良馬喻經》表解
- p042 五、四分
- p046 六、四法界
- p049 七、四記答
- p052 八、四光喻智
- p053 九、四慧
- p054 十、四攝法
- p057 十一、四悉檀
- p058 十二、四事不可久保
- p062 附註:四悉檀與四阿含比較表
- p064 【科目三】佛學問答(4):四十業處與修道階位
- p064 十三問:何謂四十業處?
- p064 一、十遍
- p074 二、十不淨
- p078 三、十隨念
- p082 四、四無量
- p085 五、四無色
- p086 六、食厭想
- p088 七、四界差別
- p092 十四問:佛教中的修道階位是指什麼?
- p092 前言
- p092 一、各經論談的修道階位
- p103 二、各宗派所提到的修道階位
- p110 附註一、四十業處表
- p112 附註二、與四十業處相關的禪定類別層次表
- p114 附註三、大乘經典菩薩階位表
- p115 附註四、成實宗證入階位表
- p116 附註五、天台宗菩薩五十二階位表
- p118 附註六、華嚴宗三生成佛行證表
- p120 附註七、法相宗四十一位表
- p122 附註八、淨土宗三輩九品階位表
- p124 【科目四】佛教詩偈(4):《十牛圖頌》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五期(一九九二年五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鍛鍊磨出實力
- p144 【科目一】經論介紹(5):《唯識三十論》
- p144 《唯識三十論》
- p152 附註:《唯識三十論》大綱
- 附錄一:《八識規矩頌》(表解)
- 附錄二:《大乘百法明門論》(表解)
- 附錄三:《唯識三十頌》分科全圖(表解)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5):法數「五」
- p154 一、五位
- p158 二、五根
- p160 三、五分香
- p162 四、五欲
- p165 五、五蓋
- p167 六、五蘊
- 附錄:《五蘊譬喻經》(表解)
- p172 七、五體投地
- p174 八、五味
- p178 九、五時八教
- p188 十、五教十宗
- p196 十一、五重玄義
- p200 十二、五性
- p205 附註:五分法身表
- p206 【科目三】佛學問答(5):世間觀與諸佛誓願
- p206 十五問:佛教的「世間觀」為何?
- p206 一、世間的結構
- p214 附註一、三界表解
- p222 二、世間的分類
- p222 三、佛國世界
- p224 十六問:何謂諸佛誓願?有什麼種類?
- p224 一、概說
- p225 二、誓願的種類
- p226 三、諸佛菩薩誓願
- p256 附註:藥師琉璃光佛十二大願表解
- p258 【科目四】佛教詩偈(5):《碧巖錄》三十首
- p28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六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 p282 師父的一封信:佛教走向國際
- p288 【科目一】經論介紹(6):《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附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表解)
- p298 【科目二】月分數學(6):法數「六」
- p298 一、六相圓融
- p303 二、六行觀
- p304 三、六妙門
- p308 四、六十心
- p309 五、六成就
- p312 六、六即
- p316 七、六根互用
- p318 八、六窗一猿
- p320 九、六種散亂
- p322 十、六念法門
- p324 十一、六物
- p328 十二、六隨眠
- p332 附註一、一真法界表
- p334 附註二、六行觀表
- p335 附註三、有漏智與無漏智表
- p336 附註四、四禪與四無色界定止觀力量對照表
- p337 附註五、六即位與五十二位、八位關係表
- p338 【科目三】佛學問答(6):教相判釋與叢林修持
- p338 十七問:何謂教判?
- p338 前言
- p339 一、佛教原典中的判教思想
- p339 二、中國及日本佛教的宗派教義與學說之判教思想
- p345 三、由「佛教分期」區分的判教法
- p348 四、由「佛教弘傳區域」區分的判教法
- p349 五、由「佛教教義性質」區分的判教法
- p350 十八問:何謂科判?
- p350 前言
- p350 一、序分
- p351 二、正宗分
- p355 三、流通分
- p356 十九問:傳統佛教叢林中,有些什麼修持活動?
- p356 一、經單閱藏
- p357 二、禁足山居
- p357 三、禪堂參學
- p360 四、結夏安居
- p360 五、閉關靜修
- p361 六、過午禁食
- p361 七、五堂功課
- p362 八、齋儀五觀
- p363 九、四種威儀
- p364 十、布薩誦戒
- p366 十一、般舟三昧
- p366 十二、禮拜行儀
- p369 十三、小參座談
- p369 十四、說法陞座
- p371 十五、朝山行腳
- p372 十六、普坡作務
- p374 附註一、《解深密經》之「三時」判表
- p374 附註二、天台宗「五時八教、五時五味」關係表
- p376 附註三、華嚴宗「五教、十宗、日出三照」關係表
- p377 附註四、法相宗「三教」判表
- p377 附註五、律宗「化制二教」判表
- p378 附註六、日本真言宗「十住心」表
- p379 附註七、印度佛教判教表
- p380 【科目四】佛教詩偈(6):《全唐詩》及諸禪師《語錄》等二十首
- 106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3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七期(一九九二年七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堅固信心堤防
- p016 【科目一】經論介紹(7):《景德傳燈錄》
- p026 【科目二】月分數學(7):法數「七」
- p026 一、七聖財
- p030 二、七佛通戒偈
- p032 三、七滅諍
- p034 四、七不退法
- p037 五、七番共解
- p040 六、七種二諦
- p044 七、七轉識
- p046 八、七最勝
- p048 九、七種禮佛
- p050 十、七堂伽藍
- p054 【科目三】佛學問答(7):大乘八宗
- p054 二十問:何謂大乘八宗?
- p077 附註一、四律五論
- p078 附註二、律宗法系表
- p080 附註三、戒法
- p081 附註四、南山宗三祇五十二位之四位表
- p082 附註五、三論宗法系表
- p083 附註六、三時
- p083 附註七、三經一論
- p084 附註八、修持目標——極樂世界表
- p086 附註九、三輩九品
- p088 附註十、禪宗法系表
- p089 附註十一、《華嚴經》版本、作者與譯者
- p090 附註十二、華嚴宗法系表
- p092 附註十三、三時五教十宗、五教修行位
- p095 附註十四、天台宗主要經論
- p096 附註十五、天台宗法系表
- p098 附註十六、一心三觀
- p100 附註十七、通教三乘共十地、別教五十二位表
- p102 附註十八、法相宗六經十一論
- p103 附註十九、法相宗法系表
- p104 附註二十、五法三性、五法三身
- p105 附註二一、五重唯識
- p106 附註二二、真言宗經論
- p107 附註二三、真言宗法系表
- p108 附註二四、六無畏、十地與三劫
- p109 附註二五、十宗與八宗之分類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7):《羅湖野錄》等二十首
- p12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八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 p128 師父的一封信:功德是無量壽
- p132 【科目一】經論介紹(8):《洛陽伽藍記》
- p140 【科目二】月分數學(8):法數「八」
- p140 一、八種塔
- p142 二、八還辯見
- p146 三、八風
- p148 四、八大人覺
- p150 五、八福田
- p152 六、八種言
- p156 七、八關齋戒
- p157 八、八不中道
- p160 【科目三】佛學問答(8):佛教的宇宙分類與唯識百法
- p160 二一問:佛教對宇宙萬法如何分類?
- p164 二二問:何謂「唯識百法」?
- p186 附註一、三科關係圖、色蘊表、十一色法表
- p190 附註二、俱舍、成實、唯識之法相表
- p193 附註三、三科與百法的關係圖
- p194 【科目四】佛教詩偈(8):〈永嘉證道歌〉
- p194 永嘉證道歌──禪苑中的一朵奇葩
- p21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九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 p220 師父的一封信:佛光世紀的來臨
- p226 【科目一】經論介紹(9):《大唐西域記》
- p232 【科目二】月分數學(9):法數「九」
- p232 一、九橫
- p235 二、九食
- p242 三、九條衣
- p246 四、九緣生識
- p250 五、九喻
- p258 六、九年面壁
- p261 七、九品往生
- p263 八、九十六種外道
- p280 附註一、九緣與八識之關係
- p282 附註二、九品往生之情狀
- p286 【科目三】佛學問答(9):佛門聖賢(一)
- p286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
- p286 一、佛
- p294 二、菩薩
- p313 三、聖弟子
- p328 【科目四】佛教詩偈(9):《禪門諸祖師偈頌》二十首
- 107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4
- p00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期(一九九二年十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挑戰壓力的勇氣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10):《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034 附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p038 【科目二】月分數學(10):法數「十」
- p038 一、十句義
- p042 二、十大弟子
- p046 三、十乘觀法
- p055 四、十軍
- p056 五、十境
- p061 六、十種得地三昧
- p076 七、十玄門
- p087 八、十身
- p097 附註一、新十玄門
- p098 附註二、新、古十玄門之異同
- p100 【科目三】佛學問答(10):佛門聖賢(二)
- p100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續第九期)
- p100 三、聖弟子
- p137 四、居士
- p152 【科目四】佛教詩偈(10):《無門關》二十首
- p16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一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 p168 師父的一封信:接受的智慧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1):《解深密經》
- p184 附註:《解深密經》境、行、果大綱表
- p186 【科目二】月分數學(11):一至十期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一)
- p186 前言
- p187 一、佛
- p188 二、法
- p206 附註:各宗修行的方法
- p210 【科目三】佛學問答(11):十法界
- p210 二四問:佛教中「十法界」所指為何?
- p212 【科目四】佛教詩偈(11):《從容錄》二十首
- 108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5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二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修行是自他受用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2):《百喻經》
- p025 附註:《百喻經》教化對象與經號對照表
- p028 【科目二】月分數學(12):一至十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二)
- p028 三、僧
- p034 【科目三】佛學問答(12):常見的法器用物
- p034 二五問:佛教叢林中常見的法器用物有些什麼?
- p060【科目四】佛教詩偈(12):歷代文學家詩偈二十首
- p074 佛光山傳燈學院寒假叮嚀(一九九三年一至二月)
- p076 師父的一封信:用恭敬心求法
- p08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三期(一九九三年三月)
- p090 師父的一封信:散發觀音的熱力
- p096 【科目一】月分數學(13):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菩薩」
- p096 前言
- p096 一、一句投火」
- p097 二、二種殊勝」
- p099 三、三種發心」
- p100 四、四種困難」
- p103 五、五行
- p105 六、六種巧方便
- p109 七、七相憐憫
- p110 八、八種辯才
- p112 九、九種差別
- p113 十、十無盡藏
- p116 【科目二】僧事百講(1):叢林制度(一)
- p116 前言
- p116 一、請職圓職
- p118 二、期頭期尾
- p119 三、進堂出堂
- p120 四、巡寮告眾
- p121 五、掛單接眾
- p124 六、上客雲水
- p125 七、普茶談話
- p126 八、派下本山
- p127 九、晉山住持
- p129 十、香期例假
- p130 【科目三】佛學譬喻(1):《大智度論》之譬喻(一)
- p130 前言
- p131 一、菩薩道之喻(一)
- p136 二、般若波羅蜜之喻(一)
- p137 三、布施之喻
- p141 四、禪定之喻
- p143 五、五欲之喻
- p148 【科目四】佛門法語(1):善導大師及永明延壽禪師法語選
- p148 前言
- p148 一、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
- p154 二、永明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
- p17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四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 p172 師父的一封信:佛法人間化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3):史傳類佛典
- p176 前言
- p176 一、《弘明集》
- p180 二、《廣弘明集》
- p184 三、《高僧傳》
- p188 四、《續高僧傳》
- p190 五、《敕修百丈清規》
- p194 【科目二】僧事百講(2):叢林制度(二)
- p194 前言
- p194 一、剃髮染衣
- p195 二、剃度祖庭
- p198 三、授記傳法
- p199 四、受戒常住
- p200 五、戒臘法臘
- p201 六、東西二單
- p203 七、叢林建築
- p206 八、五家七派
- p210 九、叢林三門
- p212 十、寺院庵堂
- p214 附註一、八宗祖庭一覽表
- p218 附註二、棲霞寺佛祖源流
- p222 附註三、佛光山開山大師傳法典禮程序
- p224 附註四、《敕修百丈清規》兩班位
- p225 附註五、伽藍七堂配置圖
- p228 【科目三】佛學譬喻(2):《大智度論》之譬喻(二)
- p228 一、般若波羅蜜之喻(二)
- p230 二、六度相攝之喻(一)
- p232 【科目四】佛門法語(2):蓮池大師及省庵大師法語選
- p232 一、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 p242 二、省庵大師(一六八六~一七三四)
- 109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6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五期(一九九三年五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共生的地球人
- p018 【科目一】月分數學(14):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佛」
- p018 前言
- p018 一、一體三身自性佛
- p020 二、二佛並坐
- p021 三、三無差別
- p023 四、四無所畏
- p025 五、五種甚深
- p026 六、六方諸佛
- p027 七、七勝事
- p029 八、八相成道
- p031 九、九惱
- p034 十、十力
- p038 【科目二】僧事百講(3):寺務法會(一)
- p038 一、法堂丈室
- p039 二、各種稱呼
- p046 三、請假類別
- p049 四、如意病寮
- p050 【科目三】佛學譬喻(3):《大智度論》之譬喻(三)
- p050 前言
- p050 一、六度相攝之喻(二)
- p052 二、菩薩道之喻(二)
- 附錄:佛經表解《佛說布施經》
- p058 【科目四】佛門法語(3):《六祖壇經》法語選
- p058 引言
- p061 一、法語選註
- p084 二、生平略記
- p084 三、參考資料
- p086 【科目五】佛學問答(13):辭彙解釋(一)
- p086 前言
- p086 一、懺悔
- p096 二、發願
- p114 三、回向
- p12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六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 p12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上)
- p130 【科目一】經論介紹(14):譬喻類的佛典
- p130 前言
- p130 一、《法句譬喻經》
- p134 二、《賢愚經》
- p138 三、《大莊嚴經論》
- p142 四、《雜寶藏經》
- p145 五、《撰集百緣經》
- p150 【科目二】佛學問答(14):辭彙解釋(二)
- p150 一、業
- p162 二、緣起
- p172 【科目三】僧事百講(4):寺務法會(二)
- p172 前言
- p172 一、打齋供眾
- p174 二、齋䞋供養
- p175 三、臘八齋粥
- p177 四、供養種類
- p179 五、普坡勞作
- p180 六、書條連絡
- p180 七、莊頭道糧
- p181 八、塔主祭堂
- p181 九、殿堂聯語
- p185 十、禪淨佛七
- p188 【科目四】佛學譬喻(4):「菩提心」之譬喻
- p189 前言
- p189 一、菩薩之喻
- p190 二、勝於二乘之喻
- p192 三、功德之喻
- p193 四、濟度眾生之喻
- p194 五、威德之喻
- p194 六、智慧之喻
- p195 七、斷煩惱之喻
- p196 八、清淨無礙之喻
- p198 【科目五】佛門法語(4):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法語選
- p198 一、紫柏大師(一五四三~一六○三)
- p210 二、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 p24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七期(一九九三年七月)
- p24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下)
- p248 【科目一】月分數學(15):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僧」
- p248 前言
- p248 一、一生參學事
- p249 二、二種遠離
- p250 三、三軌
- p251 四、四大譯經家
- p252 五、五備
- p253 六、六法師
- p254 七、七穢行
- p257 八、八備十條
- p259 九、九祖相承
- p260 十、十德
- p262 【科目二】佛學問答(15):三學
- p262 一、何謂三學
- p263 二、分述三學
- p270 三、總說三學
- p271 四、結語
- p274 【科目三】僧事百講(5):叢林四十八單
- p274 一、列職序職
- p275 二、四十八單
- p283 三、四大寮口
- p284 四、維那行事
- p286 五、客堂行事
- p286 六、衣缽行事
- p287 七、庫房行事
- p287 八、上堂上供
- p290 【科目四】佛學譬喻(5):「善知識」之譬喻
- p290 前言
- p290 一、定義
- p291 二、種類
- p292 三、譬喻
- p296 【科目五】佛門法語(5):〈信心銘〉法語選
- 110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7
-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八期(一九九三年九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養成聽話的習慣
- p024 【科目一】經論介紹(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五經典
- p024 前言
- p024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p027 二、《六祖壇經》
- p029 三、《維摩詰所說經》
- p032 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p037 五、《地藏菩薩本願經》
- 附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表解
- 附錄二、《維摩詰所說經》表解
- 附錄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表解
- 附錄四、《地藏菩薩本願經》表解
- p042 【科目二】佛學問答(16):六度
- p042 一、何謂六度?
- p044 二、分述六度
- p074 三、結語
- p076 【科目三】僧事百講(6):常見的經懺佛事
- p076 前言
- p076 一、三時繫念
- p080 二、蒙山施食
- p081 三、瑜伽燄口
- p084 四、水陸法會
- p087 五、盂蘭盆會
- 附錄:《佛說盂蘭盆經》表解
- p088 六、三壇大戒
- p089 七、佛誕浴佛
- p091 八、供佛齋天
- p092 九、各種懺儀
- p100 十、生亡普佛
- p102 附註一、傳戒正範
- p104 附註二、大齋天布位簡圖
- p106 【科目四】佛學譬喻(6):《雜阿含經》中「無始生死輪轉」之譬喻
- p112 【科目五】佛門法語(6):中峰明本禪師與洞山良价禪師法語選
- p112 前言
- p112 一、中峰明本禪師(一二六三~一三二三)
- p122 二、洞山良价禪師(八○七~八六九)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九期(一九九三年十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熱忱傳播佛法
- p146 【科目一】月分數學(16):佛光四句偈
- p146 前言
- p146 一、一如(平等)
- p147 二、二善三福(淨)
- p150 三、三緣慈悲(慈悲)
- p151 四、四恩(感恩)
- 附錄:《父母恩重難報經》表解
- p153 五、五百大願(大願心)
- p154 六、六法令他歡喜(喜)
- p155 七、七種捨(捨)
- p158 八、八句義(禪)
- p159 九、九種相戒(戒行)
- p164 十、十忍( 忍)
- p166 【科目二】佛學問答(17):三法印
- p166 一、何謂三法印?
- p167 二、三法印的內容
- p173 三、三法印的正確認知
- p178 【科目三】僧事百講(7):寺務法會(三)
- p178 一、開塔祭祖
- p180 二、荼毗葬禮
- p182 三、灑淨安基
- p185 四、開光落成
- p186 五、八關齋戒
- 附錄:《佛說八關齋經》表解
- p188 六、菩薩誦戒
- p191 七、皈依三寶
- p192 八、傳授五戒
- p195 九、菩薩戒會
- p202 【科目四】佛學譬喻(7):經典中「身」、「五取陰」之譬喻
- p202 前言
- p202 一、身之喻
- p206 二、五取陰之喻
- p212 【科目五】佛門法語(7):大慧宗杲禪師與善慧大士法語選
- p212 一、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 p222 二、傅翕──善慧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
- 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8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期(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處處是道場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6):《阿含經》等五經典
- p018 一、《阿含經》
- p021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 附錄:佛經表解《大方廣佛華嚴經》
- p025 三、《大般涅槃經》
- p030 四、《大般若經》
- p036 五、《圓覺經》
- p046 【科目二】僧事百講(8):法會種類與聖像
- p046 一、法會種類
- p056 二、聖像種類
- p068 【科目三】佛學譬喻(8):菩薩度眾生之譬喻
- p068 前言
- p068 一、四事養育
- p069 二、令得大福
- p070 三、知慧巧便
- p070 四、近善知識
- p071 五、無有貴賤
- p071 六、覆育一切
- p072 七、奉行眾善
- p072 八、禪度無極
- p076 【科目四】佛門法語(8):法語選輯
- p076 一、藏經法語
- p084 二、食肉說
- p09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一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 p092 師父的一封信:反省才能成長
- p096 【科目一】經論介紹(17):《大智度論》等五論著
- p096 一、《大智度論》
- p099 二、《中論》
- p103 三、《大乘起信論》
- p106 四、《俱舍論》
- p112 五、《天台四教儀》
- p114 【科目二】月分數學(17):修習佛法的要素
- p114 前言
- p114 一、一往再往(求法的態度)
- p115 二、二戒(戒)
- p116 三、三種信成就發心(信)
- p117 四、四依(思)
- p120 五、五種般若(慧)
- p122 六、六度萬行(行)
- p124 七、七種語(語)
- p126 八、八種聞經功德(聞法)
- p128 九、九種大禪(禪)
- p133 十、十大願王(願)
- p138 【科目三】僧事百講(9):法器用物
- p138 前言
- p138 一、海青袈裟
- p142 二、持具禮佛
- p148 三、蒲團拜墊
- p149 四、拂塵如意
- p151 五、佛龕念珠
- p154 六、梵唄讚偈
- p156 七、鐘板號令
- p157 八、雲板叫香
- p159 附註:禪門五家鐘板
- p160 【科目四】佛學譬喻(9):《雜阿含經》中「六根」之譬喻
- p161 前言
- p161 一、修行法門之喻
- p162 二、當依律儀之喻
- p163 三、如龜藏身之喻
- p166 【科目五】佛門法語(9):《清珠集》及《淨土極信錄》法語選
- p166 前言
- p166 一、《清珠集》
- p172 二、《淨土極信錄》
- p17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二期(一九九四年一月)
- p180 師父的一封信:有規矩成方圓
- p190 【科目一】僧事百講(10):各種修持活動
- p190 前言
- p190 一、經單閱藏
- p191 二、禁足山居
- p191 三、禪堂參學
- p194 四、結夏安居
- p197 五、閉關靜修
- p198 六、佛堂精舍
- p199 七、安眾封堂
- p200 八、過午禁食
- p200 九、五堂功課
- p201 十、齋儀五觀
- p204 【科目二】佛學譬喻(10):經典中「三毒」之譬喻
- p204 前言
- p204 一、貪
- p206 二、瞋
- p207 三、痴
- p210 【科目三﹞】佛門法語(10):虛雲和尚及圓瑛大師法語選
- p210 前言
- p210 一、虛雲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
- p228 二、圓瑛大師(一八七八~一九五三)
- p242 用功人的兩種難易
- 附錄:詩偈教唱(憨山德清大師等二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