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2 五、三細六粗

(一)定義

語出《大乘起信論》,是指無明(不覺)的相狀,有三細、六粗之別。細者,無心王與心所之分,其相細微難測;粗者,心王與心所相應,其作用之相粗顯。

1.三細

(1)無明業相:又稱「業相」,即在靜止狀態的真如。即心的本體依根本無明而開始動搖的最初狀態,也是枝末無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區別主、客,是迷界的原始狀態。

(2)能見相:又稱「見相」,或「轉相」。轉,為轉起之意。真如一旦動搖便不停止而現「業相」,即一轉而起能緣的主觀照見作用。然雖曰能見,但非如用肉眼見物,而是極細微的認識作用。

(3)境界相:又稱「現相」,即有主觀的「見照」作用;客觀的「對境」即隨之顯現。

2.六粗

(1)智相:智,是分別之意。即因為不知「境界相」是現於主觀心中的幻影,執為心外的實在,而起染淨、善惡、是非、愛憎等分別。這是俱生起的法執。

(2)相續相:依「智相」所起善惡、愛憎等虛妄分別益強,而對愛好之境感「樂」,對憎惡之境感「苦」。愛憎之念與苦樂之情相應,前後繼起,相續不斷。這是分別起的法執。

(3)執取相:依「相續相」緣念苦樂之境,而住著於苦樂境中,執著益深遂起我執。這是俱生起的我執。

(4)計名字相:對於「執取」益加深刻,且於所取之相,設種種名字、言句(名言),以致對怨親、美醜之名起愛憎之念。這是分別起的我執。

(5)起業相:依「計名字相」,構造苦樂、怨親、愛憎、美醜等名稱,生起貪瞋種種煩惱,致使身口二業起善惡的活動。

(6)業繫苦相:繫於善惡諸業,感生死苦果。而致輪迴無窮,不得自在。

(二)說明

1.三細六粗,闡示迷界緣起過程。

在第二期的月分數學中,曾闡述真如起動而為阿賴耶識,此識復具「覺」與「不覺」二義,因而產生迷、悟,染、淨諸法。

我們這個人生及所在的世間,是由不覺(無明)開展而成,不覺有根本與枝末兩種:

(1)根本不覺:是迷真的無明,即不知真如為真如,好比不知東方為東方一樣。

(2)枝末不覺:是執妄的無明,即不知真如為真如的根本無明之心起動時,成為阿賴耶識的迷心,漸起種種迷妄執著,起惑造業,以致繫縛生死,猶如因不知東方為東方,而認東作西。

所以「根本不覺」與「枝末不覺」本來不二,究竟一體。本垂末、末歸本,一念同時起動而無先後。但是《大乘起信論》為讓我們了解迷界緣起的過程,而不得不設粗細前後,次第說明之。簡而言之,即「根本不覺」(無明)一念生起,觸動「真如」,使覺體微動而生「三細」,漸次展開「六粗」,種種迷妄緣起,因之而有迷界生滅現象,名為「枝末不覺」(無明)。

2.三界唯心

不生滅的「真如」,被「無明」所動而起主、客觀作用,展現「能見」、「能現」之二相成阿賴耶識,而將映現於其識上的「妄境界」執為心外實法。這就是我們對三界的認識。

因此,不但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所成之外境,是浮現於妄執前的虛影,就是能現起外境的阿賴耶識本身,也是依真如和無明而起動,所以也是無實體的「妄法」。故三界萬象,無論心物皆是虛妄,唯有心體的「真如」才是實在的,所以我們說:「三界唯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