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5 三、《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中所講的最後一部經典。和《法華經》有密切關係,尤其在判教上,被列為同一時所說的法。它在中國的傳譯,對竺道生的「佛性思想」之立論點,提供了有力的經證。

《大般涅槃經》,又作《大涅槃經》、《涅槃經》、《大經》,凡四十卷,北涼.曇無讖翻譯。本經以《阿含經》、《法句經》為始,並援引《首楞嚴經》、《瞿師羅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雜華經》等,受《般若經》影響很深。本經所述的內容,大體上可總結為:一、佛身常住,二、涅槃之常樂我淨,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謂即使是斷善根之輩(即一闡提)亦可成佛。以下將各品大意簡述如下:

(一)壽命品:述說佛陀在拘尸那城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臨涅槃時,大眾悲啼號哭集會,心生憂愁,認為此後再無救護,皆奉請供養。於中佛陀接受優婆塞純陀的最後供養,並為純陀說施食的功德果報。又告諸比丘應受持大乘,自他安住解脫、法身、般若三法;又宣說無常、苦、空、無我,了知常、樂、我、淨,離四顛倒。更為弟子迦葉說佛身長壽的菩薩因行,說利他行須貫徹,以及以平等心視諸眾生,如來常住不變易法,世出世間的差別,涅槃即法性義,佛法僧三歸依處等。

(二)金剛身品:佛陀為迦葉宣說如來法身常住、金剛不壞以及成就無量微妙功德,並宣說成就金剛身是憑藉了護持正法的因緣。

(三)名字功德品:佛陀為弟子宣說《大般涅槃經》的名字、義理和所具的功德等。

(四)如來性品:佛陀為迦葉開示大般涅槃的自正、正他、能隨問答、善解因緣四義,次說如來常住不變易義;如來隨順世間,神通變化示現種種色相化眾;如來所說實無祕藏,只因聲聞少慧,為說半字九部經,機緣成熟便說大乘毗伽羅論。次述大般涅槃百句解脫義,四種人應持此經為世間依及比丘當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佛說與魔說種種差別,眾生悉有佛性,九部經中未說犯不犯戒的區別。「斷肉立制」之文,即出現於此。

佛陀並分別開示四聖諦法、四顛倒相、我與無我、三歸依處、如來祕藏、眾生皆有佛性、十四音字義、一切異法常無常等、佛性常住真實無變等義。乃至聞此經得菩提因,重罪眾生得滅諸惡,唯除一闡提。最後又說此經是如來密語,唯有菩薩知其實義,為文殊師利說佛性非「本有今無」偈,及為迦葉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同一佛性無差別等義。

(五)一切大眾所問品:佛陀接受優婆塞純陀的供食後,又以化身受大眾的供養,為純陀說除一闡提、一切布施的功德之後;又為文殊說如來說法有餘、無餘之別;更為迦葉說無餘義及此經所得的功德。最後佛陀為此三人授記,自現身疾,右脅而臥。

(六)現病品:迦葉問佛陀什麼原因生病?佛陀起坐,放大光明,廣為演說如來的祕藏,並說實無有病,是大涅槃即是諸佛的甚深禪定。又說三種人(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非聲聞、緣覺、菩薩所能治,有五種人(四果及辟支佛)於大乘涅槃有病行處──非如來。

(七)聖行品:佛陀為迦葉說菩薩應修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五種行。再說菩薩的聖行,謂於大般涅槃聞思修行,護持淨戒,觀四念處、四聖諦、知四聖諦的上中二智。又為文殊菩薩說世諦、第一義諦,實諦及臨大般涅槃而轉無上法輪的意義。為住無垢藏王菩薩說從牛出乳等五昧相生,以形容說法次第增勝乃至說大般涅槃。

(八)梵行品:主要內容是宣說菩薩應修的梵行。先說菩薩住七善法(知法、知義、知時、知足、自知、知眾、知尊卑),又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梵行,更說菩薩能得四無礙,名無所得。又重釋「本無今有」偈義及說三乘、一乘、常、無常等義。並說明佛所說法,菩薩能知見覺,是由於菩薩念佛、法、僧六念處等。次述阿闍世王歸佛的因緣,佛陀也為一闡提說法,並為阿闍世王說應繫心觀身二十事等,使發菩提心。

(九)嬰兒行品:說菩薩應修嬰兒行。這是說如來如嬰兒不起(不起諸法相)、不住(不著一切諸法)、不來(身行不動搖)、不去(已到大般涅槃)、不語(雖為眾生演說諸法而實無所說),如嬰兒等。

(十)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佛陀為高貴德王菩薩說修行《大般涅槃經》得十事功德,為一切眾生分別解說《大般涅槃經》,顯示佛性,信此經得入大涅槃等。

(十一)師子吼菩薩品:師(獅)子吼菩薩問佛陀性義,佛陀為宣說菩薩具足智慧、福德二種莊嚴即知佛性,佛性名第一義空,名智慧、中道、佛、涅槃,及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義。

(十二)迦葉菩薩品:迦葉菩薩問善星比丘成為地獄罪人的理由,及種種的異說。佛陀於此中說明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人必成菩提,四果、辟支佛必當成佛道。

(十三)憍陳如品:佛陀為憍陳如說五蘊無常乃至非寂靜,五蘊滅可得解脫常住乃至涅槃寂靜,知道這個道理名具足沙門婆羅門法。這時有諸外道聽聞此說,與阿闍世王同來佛處問難,婆羅門闍提首那、梵志婆私吒、先尼、迦葉、富那、清靜、犢子、納衣、婆羅門弘廣等次發問,佛陀一一為之說法解答,令得正果。

其時阿難在娑羅林外為魔所撓,佛陀讚阿難為多聞藏,具八善法,能持十二部經,令文殊攝歸阿難,並令與梵志須跋陀同來見佛,佛度須跋陀得阿羅漢果,大眾皆得法益。

《大般涅槃經》在中國本土相當流行,慧觀依「涅槃五味」之喻,作成頓、漸、不定五時的教判,以《大般涅槃經》為漸教的極致,命名為「常住教」。成為中國佛教特色的教判論,由此時開始發展起來。梁武帝親自撰〈斷酒肉文〉,又集合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在華林殿前,請光宅法師講授此經的「斷肉立制」之文。由此可證明《大般涅槃經》深入當時中國人的心中。

要言之,《大般涅槃經》的思想為主張「一乘」的宗派,提供了極重要的立論依據,不管在人性論或佛教觀或佛陀論方面,都是無與類比的好資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