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7 二、三法印的內容

(一)諸行無常

諸行,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行」,遷流、轉變的意思。《俱舍頌疏》說:「造作、遷流二義名行。」《大乘義章》卷二說:「有為集起,名之曰行。」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遷流轉變的,所以叫做「行」。這個字本身就包含了無常的意義。「諸行無常」就是指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沒有一樣不是在剎那、剎那之間遷流轉變,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因為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它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譬如有情世間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演變;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因此,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它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

根據經論所說,無常有二種,一為「念念無常」,一為「一期無常」。

1.念念無常

念者,剎那之意。《探玄記》說:「剎那者,此云念頃,於一彈指間,有六十剎那。」可知一剎那是極短的時間。在世間所有事物中,變化速度最快的莫過於我人的心念。根據《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說:「一晝夜總,有六十四億九萬九千九百八十剎那五蘊生滅。」說明心念的生滅,剎那不住,比閃電還要迅速。《佛說寶雨經》卷七云:「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為常;實是其苦,執著為樂;本無有我,執著為我;本來不淨,執著為淨。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於諸雜染,能為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三毒,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緣。為主、為導,又能積集淨、不淨業,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奔馬,如火焚燒,如水增長,遍知諸境,如世彩畫。菩薩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

除了心念是剎那不停,念念無常以外,任何器物由新到舊,它都不是突然變化,而是剎那剎那間漸漸變化而成的,所以說「念念無常」。

2.一期無常

在一段時間內,遷流代謝,終歸壞滅,名「一期無常」。事實上,一期無常是由念念無常累積而來的。譬如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由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

「諸行無常」之所以為三法印之一,是因為它對我們的人生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所以容易起宗教心努力修行;生理細胞的新陳代謝是諸行無常的現象,因此可常保身體的無限活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人事的新舊更遞也是諸行無常的變化,因此一個社會有機體就能常顯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機。佛陀當初之所以捨棄世間榮華,出家學道,是有感於人生之無常。成道之後,也以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示眾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團的成立,可以說源於佛陀對於諸行無常的體悟。《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云:「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體念無常,能激發廣大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護一切眾生。

(二)諸法無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無常,而且「無我」。「諸法無我」是指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實體或主宰者。這裡所說的「法」,是指宇宙間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質現象和心識活動等,是有形、無形,事、理、色、心的通稱。所謂「我」,是主宰和實體的意思。「我」是恆常不變的實體,具有自我主宰者的功能。也就是說,「我」是既無集合離散、也無變化生滅的實體,是獨立自主的、永恆不變的主宰者。世界上有沒有這種單一獨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決定的永恆事物?一般宗教認為是有的,如婆羅門教就認為世界是由大自在天創造的。天主教也認為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主宰著一切。但佛教卻反對這種說法。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依因緣而生,「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彼此之間相互依存,並無實體性,因此說「諸法無我」。無我有二種:

1.人無我

是說一般人執著為「我」的身體,乃依煩惱業集、五蘊諸法所成,也就是所謂的「五蘊和合,假名為人」,是虛妄不實的;如梁柱瓦椽和合而有房舍,離開梁柱瓦椽則別無房舍。因此有情眾生,是由五蘊諸法所成,沒有實體的我,所以說「我」只是假名而已。好比命名為人、狗、貓,都只是一種假名方便,沒有一定的實體。

2.法無我

世間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依靠種種條件的因緣所生成,沒有本來固有的獨自本性,也就是空無自性,如幻如化,因此說「法無我」。

從以上所說可知,「諸法無我」是說一切事物皆無自性,無自性即「緣起性空」,這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所以要正確的把握佛教,必須徹見一切「法無我」。

(三)涅槃寂靜

涅槃,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滅諦」。《大乘義章》卷十八說:「外國言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華嚴大疏鈔》說:「譯名涅槃,正名為滅。」《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

可見涅槃是指熄滅了煩惱、生死、痛苦、人我等種種無明火焰,而達到寂滅無染的一種充滿快樂、光明、自由自在的境界。

寂靜的「寂」又稱為「滅」,也是涅槃的異名。據《三藏法數》卷四「二種寂靜」說:「寂靜有二種,一、身寂靜:捨家棄欲,息眾緣務,閒居靜處,遠離憒鬧;身之惡行,一切不作,是云身寂靜。二、心寂靜:於貪瞋痴等悉皆遠離,修習禪定而不散亂;意之諸惡行,一切不作,是云心寂靜。」

從以上的解釋可知,涅槃寂靜是一種滅除貪、瞋、痴、慢、疑等諸煩惱,身無惡行,心無惡念,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

涅槃的種類依其層次可分為:

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又名本來清淨涅槃、自性清淨涅槃、性淨涅槃一切諸法的萬相,它的理體就是寂滅的真如,所謂性清淨涅槃,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

2.有餘依涅槃

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者,雖已滅除三界煩惱,更不起業,但是尚且餘存過去業力所感受的依色身(肉體)未滅,因此名為「有餘依涅槃」。

3.無餘依涅槃

煩惱既盡,由過去業力所感受的所依色身也滅除,無有遺餘,因此名為「無餘依涅槃」。

4.無住處涅槃

菩薩以有大智慧故,斷離煩惱障、所知障,不住於生死迷惑的世間。並且因其大慈悲,積極救護眾生,故亦不住於涅槃的世間,獨自享受安樂。迷惑汙染的世間固然不住,清淨常樂的涅槃也不滯住,因此名為「無住處涅槃」。

除了上述四種涅槃之外,尚有一種大涅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為「如來的法身」。《勝鬘經》說:「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的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禪定,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故《法華經》說:「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名大涅槃。」

其實,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顯現。」可見自性清淨的涅槃佛性,人人具足,但被煩惱、執著、無明等「客塵」蒙蔽而不能顯發。佛陀說三法印,就是為了破除眾生的我執,以引導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樂。所以《法華經》卷二說:「我此法印,為利益世間故說。」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