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2 師父的一封信:處處是道場

各位仁者:

最近我經常應其他道場的邀請,前往主持典禮儀式,或擔任講經說法,目睹他們的熱忱招待、禮數周到,再回頭看看我們徒眾的夜郎自大、貢高我慢,心中真是不勝感慨。回想多年來,我一直以佛光人的四個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來教導大家,而早期的弟子們也頗能與我相應,是以,佛光人的和藹、親切、謙虛、威儀……,向來為社會人士所一致稱道。然而,曾幾何時,在疏忽輕慢之中,這些優點都已漸漸在一些徒眾身上消失,反而出現在其他佛教團體的成員身上,怎不叫人憂心忡忡!各別分院的徒眾雖然代表本山在各地招呼信徒,但是因為一句話或一件事而得罪信徒者,也不在少數。放眼今日的宗教團體,有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我們如果還不知道自覺自省,往後不但難以開創新局,連守成恐怕也是不易做到。

我仔細觀察的結果,發現大家依然勤奮如昔,只是慈心不夠悲切;在事務上都肯努力學習,可惜不重視思想上的用心開拓;對於個人的發展更是賣力地尋求突破,但是對整體的團隊觀念還有待大力加強。

對於這些缺點,每個人都應該謀求改進之道,尤其身為單位主管或別分院的住持,更應該負起帶領引導的責任。所以,我在這裡提供幾點意見,給予擔任住持主管的徒眾們:

一、對住眾要愛護:我們對於後學要接引提攜,尤其住眾是我們工作的手腳,如果能耐煩地教導,不但能幫忙協助,分憂解勞,更可以促進寺務的成長。

佛陀之所以能夠攝受無量的眾生,不單單是由於善巧智慧的運用,更是因為他能力行慈悲之道。雖然他身居崇高的地位,但是卻不忘扶持僧團中的弱者,在探視老病的比丘時,親自服侍湯藥、縫補衲衣;當年輕的沙彌遠道前來參學,他也百般關懷,殷殷垂詢。儘管他已通曉宇宙的真理,但卻不曾輕視捨棄一個眾生,對於冥頑強悍的後學,他一樣慈悲地諄諄化導;當僧團中意見不同的時候,他也耐心地調解融和。反觀我們的一些主管,氣勢凌人,見到不合心意的地方,動輒傷害,使得部屬如坐針氈,更遑論慈悲愛護了。

基督教有一句話說得很貼切:「要把你的羊看好。」社會上的一些團體黨派,往往就是因為不能好好看顧自己的成員,而徒然使人才流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要時時觀照,切切反省,不要重蹈覆轍。

二、對信徒要尊重: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的一些徒眾卻自以為是僧寶,就高人一等,處處頤指氣使,殊不知我們是仰仗佛陀的光明加被,才能享有這一分寶貴的殊榮;我們是依賴佛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夠集因聚緣,共成盛事。因此,我們對於初來乍到的信徒,固然要親切招呼,慈悲接待;對於長久發心的菩薩更要衷心感謝,尊為上賓。只要自己道高德厚、威儀莊重,自然就會引發信徒的欽佩尊敬。

三、對行事要厚道:佛教以慈悲為本,而我們的一些徒眾當上主管以後,不但言語犀利,行事更是有欠厚道,對於信徒的疾苦漠不關心,對於住眾的困難也不知道去慰問解決,只想要別人一味的發心服務;至於和其他單位的往來,則堅守本位主義,不但不給予方便協助,反而推諉塞責。古德有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又說:「有容乃大。」我們對別人不能寬大包容,反而薄情寡義,如何能感召來者呢?長此以往,個人福德因緣的損失還算事小,團體士氣一經斲傷,則難以恢復。

四、對生活要正常:做主管的人更要以身作則,在生活上力求自律。儘管法務倥傯,也要起居作息正常,雖然活動頻繁,也應該做好本分功課。所謂「平常心是道」,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在熱鬧場中,猶能保持平實的言行與淡泊的生活。「己利利人,己達達人」,自己有道,才能使別人心悅誠服。

或許有些人會說:「我生平無大志,不想領導別人。」我以為這是一句很不負責任的話。這世界正以飛快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如果我們在心態上拒絕成長,將來如何模範後學?如果個人在行止上不願進步,整個團體怎會有希望?佛光山二十七年的輝煌成就,就是前人相互提攜、集體創造的結果,以後的發展就要看大家的努力營造了!所以今天的這封信,不光是為了住持、當家、主管所寫的,也是希望全體的徒眾都能引以為鑒。基於心中殷切的期許,我再以下列四點囑咐各位:

一、要有因果觀念:過去開山時期,本山一再為外人所稱道的,就是因果觀念很強,所以大家都能相處融洽,別人也樂於給予我們付託。然而現在的一些徒眾卻只是將因果掛在嘴上,既不去深思明辨,也不落實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所以待人接物不但世俗習氣重,甚至與佛法相去甚遠。

二、要能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就是給人服務、給人歡喜,但是現在的一些徒眾卻給人拒絕、給人煩惱。我們要廣結善緣,就要培養隨喜的美德,樂成好事,助人成長。

三、要有供養美德:過去叢林裡選派住持、當家,先決條件就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供養的美德。我們不但要供養諸佛菩薩、供養佛法、供養僧團,也要將此心比他心,供養出家的個人、供養在家的信徒,進而供養十方佛剎,供養一切的眾生!

四、要肯引發道心:我們不但要引發自己的道心,也要引發別人的道心。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大家都要在佛法上用功深究。因為沒有佛法,怎能啟發道心?沒有了道心,就喪失了根本。一旦喪失根本,就容易隨境所轉,讓別人牽著鼻子走,甚且自惱惱他,誤導同道,錯引後學,其影響不可謂不深!

雖然我常說:「時間會推動我們的進步。」但是時間只是助緣,真正的原動力還是在於自己!如果自己不肯前進,任光陰蹉跎空過,不但現在有負常住栽培,日後也無法向歷史交待。今天我們南有佛光山,北有佛光大學,世界上有國際佛光會,可說是因緣際會,三寶具足,但願各位都能善用廣大的資源,創造眾生的福祉。

佛光世紀二十七年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